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什么?又双叒叕有特斯拉高管离职了?

什么?又双叒叕有特斯拉高管离职了?

特斯拉官网更新了一篇题为《Welcoming New Talent to Tesla》的博客,一口气宣布了 8 位高管加盟履新。

你可能会说,团队扩张不是好事么?话是没错,但我们从没见过大众、丰田、通用会有这种级别的扩张。即便新势力如蔚来车和家,这种规模的履新也不多见,博客结尾公开预告「我们将在未来几天公布更多的履新,敬请关注。」就更加罕见。

仔细回忆一下,反而「特斯拉高管离职」这个话题长期都是头条。就在这 8 位高管加盟前不久,特斯拉现场性能工程总监 Matthew Schwall 和 Autopilot 软件技术负责人 Sameer Qureshi 被曝离职。所以说,8 位高管加盟的背后,是特斯拉巨大的人才缺口。

如果你还是觉得没有说服力,那么求锤得锤。下面这份 2016 年至今、不完全统计的特斯拉高管离职清单(部分资料来自 CNBC)可能会一把锤晕你:)

两年半 37 位高管离职啊朋友们,什么叫「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啊。整理完这张表我脑海里第一个想法就是特斯拉千万不能破产,全球各行各业的 HR 都在等源源不断的特斯拉高管离职的消息呢:)

不过坦率地讲,这样高频的人才更迭对任何一家公司都是巨大的考验。

为什么特斯拉人才流失率高?

这个问题早就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2017 年 Q2 的财报会议上,特斯拉 CEO Elon Musk 宣布公司 CFO Jason Wheeler 即将离职。Jason 此前在谷歌担任财务副总裁,跳槽至特斯拉时被华尔街寄予厚望。他的离职引爆了外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 公司文化

一位已离职的特斯拉高管给出的理由是难以接受 Elon 创造的长期高压的特斯拉公司文化。Elon 一直在探索如何让特斯拉在成长为业界巨头的同时保持创业公司的灵活高效(这两者其实是天然冲突的)。除了身体力行的每周工作 100 小时以上,出于强烈的危机感,Elon 也一直在刻意营造不惜代价、全力以赴的公司文化,督促所有员工保持创业心态。

2017 年 6 月,Elon 下发全员邮件,要求所有员工警惕来自传统车企里的「Tesla Killers」:

特斯拉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不是为了辛苦而辛苦,而是我们因为正在进行一项伟大的事业,打击那些只想维持现状、体量巨大、根深蒂固的竞争对手。想要干掉特斯拉的公司名单已经很长了,一周看不到一些 Tesla Killer 的文章我都会感到奇怪。一家小公司胜过这些大公司的唯一手段就是更快、更高效、更加努力的工作。

平心而论,Elon 的担心不无道理,传统大厂里无论德系日系还是美系的智能化电气化帷幕都已拉开,戴姆勒-奔驰董事会主席蔡澈有句意味深长的评价「感谢特斯拉打开了市场,为戴姆勒的电气化铺平了道路」。

如果你是 Elon Musk,体量相当于特斯拉两个数量级的竞争对手全部坐在牌桌对面,身后最关键的车型 Model 3 产能迟迟无法释放,你怎么办?

但一个有趣的问题是,要求员工全力以赴与激发员工对公司激励体系、荣誉感、满意度的平衡该怎么拿捏。

Auto Pacific 分析师给过一个评价:特斯拉看起来是一家承压到极限的公司,量产 Model 3 让公司下至生产工人、上至公司管理层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特斯拉智能电动汽车行业领导者的地位让它在吸引人才方面确实没遇到什么阻力,大量来自 Apple、Google、丰田、奔驰等互联网和汽车行业顶级公司的人才加盟特斯拉,所谓“一起改变世界”。但他们很难理解,一家成立十四年的公司,仍然面临工作量巨大、员工福利不甚领先、甚至可控范围内的混乱和无序——所有创业公司具备的元素,在特斯拉出现都不必惊讶。

比如加入特斯拉 6 个月火速离职的前苹果开发者部门高级总监、Swift 之父 Chris Lattner,回忆特斯拉的职业生涯时是这么说的:(在特斯拉)我努力工作,也有巨大的收获。我仍然坚信特斯拉的使命,看好走独特技术路线的 Autopilot 团队。但我跟特斯拉似乎不太合拍。

