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C端充电是块难啃的骨头,行业唱衰的比比皆是,这期基于调研与云数据,聊聊C端充电运营,到底能不能干?
2017年9月,与兄弟企业唯电(国内最会玩的新能源汽车社区),组织了面向全国个人电动车主的问卷调研,有几个特别好玩的数据:
日常行驶里程
按照A级纯电动乘用车测算,1kwh≈5公里里程,94%个人车主单日在100公里以内,即消耗电量20kwh以内。
按照车载充电机3.3kw来测算,6-7小时充满。
2017年开始,主流电动车企OBC都开始往6.6kw升级,3小时补满。
最常用充电方式(多选)
国网等公共运营商用户使用率14%,而小区与办公充电场景占据绝对比例。
车友曾开玩笑,在家或单位充电,停车顺手就插上去,不用到处找桩,不用重复注册交押金,不用额外交停车费,更不用来回取车或坐车上等着玩手机.走时基本满电,心里安全感十足。
这是如老婆孩子热炕头一般的本能需求。
因此,C端用户长时间停车场景,如家里、办公室、酒店、商场等,即是构成C端充电市场核心场景,后续简称C端停车充电策略
强烈的用户需求与基数,必将造就广阔C端停车充电市场。
无疆云目前已服务五家上市公司和二十多家中小运营商,数十家地产物业与近万电动车主,基于无疆云数据,导出后做筛选分析:
全局数据较为敏感,仅抽取部分典型站点示例,并获得合作伙伴授权,并添加水印
选取站点基本是北上广深+其他省份二三线
平均每辆车单次充电电量在6-10度,换言之,单次充电时间普遍在2-3.5h,这才是平均使用率低的原因
使用率大于30%的场站,基本都是共享汽车或物流车合作网点。这类场站,普遍ROI周期在12个月,相当惊人!
一年回本、持续服务的生意在这个年代,简直是不能再好!而再次证明,充电运营的核心关键是车桩配套
使用率在10%-20%的场站,即一天充1-2次,ROI周期普遍在20-30个月,即两年半内回本
场景有不同充电规律
可确定的是,未来充电运营一定不是盲目投建圈地运动,而是精细预研、合理投建、智能运维。运营匹配用户,而非让用户匹配运营,场景细分建模与落地,将是运营企业核心竞争力
充电运营,其实商业模式非常简单清晰。只不过盲目的资本融入与互联网圈地垄断逻辑、模糊不清的地方补贴模式,将行业搞成噱头十足,最后一地鸡毛。
当我们回归本质,就会发现充电运营,其实是一门还不错的生意。
但需要足够专业、用心经营、持续优化,建立更细致的商业逻辑,最终让车主充好电,自己安心赚服务费。
在电动车主与充电设施基数达到临界点后,衍生服务模式自然落地,而非资本催生。
最终,C端充电运营,值得好好做。要做好,还面临一大堆问题:
地产与物业到底怎么看待充电,最终亲自下场还是开放合作? 路漫漫其修远,继续上下探索!
C端充电最终格局是怎样?
百度、高德地图、支付宝、微信是否会是最终入口,传统运营商沦为管道?
如何看到特来电等免费建站模式?
私人桩与共享能不能搞?
燃油车占位与电动车充满电后不走,严重影响运营效率怎么处理?
光储充或售电业务跟C端充电有结合可能么?
V2G及储能绿色电价靠不靠谱?
停车与充电高度融合,车牌自动识别,出场一次扣除靠谱么?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鹏城论电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73182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