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就是生命线,能源就是发展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对于这一点,人类数百年来的历史,已经无数次验证这条定律的正确性,强国更是充分认识到能源的重要性。
而最重要的能源——石油,极大推动了百年来各大强国的快速发展,其身影从第一次工业革命贯穿至当前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而汽车作为工业革命的重大标志性产物,也极大消耗了地球的石油资源。
车的保有量在不断在增加,石油资源又有限。如何解决这个尖锐的矛盾?新能源汽车恰逢其时的站上了舞台,而各国之间对其发展的态度和技术路线取向,又反映出了台面下不可见的剧烈博弈。
一、为何欧洲独爱插混
从欧洲主要车企的新能源车型规划来看,插混车型占据了绝对主力地位。以大众为例,旗下多款畅销车型都将推出插混版本,纯电动仅在推进e-Golf的研发。
欧洲偏爱插混的原因在于,其汽车工业基础是柴油车,广阔的海洋线和地缘政治能对柴油的供给提供充分保障。而柴油本身相对汽油就有一定节能优势(约30%),加上其主导的48V系统能够极大降低其成品油消耗量,所以对纯电动的需求并不迫切,加上其庞大的传统车既得利益,因此改善型的插混车成为欧洲的首选方案。
二、中美独宠纯电动是怎么回事?
我们先看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16年纯电动销量是插混的4倍,规模高达40.9万辆,同比劲增65.1%,发展势头堪称全球NO.1。这得益于中国很早就制定了“纯电驱动”的主战略,各种政策均向纯电动倾斜。
而美国市场也不遑多让,2016年冠军和季军都被特斯拉包揽,而特斯拉是坚持纯电动一条道走到黑的选手,也获得了美国及加州政府的大力支持。
为何中美会如出一辙?那是因为中美汽车工业基础都很相似,以汽油车为绝对主力,而且对成品油供给都十分敏感。同时两国汽车基数都极为庞大,发展纯电动对于整体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能耗降低的作用更加明显。
而对于中国,纯电动无疑有着另外一层意义,那就是传统汽车的零部件基础起步太晚,根本没有经历、也没有时间允许经历“机、机电一体化、电”的这么一个发展节奏。
传统车核心零部件步步掣肘的窘迫促使我国坚定选择了跳过机电一体化这一环节,直接进入电驱动时代,从而尽量实现先发优势或者弯道超车,即便无法实现超车,至少在电驱动时代实现“并驾齐驱”也是好事。
三、日本怀璧上观是否另有图谋?
非常明显的是,包括丰田、本田、马自达在内的一众车企,并没有在纯电动或插电式上过多投入精力,甚至长期处于偃旗息鼓状态。反而是在传统车能耗优化和混合动力上深耕不辍,这方面它们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比如,日企近年来不断打破全球发动机热效率记录,丰田等车企轮流刷新榜首,目前已经做到了惊人的41%,未来更是要做到50%,马自达更是把压缩比提升了又提升,连汽柴油混合体(HCCI)都搞了出来。
混动方面更是没的说,卡罗拉、雷凌、雅阁、凯美瑞等双擎车更是全球市场攻城略地。如果说日企在混动方面排第二,估计没人敢排第一。
那回到问题所在,为何日企对纯电/插电冷眼旁观?实际上,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能源、资源的缺乏程度和危机感远远高于全球任何一个国家,并不是不想改变汽车能源结构。而是其认为:在纯电动真正成熟的时候,其必杀技——燃料电池一定会成功!
而其计划的节点并不久远——2025年!那在2025年以前,日企认为发展纯电动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投入大量精力去改善基础设施,这并非明智。而重复别国路径,更会丧失其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和独到之处。这是日本绝对不能接受的!
所以,还不如用混合动力铺路,反正发动机节能优势巨大,先收割2025年前的市场,再在2025年后一举发力燃料电池,彻底将能源结构由成品油改成氢,一劳永逸!
四、谁的路径走的对?
首先,电取代油是汽车动力的终极趋势,这一点不能改变,只是时间早晚而已。但汽车始终是消费品,是商品,老百姓购车还是要看成本和便利性。
从这个角度来看,燃料电池确实是未来最便利的电动车(加氢快),但成本很难降下来,特别是制氢成本,估计丰田在2025年实现燃料汽车规模化的愿望非常难。
而近来纯电动的电池技术却进步迅速,成本也在大幅下降,2025年有很大可能性实现完全市场化发展。
所以,近中期中美的纯电动路线还是很有优势,但长远来看,仍然要做两手准备,燃料电池依然要尽快储备,防止日企一招制敌!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智电汽车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58167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