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这句《功夫》中堪称经典的台词如今被更多的应用在了商业战争中。一旦“风口”形成,就会有成百上千个新势力蜂拥而入捉对厮杀,融资、补贴,试图用最快的速度抢占市场。从网约车补贴到在线问答撒币,不一而足。
对应到新能源汽车行业,近两年入场的玩家不在少数,自能源端到车企端,裹挟着本身就处于变革期的行业剧烈震荡,并且入局者们也无一例外的采用“快战略”来占领市场。
比如,在刚刚过去一段时间内,就有威马汽车首款量产车EX5下线、SF MOTORS两款新车全球首发、奇点汽车全球研发中心落户苏州相城、汽车设计师石志杰加盟华人运通、游侠宣称融资50亿元、云度π3上市、零跑与38家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宝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开工等重大新闻相继曝出,而这些新能源相关的新闻比传统车企的总和还要多。
原因不难理解,按照互联网创业“一夜暴富”的经验而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也是笑到最后的那一个。从融资到商业模式、从挖人到战略合作、从渠道到服务,资源的整合的速度和效率恰恰对应着市场蛋糕的大小。加上新能源车领域的不少入局者都是从互联网迁徙而至,因此“风口上猪都能飞”的信仰更是让他们笃定了速度的重要性,生怕跑得慢错过了新能源之风。
对于新能源车,快不一定管用
确实,用速度最终赢下竞争的例子也不在少数,网约车的滴滴、外卖行业的饿了么都是凭借速度完成了对市场的收割,并且这些企业都体现出了相同的“取胜逻辑”:
抢占市场意味着激励的行业竞争,这也导致玩家在前期很难维持持续性盈利,资本输血的速度与规模就成为拼刺刀时能否站到最后的关键。因此,用最快的时间搭建起自己的框架、讲出生动的故事打动投资者,受到资本的青睐,完成对市场收割便成为了取胜的“组合拳”。
表面上看,新能源车行业依然适用于这套逻辑。但是深究到本质,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端倪,即与互联网行业“重营销、轻产品”的战略不同,新能源车行业依旧脱离不了“以车为核心”的传统范畴。
汽车作为重度消费品,也就决定了消费者购买与否的关键不在于市场,而是企业本身的产品力。因此,比起“快刀斩乱麻”来说,新能源车企更需要的是“慢工出细活”。
首先是竞争模式的不同。互联网企业遵循的是“剩者为王”的游戏规则,赢者通吃,形成垄断继而完成市场收割。但是汽车行业很难形成“一家独大”的态势,相反它的游戏规则是“王者剩下”,即谁能够提供更好的产品,方可收获更多的市场份额。因此,新能源车企的发力点不应该在于速度,而是聚焦于打造更精良的产品。
其次是产品周期的不同。相较于手机等产品的迭代周期较短的特点,汽车行业的产品周期显然更加漫长。众所周知,手机从功能机到智能机再到如今的全面屏手机,产品的迭代周期不会超过三年,再加上全球用户的换机频率在21个月,迫使手机厂商需要缩短研发周期,加快产品的迭代频率以满足市场消费者的需求。
但是汽车作为重度消费品,其更低的更换频率及高昂的售价,使得用户在挑选过程中趋向于在价值而非新奇,品质才是购买的内驱力。另外,更长的产品周期也让车企不必“一味求快”来跟上市场的步伐,耐心的打磨商品,锻造细节成为突围的另一条路径。
最后是盈利模式的探索。强如特斯拉也未能逃过盈利的困境。市值超过通用和福特的特斯拉,却被频频爆出资金链断裂、产能不足的问题。究其根本,无外乎在快速扩张的进程中,过分追求而规模忽略公司体系能力问题,而这也是所有造车新势力在产品推出后都会遇到的“坎儿”。
反观国内,新能源车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车企的补贴。不过政府也正在慢慢转变着它的态度。“双积分”政策的落地,迫使车企要生产目标数量的燃油车补贴的力度也是一再减少。从中不难发现,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态度已经十分明显,从原先鼓励性质的生产和购买,转向强制性和指标性。
换言之,无脑的靠烧钱、补贴来占领市场的行为势必在资本的逐利过程中被淘汰,所以如何整合资源、节约成本最终通过产品和模式去实现盈利也是需要留给车企去慢慢想的问题。