Apple时代的Chris Lattner

Chris 是 Model S 和 Model 3 双料车主,他曾公开宣称自己是特斯拉的铁杆粉丝。加入特斯拉时他评价 Autopilot 是一项“非常重要且非常困难”的技术挑战。但最终在短短 6 个月后因为「不太合拍」离开了特斯拉。

他的下一站选在了苹果之后硅谷另一家员工福利 & 满意度名列前茅的公司 Google。

  • 预设目标&实际进展失衡

这是另一个被视为特斯拉高管迭代频繁的原因。

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记得,特斯拉 Model 3 最初规划的量产时间节点是 2018 年 7 月,但 2016 年 4 月 1 日发布会后迅速积压的近 50 万订单压力让 Elon 决定提前一年量产。2017 年 7 月,Model 3 如期实现小规模投产,但激进的生产计划下隐藏的量产挑战很快被引爆,磕磕绊绊进入了 2018 年,Model 3 才基本走到了产能稳步攀升的阶段。

随之而来的,特斯拉内华达州 Gigafactory 1 的初始设计电池产能为 35 GWh/年,预计 2020 年实现全负荷运营。但 Model 3 及 Model Y 的量产计划提前、半挂 Semi Trunk 的推出最终让特斯拉将 35 GWh/年的目标提前至 2018 年,而 2020 年的产能将达到史无前例的 150 GWh/年。

当然,我们都知道,这些目标都不会如期实现。很遗憾,这又与 Elon 直接相关。《硅谷钢铁侠》中写过,他对所有业务进展都有着极高的期望值,同时在设立目标时习惯于假设一切外部条件都是最乐观的情况。

一位前 Space X 高管给过一个比喻:这就好比 Elon 要求大家造出一辆车,只用一箱油就能从洛杉矶开到纽约。等到准备将车开往纽约的测试时,所有人都觉得一箱油最多只能开到拉斯维加斯,但最后却开到了新墨西哥州,比大家的预期多了一倍。尽管如此,Elon 仍然会大发雷霆。不论与谁相比,他都会要求员工取得两倍于别人的业绩。

比如 Model 3 的量产,前两天特斯拉宣布 Model 3 制造&工程负责人、特斯拉工程副总裁 Doug Field 休假,此前 Doug 一直在工厂盯着 Model 3 的量产,可以说是身心俱疲。后来大家都看到了,Elon 真的睡到了工厂,甚至因为会议室的沙发太窄直接睡在地上。

关键业务 CEO 亲自盯的例子也不少见,比如雷军在 2016 年 5 月 18 日亲自接管了小米手机研发和供应链管理团队;李彦宏过去一年在主抓百度的信息流业务;每次锤子手机售罄罗永浩都会在微博上调侃“去工厂拧螺丝”。但真的会睡到工厂盯产线的,只有 Elon。

CEO 这么亲力亲为其实有悖常理,我看到好几条评论说“CEO 去当工程师,怪不得要完”。完不完我不知道,反正 Doug 和工厂管理团队压力陡增是肯定的。产能开始稳步上升也是看在眼里的。不过,做个不负责任的猜测,Doug 的休假是否与 Model 3 的量产问题有关? 

高管离职会给特斯拉带来负面影响吗?

按照正常的逻辑,会的。

瑞银分析师去年就特斯拉股票给了“卖出”评级,理由便是「任何时候,一家公司要高速扩张,都必须要有稳定的管理层来主导。」

那我们从上面的表里挑两位大神讲一讲。

Kurt Kelty代表特斯拉领取国际电池研讨暨展览会颁发的年度电池创新者大奖

Kurt Kelty,前特斯拉首席电池科学家、电池供应链和业务发展高级总监。下面是他此前在特斯拉负责的业务:

  • 代表特斯拉与松下协商确认就 Gigafactory 1 建设项目达成合作关系;

  • 负责特斯拉上游电池原材料(包括锂、石墨、镍等)的本地化采购合同的谈判和敲定;

