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大家对于非限购城市的新能源车子怎么卖,讨论的不少。受一些课题项目委托进行各地调研,主要是关于地方政府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到现在这个关键、面临巨大变革的阶段,怎么创新求变打造区域特色模式,继续扩大推广应用规模、健全自主内在驱动的产业体系,帮助当地产业链做大做强。冷静思考虽然核心还是企业,比如甚嚣尘上的双积分等,大家目前在艰难转型的爬坡时期,但是也许再努力一把就峰回路转豁然开朗。不过除了国家的顶层设计和企业的终端发力,绝对不可以忽视地方政府的巨大作用,甚至可以说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地方政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第一部分 实际案例(柳州)和主要观点
重点考虑了四五线/非限购城市,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城市怎么突破天花板,广西柳州实地去看了看,效果不错,有不少启发。柳州经济属发展中地区,汽车保有量50万辆左右,常住人口400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典型的南方的中小型城市,但是因为有了上汽通用五菱(还有东风柳汽等),创造了一定的基础条件。神车企业上通五近两个月批量化投放一款小型纯电动E100,在柳洲单个城市2个月时间面向终端私人消费者售出了近2000辆,成绩可观。
这其中,柳州市政府的作用起到重要作用,全市所有政府部门联动在企业办公实地实时解决问题,围绕企业和产品打造“柳州模式”。包括适合这款小车的非标车位、小功率插座,有针对性的解决了一些卡脖子的停车问题(免费)、居民区充电基础设施布点问题,还有新能源汽车上牌、保险、维修的政府-企业联合一站式办公窗口等。
三个主要观点
新能源汽车确实面临一系列困局,不破不立。
国家政府出于引导产业向市场化发展的终极目标,以及面临的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国家大计和国际承诺,当然还包括一定的财政压力等。新能源汽车各项财税补贴既定退坡,对于产业的发展计划指令式角色将逐步向引导托底转变。阵痛期迅速到来,产业链尚不成熟,终端消费购买力不足,企业还在摸索,产品还在逐步成熟,商业模式缺少自我造血能力。
产业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有主体承担角色,个人认为当前阶段是地方政府站出来,挑起大梁的时候,也是产业规律使然。
目前国家在不断弱化产业领导者家长式影响力,但是企业实力还不足以支撑产业继续向前。而地方政府如果能恰逢时间机遇,在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分担产业培育压力、扶持企业闯过关卡等等方面,作出巨大且有效的贡献,对于缓解自身经济发展压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抢占新兴战略高地、打造城市名片和亮点工程,都有重要意义。
但是,也需要有警惕和建议,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结构性产能过剩也和各地政府一哄而上有密切关系。
新能源汽车如果成为一个地区临门一脚跟随潮流,仅仅是打造政绩工程的快捷工具,比如投资落地企业漫天要价,无论对于地方还是产业都是一屁股坏账。而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过于着急,希望能够对于地方经济和产业链带动立刻显现集聚效应,也会给当地政府的过高期望打点折扣,甚至还会导致产业的招商引资和培育壮大埋下巨大的畸形隐患。
第二部分 产业格局
1)传统整车企业新能源板块主要布局
2)新进新能源整车企业主要布局
3)动力电池(PACK为主)主要布局
4)驱动电机主要布局
四个方面透过推广应用看产业发展
据不完全估计,自2009年“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至今,通过百万辆的推广数量规模,极大的促进了整体产业链发展。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强度(总额)已经超过1万亿元,按照投资金额/产值输出=1/3平均比例,即使考虑到部分项目分期滚动投资方式以及部分低产出甚至无效投资项目,保守计算仍已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累计超过3万亿产值规模。其中,新建整车基地或改扩建项目超过80项,动力电池产业链投资项目超过260项,此外仍有超过数百项驱动电机、充电基础设施等全产业链、全生态链投资拉动。
推广应用的主要载体无疑就是地方政府,无论是出于政绩工程还是内在驱动,各地真金白银的投入贡献不可磨灭。但是回归讨论的主题,目前阶段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还是产业发展,企业要充分结合地方政府的核心诉求,互相联动,各取所需,才能走得长远和发展得健康。
推广应用的核心目标还是要拉动产业发展,创造经济效益、解决就业
推广应用工程的强制性减弱之后,它所面临的困难和地方政府追求的本质已经慢慢显现。以一直在风口浪尖的地方保护为例,其实在其位谋其政,一方水土一方税收,如果仅仅是为了培育终端消费市场,但无论是目前国内产业税收重前端轻后端,还是补贴重购买轻使用,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孰轻孰重确实一目了然。所以一个地方政府,考虑的不再是推广数量,而是真实的产业贡献。换句话,就是怎么借助推广应用拉动产业,两全其美,才是最好的目标。
推广应用对于一些地区确实有很大的财政压力。
2016年1月的太原市8000辆传统出租车全部更换纯电动出租车(比亚迪E6),让太原市成为了全球独此一例的城市标杆,政府投入了30亿级别的财政收入。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江西、河北等地,尤其是下沉到地级市的配套资金,确实让地方政府有些力不从心。不能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模式进行一一复制,国内各地情况迥异,贫富差距不仅在居民生活水平,也同样适用于政府工程。国内体制机制适合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需要客观面对。从下图也可以看出,推广应用的基础条件在考验着城市的综合实力,一二线城市份额将近80%。