互联网思维依然重要
“大鱼吃小鱼”、“老大老二打架,老三死了”和“我打败你,与你无关”的互联网游戏规则并不适用于新能源车领域,但并不意味着互联网车企可以完全摈弃掉互联网基因。在未来的两三年里,他们依然面临着“生存或者死亡”的哲学问题。
回归到像蔚来、小鹏汽车等新兴品牌崛起的本质,离不开天时地利。天时在于,在传统汽车回过神来之前,他们便进入到了造车领域并站稳了脚跟。传统车企对于新能源车的市场反应比较慢,他们绝大部分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智能电动汽车的研发生产体系,在执行力上不如互联网车企们来的迅速。
地利在于,腾讯、阿里等巨头近些年的疯狂资本扩张,使得像这些互联网车企的融资门槛和渠道不断下探,而对于像汽车这样的重资本而言,资本的持续性输血是至关重要的。以蔚来汽车为例,背后的投资方就有腾讯、百度、红杉、京东等巨头。
但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互联网车企的竞争对手都会是传统车企。传统车企的触角也早已蔓延到新能源车领域,比如宝马、奔驰、奥迪、沃尔沃等品牌,纷纷宣布转型。不难预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他们都将推出很多电动车产品,而且还有专门的电动车平台。
如果在资本以及人才上与传统车企“死磕”,无异于螳臂当车,所以如何运用好互联网思维就成了取胜关键。
1、服务和用户思维。服务一直是互联网的优势所在,比如电商的兴起得益于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更为便捷的购物途径、外卖的发展也是在服务层面上的一种突破。对应到汽车行业,如果能够开辟出一种互联网特有的融合“新零售”的配套服务,无疑将成为决定下半场胜负的一大利器。比如依托于阿里之类的电商平台,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在汽车销售及试驾上给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
2、对于新兴技术的嗅觉。机械、硬件层面的竞争,现阶段互联网车企较传统车企有这不小的优势,这些差距体现在资源的整合能力、核心技术的垄断等。不过在软件娱乐层面,互联网车企如果能够妥善应用,也不乏为一条突围的好途径。包括无人驾驶在内的软件技术革新以及将汽车作为娱乐中心的打造,绝大部分都是以互联网企业作为核心发起的,阿里、百度等公司相继出手该领域,推出无人驾驶的解决方案以及车载系统的植入方案,也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变数。
3、汽车金融模式的创新。汽车行业本身就带着比较强的金融属性,汽车金融的渗透率逐年增加,得到市场方面越来越多的认可。据统计,4S店平均金融渗透率在30%左右。在五六线城市,金融渗透率一般在40%,最高会到80%。而在这过程中,传统4S店网络在竞争过程中不断收缩,许多地级市、县级市的店面都处于半休眠状态。可见,市场有很旺盛的需求,但却没有很好的渠道加以刺激。
如果互联网车企能够利用好这一切入点,依托互联网金融的优势,给汽车本身提供更为完善的金融配套服务,那么在二三线城市的市场突围中,自然又多了一个获胜的筹码。
总结
就目前的发展趋势而言,互联网车企在新能源车的竞争异军突起,凭借着自带的互联网光环和自带流量的属性,掀起了一阵潮流。不过随着传统车企的加速布局,围绕新能源车的竞争会朝着越来越激烈的方向发展。
归根到底,无论对于传统车企还是新势力,试图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生存或者死亡”的焦虑,伴随的是“让汽车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入口”的梦想。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撩车办公室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67193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