1. 首页
  2. 大牛说
  3. 车市低迷?共享出行不影响私车普及

车市低迷?共享出行不影响私车普及

虽然中国的共享单车前期极度火爆,但随着泡沫破裂,我认为目前的共享用车发展不会对私车市场带来影响,中短期内不用担心共享用车冲击车市销量。近期的车市低迷不是共享用车的问题。只要有消费购买力,车市仍会较快发展的。 

1、共享自行车是中国奇迹

轰轰烈烈的共享单车创业大潮下,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各式各样的单车。橙色的摩拜、黄色的ofo、绿色的酷骑…有70后、80后、90后,真是一个老少咸宜的创业风口。共享单车创业公司们,迅速的成立起来,颜色快不够用了,名字也越来越难起了。共享单车发展的太快了,市场上对于是否能够盈利的质疑声音越来越少,摩拜和ofo只顾疯狂的铺车抢市场,有用户就有一切,典型的资本故事。

共享单车迎来了倒闭潮,估值持续降低。摩拜以27亿美元卖身美团,据称除少数早期进入的机构,资本的回报仅10%,略高于理财。

三四线城市下不去,海外市场无法扩张,随着中国的共享自行车的倒闭增多,现有共享自行车公司的海外发展受阻,逐步退出部分国家市场,共享自行车等出行主力公司的估值缩水严重,共享模式面临较大的挑战。 

2、共享单车的成本极高

我认为共享单车的成本极高,其中很多是隐含的公共成本。难以持续也是必然的趋势,低成本的共享出行实际是对公共免费的更大强度的利用,对城市出行效率的综合挑战很大的。

1)资金就是成本。游资太多带来的盲目风投资金,导致很短时期内大规模投放数量。

2)公共场地就是成本。几乎不受限制的随处网点,方便找车和随意停放,这都是对公共资源的占用,其成本是有边界的。占地多了的就会有抱怨。

3)道路通行成本。中国城市汽车道路交通及公共交通条件欠缺;自行车的出行也是带来拥堵和安全隐患。

4)押金和骑行费用成本。虽然我们几乎很少买标准价格的共享单车20元月卡,都是超低价格的。但如果正常运营,我宁可走500米也不会花钱骑单车。

5)丢失损坏成本。目前社会部分群体法规意识淡薄与不完善的法制环境,丢车就丢了。 

回归理性后,共享单车成本问题会凸显。共享需要更多的富裕资源,确保随地随时有车。我很喜欢共享单车,但已经感觉到很多地区的共享单车更难了,共享单车不是随处可见的便利方式。而且浪费巨额资金建设地铁的浪潮也已经进入反思阶段,个别省会城市已经填埋了盲目修建的地铁,这也是理性发展的典范。 

3、共享汽车仍是补充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升,居民对出行的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快捷、安全成为人们的新要求。共享汽车似乎是很好的选择,但目前很多的共享汽车实际是出租的补充。实现类似共享自行车的快速发展的难度很大,发展过程必然遇到瓶颈。 

4、共享汽车难以在限购城市蓬勃发展

共享单车是在限购城市超强发展,但共享汽车涉及的牌照是宝贵的资源,现在北京上海等共享汽车面临牌照数量少的课题,共享数量少必然带来使用不便,如果附近经常找不到车,消费者选择的频次也不会很高,毕竟周边的出租也是价格相近。而且共享汽车不如网约车挣钱,搞个共享汽车当网约车开也是很好的方式。

楼市价格过高是社会灾难。限购城市的楼市价格过高导致各方面成本暴增,近期的北京房租暴涨就是楼市价格过高的社会问题蔓延,停车费等也会增高,共享用车要考虑极高的停车成本,这是共享单车当时不用考虑的。 

5、共享汽车导致道路更拥堵

多项调查显示,网约车正把人们“拽出”公共交通系统并“塞进”汽车。这也是发展的课题。国内大城市道路的拥堵实际很多是出租和网约车造成的拥堵,并非仅是私家车的影响。网约车调查的用户需求,其中上下班的需求仍是最强的。网约车导致更多人被拽出公交系统。

这也是限购城市的主要特征,非限购城市的发展仍是有空间,但需要理性运作。 

6、美国也开始考虑制约网约车的过快发展

不仅中国,国外也遇到网约车的拥堵问题。近年来,全美网约车企业的运营汽车数量快速增加,一定程度上触发拥堵等难题。纽约发布在12个月内停发网约车新牌照新法案。纽约市出租车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全市网约车数量从2015年的1.26万辆迅速增加至今年8万辆。同时,大约1.4万辆传统黄色出租车在纽约市运营。新法案有助于阻止路面上汽车数量快速增加,“大量涌入的车辆使我们的街道堵塞”。 

7、购车需求主力群体不受共享影响

中国的购车主力市未来的中西部和二三线市场的群体,尤其是中老年群体。目前这类群体的需求远没有释放,原因是他们观念老,且穷。

中西部和三四线市场的共享单车和共享汽车都是不现实的。即使是无人驾驶的车辆,也要花钱去坐车,不可能有免费月卡持续烧钱。由于车辆共享的少,想出行时不一定有车随时可以走,需要提早计划,这样的不便利也是问题。因此还是开自己的车更合适。 

我觉得目前的共享用车发展不会对私车市场带来影响,中短期内不用担心共享用车冲击车市销量。近期的车市低迷不是共享用车的问题,感觉仍是楼市价格上涨带来的消费挤压。

由于楼市高价运行的资金需求太大,带来持续加剧的居民债务负担,因此楼市不跌,车市不起。只要有消费购买力,车市仍会较快发展的。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崔东树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75590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60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大牛作者

崔东树

关注汽车市场研究,研究政策走势,挖掘行业数据,发现市场变化点,解读行业状态,供行业研究人员和社会各界参考。

  • 128
    文章
  • 7454
    获赞
阅读更多文章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