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手里捂着新能源汽车股票的朋友,心里估计慌的很。
2月份之后,牛了大半年的新能源板块,突然来了场半自由落体式的下滑。特斯拉领头,股价从1月底最高时每股900美元,跌至最低时600美元以下,市值蒸发近3000亿。
同在美股的蔚来、理想、小鹏,股价最低时也都接近或者直接腰斩。甚至A股大妖的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也没能幸免,前者更是一连多个跌停,把人吓得不轻。
这头心惊肉跳,那头,之前在资本市场只能当背景板的传统车企们,倒是扬眉吐气了一回。大众、宝马、戴姆勒、通用、福特、丰田,股价齐齐上涨,虽然不像新能源车企那样动不动翻个十倍百倍,却也足够让它们把腰杆挺得笔直。
两头的境遇一比较,加上舆论的不断唱空,很难不让人相信,新能源车企们的好日子已经到头,泡沫破裂,股价崩塌,避无可避。
当然,崩看来是不会崩的。暴跌之后,最近这一周多,主要的新能源股票陆续反弹,算是给市场压了压惊。
不过,即便有所起色,对新能源车企的看衰之声,恐怕也要持续一段时间。
人红是非多,过去一年里新能源汽车在消费市场饱食红利,在资本市场更是要风得风, 让传统车企颜面无存。但是,一边是飙升的股价,拿到手软的投资和流量明星般的待遇,另一边却是微不足道的销量(相较传统车企)和望不到头的亏损。
强烈对比之下,唱空的声音很容易就占了上风。
再加上不确定时期,人们对财富和未来本已十分焦虑,异常火爆、已经脱离理性范畴的新能源汽车,自然就成了宣泄压力的活靶子。所以,一段时间里,喷新能源汽车似乎成了某种政治正确。
这种气候下,除了此轮行情中的得利者,无论吃着“酸葡萄”的,还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基本都在等着看新能源车企们的笑话。
2月之后,车企们陆续进入财报季,这种观感更为强烈。与销量、利润上依旧“稳如老狗”的传统车企们相比,卖了50万辆的特斯拉,盈利仍然要靠卖碳排放额度。“蔚小理”作为新造车中的翘楚,去年销量成绩不可谓不优秀,同时也先后实现了毛利转正,但全年仍分别亏损53、27和1.5亿。
尤其是,三家还都发了些“偏财”,蔚来靠卖新能源积分,小鹏凭自动驾驶服务的收费,理想四季度从短期理财产品中获利不少。否则,毛利和亏损情况可能更难看一些。
至于何时盈利,外界预期并不乐观。考虑到新车企仍需要在研发和销售服务上大量投入,有研究机构经过测算认为,蔚来、小鹏、理想达到盈利所需的年销量分别为18万、12万和6万。对应地,三家去年销量分别为43728、27041、32624。离达标最近的理想,也得先翻上一番才行。
业绩与估值严重倒挂,在很多人眼里,新能源股票崩是理所应当,不崩才不正常。
暴跌到来前,高瓴资本的一连串操作,曾被不少人看成前兆。
去年四季度,高瓴将持有的约241万股蔚来股票、160万股理想股票和约90万股小鹏股票悉数清仓。随后在今年2月,转身就砸出2亿美元,参与了比亚迪新一轮定增。这“一抛一投”,多少有些“胜利大逃亡”的味道。2月份之后发生的事情,似乎更证实了人们当初的判断。
但要因此断定市场看衰新能源车企,怕是有些牵强。
且不说对高瓴这样的早期投资者来说,高位套现本是常规操作。脱手“蔚小理”,入手比亚迪,充其量只能算在新能源的布局里“腾笼换鸟”。而且,真说起来,相较认购比亚迪时225港币/股的高位价格,这一“换”,也已经亏掉近20%。
长期持有,势在必行。
高瓴的操作,其实代表了这波行情里投资者的典型状态。
疫情期间流动性泛滥,各国为刺激汽车消费同时满足环保要求,争先恐后扶持新能源,生生造出了一个投资风口。位于风口正中的新能源车企,因此成了稀缺标地,备受青睐,价格暴涨自然水到渠成。
2月份以来,眼看疫情得到控制,市场对流动性收紧的预期强过以往,以资本嗅觉之敏锐,套现和避险,必然是本能反应。尤其在美股,近来随着美国国债收益率持续上升,投资者不断将资金从股市撤出转而认购无风险的国债,间接造成了“踩踏”效应。
同样的逻辑,也可以解释美股中几家传统车企的股价上升。
丰田、通用、福特等,本来都是极度佛系的存在。投资火热时不太受待见,论起保值避险,却是绝佳选择。
但这并不意味着,新能源不再是热门标的。正相反,各地的政策红利仍在并将长期存在,加上拜登上台后美国的政策转向,新能源向上的势能不减反增。
虽然流动性不会像之前那般泛滥,仍可以设想,短暂恐慌后,资本向新能源回流,将是大概率事件。
不同的是,这次投资的成分有望更多,投机的成分更少。
当然,各种不确定因素叠加之下,资本市场的动向,只会越发没有准数。
好在如今的新能源车企们,或多或少已经实现了对资本市场的“脱敏”。这其中,自身造血能力见涨是一大因素。比如特斯拉,在去年四季度末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已经增加到194亿美元,自由现金流达到28亿美元,已然一家成熟车企的姿态,有十足的底气对股市的短期变化爱理不睬。
仍处于亏损状态的“蔚小理”,通过卖车/服务、股市增发、融资多管齐下,到2020年末,现金储备也分别增加到了425、353和299亿人民币。随着营收的持续增加和成本的不断下降,想必一段时间内不用为钱发愁,自然也不用太在意资本市场的起伏。
比起股票,新能源车企们倒是更应该担心被人抄了后路。
上周,大众模仿特斯拉,也来了一场“电池日”(Power Day),分享了自身在电池技术、产能和充电基础设施上的宏大计划。随后的财报会议上,大众继续在电动化上狂立Flag,包括2021年电动车销量100万,2025年成为全球电动车市场领导者等等。
老对手宝马的财报会,同样是满场遍插Flag,包括2021年销售100万辆新能源,2025年销售200万辆电动车等。加上早前已经发布规划的戴姆勒,德系三强向外展示电动化雄心的急切心情,一览无余。
放在以往,外界对此类高调,多半见怪不怪。但今时不同往日,三家除了“嘴炮”,行动上也没含糊。近来推出的产品无论量还是质,都有明显提升,大众I.D系列更是风靡欧洲。这种情况下,资本市场也给出了直接反馈。2月份以来,三强的股价一路上扬。大众最为凶猛,“电池日”后至今已涨超过20%。
股市中的一时得失,说明不了太大问题,但至少传递了一个讯息:新能源车企独享聚光灯的日子,即将一去不返。而且,别忘了,除了传统巨头,一帮科技大厂,有的已入局,有的正在外围盘旋,伺机而动。
这么鲜活的市场,可比股市里那点涨涨跌跌的事儿,有意思多了。
总之,无论看衰新能源,还是眼红新能源,都别只盯着股票,心态容易崩。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车巴客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42544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