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7月30日晚间,理想汽车(LI.US)于纳斯达克上市,最终发行定价为每股11.5美元,高于8-10美元的定价指导区间,总募资规模接近11亿美元,截止此刻,理想的股价定在了16.46美元,总市值近140亿美元。
这跟2018年9月蔚来上市首日的走势完全不同:蔚来上市发行价格为6.25美元,高于定价指导区间,且开盘后立刻下跌10%。
成功上市,距离李想的理想无疑又进一步,虽然这一步并非开启必胜模式,但在眼下环境里,无疑是市场的强心剂,中国互联网造车,有戏。
至明与至暗的双重背景
上市价格和表现最直接反应的是当下的市场预期。理想汽车的表现至少说明,资本市场对其过去的表现、未来的走向,在眼下节点是认可和充满信心的。
背景有两重,一重是今年上半年瑞幸造假事件以及恶化的贸易环境,另一重则是,尽管车市在疫情影响下无情下滑,但几家“头部”新势力车企的市场表现、融资成绩却还逆势而上。在这至暗与至明的双重背景中,理想上市敲钟,而且第一步看起来,市场预期还不错。
在乘联会公布的新能源市场报告中,蔚来ES6和理想ONE都进入了1-6月新能源销量TOP 10榜单。理想ONE去年底才开启交付,根据理想官方信息显示,6月底已经交付累计10000台。大家应该还记得,蔚来ES8第一年交付好不容易到一万台,李斌才没有输给何小鹏。当然,如今蔚来的销量表现也愈加被看好,前两年砸下血本养成的“粉丝”效应已经让蔚来稳定占据新势力TOP1的位置。
无论如何,理想走的都更顺利一些。就在7月中旬,特斯拉才公布了二季度财报,并宣布连续4个季度盈利,而蔚来也在上半年喜事不断,股价来到高点。一定程度上,市场认为蔚来已经具备了“特斯拉”相,因为它真的靠“粉丝”卖动了价格超过40万的车——在中国。而理想也以过去几年不断好转的运营亏损和不断提升的销量给人信心,这可能是下一个“特斯拉”。
蔚来与理想
先后把汽车之家和易车做成国内TOP2汽车网站的二李,如今又纷纷把各自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带上了纳斯达克。
蔚来和理想挺会取名字的:未来与理想。虽然有巧合成分在,但是对于经历了去年新能源大滑坡和这两年新势力大清洗的业内人士来说,乐于看到这样的巧合,也乐于看到他们不断接近下一次的目标。不过大家都知道,上市以后,路仍然凶险,看看特斯拉,奋斗20年才迎来如今的局面。
Tesla的Model Y可能也快来了,外媒认为这将是SUV市场大杀器
去年到今年上半年,新势力造车谁能活下来这话题,在几家暴雷、更多家沉寂的氛围中成为显性存在,互联网造车这一支曾经不被人看好的“野蛮人”队伍像是逐渐确立了生存优势。
蔚来的优势是强烈的品牌效应和极致的服务所带来的粉丝效应。而理想,靠的则是产品经理的倔强。正如李想当年成立汽车之家时,主要的逻辑就是以内容效率和独立性获得网友认可,一扫车圈媒体一贯的舒适和低效。如今,李想终于做上了一流的生意,他的逻辑依然如此,关于汽车,消费者要什么,理想就给什么——给的起的就给,给不起的就先记着以后再兑现。
李斌其实也一样,除了树立了一个高大上的品牌标签,在产品服务和运营层面,蔚来的用户导向是非常显著的。
两家不一样的地方当然是效率。李斌为了宠粉花了多少钱?大概只有蔚来自己算得清。李想则是在拜腾暴雷后发声,外界初次得以了解理想汽车的“艰苦奋斗”:
看到这么省钱的团队,五年时间打造出一款全新的产品,以并不低的定位,实现半年过万的销量,资本市场怎么能不喜欢?
李想的“走运和不走运”
李想团队对于新能源产品的定义,较之蔚来等,都更加从产品、使用场景出发,这种也更像埃隆马斯克的第一性逻辑。这种底层逻辑带来的结果,有时候是幸运,有时候是不走运。众所周知,理想的第一款产品原本计划是SEV,微型电动车,第二款产品是增程式电动车。这跟其他新势力的产品路径都不一样。
SEV样车,这是一款如果量产应该会有市场的车
SEV项目最终流产,但增程式电动车看起来成功出道了。这两者的产品规划,应该都是充分了结合技术趋势、消费需求、政策方向等综合做出的。但SEV终究没等到低速电动车的国家规范出台,理想ONE却总算坚持到了市场、政策和资本和政策都认可。
市场其实是最为现实的,纯电技术路线说起来,目前还是政策与行业的自嗨,对于消费者来说,并不在乎是不是纯电。理想汽车打破传统汽车在汽车产品配置上的盲目自大,愿意根据消费者的声音去制造和改造产品,这可能是产品经理李想讨用户喜欢最主要的原因。理想ONE交付前通过用户试驾收集意见,在正式交付时针对用户的意见进行了改进,时间前后不过半年多。这种效率,传统车企望尘莫及。
当然,要说市场导向是终极逻辑,但这条路绝不会平坦。作为新势力大军中可能是最懂汽车的人之一,李想ONE上市后,也没躲过产品事故的坑。5月下旬的“冒烟”事件还历历在目,但是比起蔚来当初的续航风波、电池起火事件等,严重程度还是好很多。毕竟前面交付的同行已经用血泪经验给理想上过课了。
在理想还是车和家的时候,李想曾经说过,这个企业会更像本田,而不是特斯拉。这倒是让人想起一件有趣的事,据说丰田的最高决策人通常都是商业出身,而本田的老大通常都是工程师出身。这也决定了两家企业不同的产品甚至文化取向。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车巴客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21485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