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小米、华为们下场造车的传闻鼎沸之际,百度先行抢了个身位。
3月2日,百度与吉利的合资公司成立,名字不是呼声很高的“百吉福”,而是“集度汽车”,寓意“集百度AI能力之大成”,没吉利什么戏份。
另外,新公司中,百度、吉利分别持股55%、45%,法定代表人为百度刚招募的前摩拜单车CTO夏一平。5个董事会席位中,除夏一平外,3位来自百度,1位来自吉利。
早前,阿里、华为分别在上汽、长安组的局里客串时,百度便放话,自己要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主导造车项目。从新公司的名字和结构来看,诚不我欺。
按此情形,一贯都是主角身份登场的吉利,这次起码在面上成了客串。
不过,客串不代表成不了要角。百度车何时落地、如何落地,很大程度上仍要靠吉利的贡献。夏一平此前坦言,百度虽然有技术积累,但对于车辆制造并无多少经验。他因此将推出首款产品的时间设定为三年内,这一点也得到了李彦宏的确认。
外界普遍认为该口径稍显保守。三年,已经与主流新势力们推出第一款产品所花费的时间相仿。差别在于,蔚来、理想、小鹏们都是白手起家,从产品设计到开发,从硬件到软件,还有曾令人头秃的资质和生产制造体系,几乎都要靠自己解决。
百度则不同,在车联系统、应用生态、智能驾驶上早有成熟的解决方案,并且也通过自家的阿波罗联盟及自动驾驶车队,在软件与车辆硬件的集成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自己下场造车所缺少的,除了一个匹配互联网大厂气质的设计,看来也就是一个能够快速成型的“模子”了。
吉利能提供的,恰恰就是一个好“模子”——眼下已成金字招牌的SEA浩瀚架构。
自去年9月推出后,虽然还未有产品上市,但浩瀚架构已在吉利的各种外部合作中频频露脸。基于已知信息,其有两大杀手锏,一是无与伦比的延展性,二是电子电气架构的开放性。前者为产品设计赋予极大自由,后者为硬件与软件的集成留下充足空间,可以说完美匹配百度的需求。
浩瀚架构面世时,吉利称已和7个品牌建立合作,并且同时展开了16款车的开发工作。不知当时大概率已在酝酿的百度车,是否已经入列。
无论如何,从目前的情势看,车虽是百度车,开发、制造和供应链大体要仰仗吉利。百度需要掌控的,主要在于设计和软件。甚至,如果愿意,设计都可以交出去,安心做好系统和应用。剩下的,就是设计好商业模式,盘算怎么靠软件赚钱了。
这样一来,吉利在这个局里,便不自觉地被“矮化”成了一个代工者,为科技公司干了打铁的活,到头来产品和自己没有半点关系,只是赚了份辛苦钱。
不过,精明如吉利,自然不会为自主一哥的虚妄自尊所困扰。
在代工这条路上,与百度的合作,充其量只是其庞大布局中的一小部分。
今年1月,吉利正式与代工界大佬富士康组建合资公司,开宗明义,要为全球汽车和出行公司提供代工及定制顾问服务。此后,吉利关联公司还注册了“富吉康”商标,预示两家要在代工路上精诚合作,你中有我。
两家的能力看上去十分互补,吉利精于传统汽车制造,富士康则是ICT产品组装的老把式。未来,随着汽车的机械属性逐渐淡化,电子属性逐渐增强,造一辆好车,越来越需要两种能力的组合。
因此,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这个代工联盟的朋友圈正在迅速扩张。吉利除百度外,还拉来了法拉第未来。富士康的圈子里,原来就有FCA、裕隆和拜腾,最近又和Fisker达成了代工协议。
另外,不要忘了,传说中的苹果汽车,代工方还一直没有着落。有富士康与苹果的渊源打底,又有吉利的制造体系和经验背书,“富吉康”最终拿下苹果的可能性不低。
当然,敞开大门做代工生意,必然意味着,要有能力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传统代工模式下,代工企业只负责生产组装,设计、开发、供应链等都由品牌方掌控。多数汽车公司及像苹果这样的“控制狂”,寻求的正是这一模式。
但像百度这样的科技公司下场造车,一般对硬件了解甚少,兴趣更是寥寥,只希望既快又好地造出车来,然后在软件上发力,建立盈利模式。此时,必然对代工方的产品开发甚至设计能力提出了要求。
拥有优质平台,无疑是一大优势。吉利有SEA浩瀚架构包打天下,富士康虽是半路出家,也在去年和裕隆推出了MIH纯电平台,并且广招盟友,宣称要做汽车中的安卓,和汽车中的“苹果”特斯拉分庭抗礼。
成不成得了安卓不好说,但富士康和吉利联手之后,对任何想快速入局的玩家而言,都会是一个称心的代工伙伴。
盯上代工这条赛道的,可不止“富吉康”。
传统汽车时代的“代工一哥”麦格纳,在捷豹I-Pace之后,又将北汽极狐揽入自己的电动车代工版图。而且,与北汽深度绑定之后,顺势拿到了后者旗下BE21纯电平台的使用授权,从而为更高阶的代工,尤其是面向科技公司的代工,做好了准备。
ICT领域的另一代工达人比亚迪,早前通过和滴滴联合打造的营运产品D1,在汽车领域试水代工。不过,D1上除了部分功能有滴滴的影子,里里外外仍是标准的比亚迪,所以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代工,倒更像轻度定制。
但与此同时,在更大的范围里,代工仍是车企们“羞于启齿”的事情。
当初,国内新势力们因为资质问题苦寻代工,最后只能与江淮、海马、长江这样边缘甚至垂死的车企为伍。而且,无论代工者还是被代工者,都曾在业内遭到群嘲。
如今,轮到苹果在全球遍寻车企代工而不得。从最早的宝马,戴姆勒,到最近的现代、日产,获悉苹果的真实意图仅仅是寻找“组装者”之后,唯恐避之不及。
对有厚重“OEM本位”思想的车企们来说,代工带来的“耻感”,可能更胜面对行业变革时的恐惧感。
问题在于,代工虽处价值链后端,却也并非那么不堪。
实际上,任何一个产业链成熟且竞争充分的行业里,都有大量的代工企业在幕后耕耘。类似富士康、麦格纳这样的佼佼者,体量与地位更是令人羡慕。
更何况,随着软硬件逐步分离,加上更多新手尤其是科技公司入局,汽车代工越来越不可能是纯粹组装,而是像吉利百度合作中那样,由代工方提供成熟平台,解决开发和供应链。这时,与其说代工,不如说提供一揽子硬件解决方案。相应地,在价值链上的地位,自然不能同日而语。
再说,做了代工,也不会扼杀其他的可能性。吉利一边密集布局,一边没耽搁用浩瀚架构经营着自家品牌。富士康更通过代工积累的家底和江湖地位,四处出击,最近更通过投资将布局延伸到了自动驾驶领域。
总之,变革当前,没有定数。对老玩家们而言,与其枉顾自身禀赋,喊着软件定义汽车的口号,做着转型成出行科技公司的大梦,倒不如实事求是,多挖掘挖掘自己在硬件上的积累,或许路反倒能越走越宽。
说到底,好死不如赖活,何况代工还是一种不赖的活法。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车巴客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41327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