  • 负责特斯拉上游电池原材料供应商在 Gigafactory 1 的整合、谈判及后续合同的敲定;

  • 领导高级电芯开发小组;

  • 负责特斯拉电芯(21700 电池)的设计和实施策略——包括化学材料及外形设计;

  • 代表特斯拉与松下进行谈判和确认电芯(21700 电池)共同开发工作,敲定数十亿美元的合同;

  • 负责所有电池的采购和库存管理;

  • 领导电池质量控制小组;

  • 领导电池质量测试团队,负责电池循环测试和寿命预测

一句话总结,Kelty 曾是特斯拉电池业务执行层的最高负责人、21700 电池之父,精通电池研发、制造及测试、原材料采购和供应链管理的全能型人才。领导特斯拉从电池行业门外汉一步步到如今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池生产和消耗企业”。

Jim Keller(右)

Jim Keller,前特斯拉 Autopilot 项目负责人。他最初加入特斯拉时 Title 是 AP 硬件副总裁,负责特斯拉自动驾驶芯片的研发。后来兼管了 AP 软件团队,晋升为项目负责人。

他过去在 AMD、Apple 的辉煌履历就不谈了,坊间都叫他 Chip God 了我还能说什么。

Jim 是 2016 年初才加入特斯拉带队从零开始研发芯片,去年年底,Elon 在神经信息处理系统大会(NIPS 2017)上公开宣称:我们认为 Jim 团队开发的专用型 AI 芯片将会是世界上最好的芯片。翻到上面再看看前 Space X 高管关于 Elon 对员工期望的比喻,我很好奇,除了 Jim Keller,特斯拉还有几个人会得到这样的业绩评价?

Kurt Kelty 和 JimKeller 离职后,外界没有看到特斯拉电池和 Autopilot 业务出现任何波动。倒不是说完全不受影响,举个例子,Autopilot 首任主管 Sterling Anderson 和软件副总裁 Chris Lattner 离职的时候,分别适逢 Autopilot 处于 8.0 跨版本升级、技术路线转换和 AP 2.0 性能升级的关键时期,相应的进度就出现了明显滞后。

但从整个业务盘表现来看,特斯拉对高管离职的免疫力很强。大多数时候,Elon 会暂时接管相关业务,并在短期内挖来其他人才负责。 

特斯拉如何评价高管总在离职?

去年 3 月,华尔街对特斯拉高管离职的担忧在股价上显现后,特斯拉曾给出过回应:

特斯拉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是我们最大的资产之一,2016 年,特斯拉的员工流失率低于科技公司的行业平均水平。特斯拉高管团队拥有相当长的任期,在特斯拉最高级的高管团队中,超过 3 年任期高管比例达到 75%;超过 6 年任期的比例达到 60%;超过 10 年任期的比例达到 20%。成立 14 年来,特斯拉管理层近 60%的人目前仍然留在公司。

此外,有些高管像特斯拉 CFO Deepak Ahuja 和总裁 Jerome Guillen,他们从特斯拉离职,但很短时间就会重新回归。在一家员工人数达到 3 万人的公司,因为这里是特斯拉,员工会特别努力工作以实现一些极具有挑战的任务,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一定数量的员工波动。

然而,相对少的员工波动是特斯拉成功的最大原因之一。特斯拉拥有近 2000 名经理及以上级别的员工,(媒体和华尔街)挑选少数选择离开的人,却忽略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公司的长期任期。这种做法既不公平,也不具有指导意义。

上面这些数据是否属实?谁知道呢,反正特斯拉从未正式公布过除 Elon 和 CTO J.B. Straubel 之外的其他任何一位管理团队成员。或许华尔街和媒体都要学着适应:高管离职常态化对特斯拉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

最后给出配得上「特斯拉出现重大人事变动」的核心五人组吧:CEO Elon Musk、CTO J.B. Straubel、首席设计师 Franz von Holzhausen、前 Model S 现 Semi Trunk 项目负责人 Jerome Guillen、工程副总裁 Doug Field。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42号车库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69247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62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大牛作者

42号车库

做最有见地的未来汽车报道,微信、微博搜索「42号车库」关注我们。

  • 230
    文章
  • 13054
    获赞
阅读更多文章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