8月份新能源汽车分城市销量结构分布 (数据来源于WAYS公开信息,含混动)
地方政府依然有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发展的巨大热情,无论如何这是产业的巨大利好基础。
从今年开始,在补贴退坡和一系列重大政策酝酿调整大背景下,各地推广应用数量也受到较大影响,推动当地政府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原动力也出现了变化。从完成政治目标到城市环保的自身需要,从片面追求数量到考虑地区内电动化生态系统建设,从效仿跟随到逐渐向打造属于自身的创新模式,各地方政府已经在思考怎么样发展“地区模式”,而且热情不减并更加理性、科学,这是好事。
做好“各地政府-龙头企业”联动的文章,目前来看,会比依靠国家政府和寄希望于终端市场更适合目前阶段。
前面的文章提过,包括省市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产业基金池等方式,在运营端或者企业研发投入端,给予一些支持。尤其是在公交车电动化、出租车电动化、物流车电动化三个方面,可以做的文章还是很多的,关键还是要有魄力。除了魄力,还要有策略和实施路径,还得定好目标,最好规划。目前来看,政企联动之外,要充分利用好当地政府的“权”和“钱”,一起来撬动消费者的“人”。政府最大程度用好行政权力,用活公共资源,建设奖惩并重的财政工具包,协同企业一起培育好新能源汽车发展环境。县官不如现管,当地政府的决心和落地实施立竿见影,目前来看效果要好得多。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又必然会形成产业的地方割据局面,所以当地政府要明确,龙头企业不是当地企业,也要十分清楚靠一城之力能培育出占据产业高地的龙头企业,是不现实的。所以对于各地政府来说,不只是要有战略定力,还要有战略判断,竭尽全力服务培育当地企业,但不是护短保护落后,要大门常打开欢迎外来的凤凰一起参与,有了丰沃土壤和发展环境,自有良禽择木而栖。
第三部分 好的地方案例和几点建议
目前从推广应用来看,通俗分为四类:限行限购巨大压力下的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天津等),围绕本地整车企业(或投资换市场)配套激励扶持环境的城市(太原、深圳、合肥、西安、广州等)、市场化的私人消费市场表现突出城市(山东、河北、河南等地)运营租赁等商业模式有所创新城市(柳州、杭州、常州、金华等)。
8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TOP10城市 (数据来源于WAYS公开信息,含混动)
不难看出,推广应用和产业发展的密切关联。排名前十的城市中有北汽新能源、上汽、一汽丰田(卡罗拉双擎)、比亚迪、广汽传祺、广汽丰田(雷凌双擎)、吉利汽车、江淮汽车、众泰汽车等,目前国内产销第一梯队的新能源整车企业,也有比亚迪、国轩、力神等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又结合目前产业发展出现了整车企业-动力电池企业-运营销售企业联盟的新发展模式,所以推广应用本来就不是无本之木,地方政府才会有极大动力,产业发展也才有出口和推力。
综合来看,当前和下一阶段,面临更加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有意向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领域有所作为,并且带动产业发展的地方政府,以下几点可供借鉴:
1、 地方政府的坚定决心。当地政府对于推广应用、打造创新模式、发展产业的高度重视,是模式打造和一切投入、政府工程的基本条件。包括给予配套科学充分的政策、资金扶持,以及建设运营期间的长期支撑、不间断改进,要有长远布局和坚定战略。
2、 要有针对性服务企业、围绕产品、发展产业。围绕产业链重点企业(包括已有和引进的),要因地制宜,不要求大求全,根据企业产品和诉求创造所需要的推广应用环境,是重中之重,也是“政企联动”的核心要点。整体来看,各地模式虽有差异,但是创新不多,其实关键就是要给本地定好位,不管是推广应用还是发展产业,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的全面战略要慎重。
3、 生命力在于深化社会属性。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社会属性,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比如积极融入城市规划、服务于普通消费者和使用者的全民参与全民互动方式。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能够在政府帮扶下迅速起步,但是打开局面后,离开了政府仍然能够生存,越来越好的源头活水。
4、 要有长期可操作性的经济账本。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单方或者双方一起行动,要重视构建体系化、系统化的创新商业模式生态圈,解决消费者全生命使用周期的经济性和便利性问题基础上,实现推广应用价值链的自我良性循环,经济账要算好。
最后,还要提一下企业层面要做的事情,务必要重视解决产品本身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产品的成本问题(规模化、供应链分析),不同应用场景的产品平台化(衍生不同产品类型)问题、智能化水平等。当地政府也许是当前这一个阶段的重要推手,但是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清楚,依赖症不可取。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白侠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57108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