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冬树童
毫无疑问,新能源汽车是当前最大的"风口"之一。
搞电视的跨界造车,搞手机的跨界造车,搞房地产的跨界造车,搞互联网、空调、相机等各种行业巨头都在试图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在小米宣布造车后第二天,央视就发布网评:跨行业造车谨防一哄而上。虽然全文未提小米、未提雷军,但也很容易想到,这篇网评就是给已经扎头进入跨界造车的"小米们",以及还未扎头但已经有想法的企业看的。
造新能源汽车难吗?不难。
新能源汽车有三个核心,电池、电机、电控。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到今天,上下游产业链都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核心三电都有供应商,跨界造车企业完全可以从外部采购,再找一个有资质的整车制造厂代工,自己只需要建立销售渠道,即可销售贴牌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好造,智能电动车同样好造。同样是核心零部件全部从外采购,再利用自身的软件优势去赋能新能源汽车,实现软硬件融合,从而打造出差异化产品。
事实上,即便是自身没有软件优势,也有响应的解决办法,如智能车机系统、智能驾驶系统,这些都有强大的第三方供应商。
说到底,只要钱足够多,新能源汽车真的好造,方便到连外观设计都可以外包给第三方公司。
不管是造新能源汽车,还是造燃油车,最终的目的都是造车,造车并非没有门槛,或者说是低门槛。
央视网评指出:可现实问题是,这种跨业式、跨越式发展要建立在雄厚的技术基础之上,造车不是积木游戏,如果门槛真的这么低,那传统车企"百年积淀""工匠精神"岂不是闹着玩的?这也是为什么当下已经非常成功的"蔚小理"都经历过召回的原因之一。
央视还指出:新能源造车,在"面子"上实在过不去。断轴、自燃、三电系统缺陷等质量问题被广泛投诉,里程注水、性能浮夸、售后甩锅等虚假宣传和霸道销售比较普遍,消费者诟病的"槽点"越来越多,未见收敛之势。
而在"里子"方面,表现则要更加糟糕。未来的新能源车,电池、芯片、车载系统、数据将是核心所在,我们虽然取得了局部优势,但在关键环节和核心零部件等方面还有"卡脖子"的风险,特别是汽车芯片的自给率不高,比如蔚来因为半导体供应问题导致暂停生产。
新能源汽车虽冠以"新"字,但在基础研发、核心技术上精耕细作、创新突破、久久为功的硬道理是颠扑不破的,实体企业发展没有捷径可走,一味资本扩张,"超车"也要谨防"翻车"。
跨界造车,切不可一哄而上!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智电汽车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43471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