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从电池角度看了下电动汽车发展及充电诉求,但汽车是个非常庞大的产业,电池应用、行驶规律均不同,一概而论谈充电,太过泛泛,还需拆分场景。
乘用车、客车、货车,主流三大车型(诸如环卫车、叉车等特种车辆,了解不深先搁一边):
客车应用——公交、短途客运
货车应用——物流
乘用车应用——私人乘用、出租车、分时租赁
1. 行驶规律:
白天运营与夜间停靠集中,运营时间与线路规律性强。
白天主要利用闲时补电,夜间充满。
夜间场站值守人员较少,且场站利用率高,因此尽可能少挪车,停放时间充满。
年均充电量大,需考虑利用分时电价。
2. 车辆数据
主流还是宇通、中通、南京金龙、比亚迪、银隆等。
插电混动在十城千辆那几年推广较多,目前项目应用更多的还是纯电动。
下图是宇通的行业数据,电压从510-700v都有,容量随车身6-12M,有120kwh-300kwh。
3. 公交充电方案
较为常见一机双枪轮充+均充方案,或者单枪大功率。
考虑少挪车、充电功率复用,有一机四枪、一机八枪、充电堆、集装箱式分体充电方案等,如特来电、奥特迅、众业达、追日等。
钛酸锂的充电倍率较高,多采用300-360kw双枪同时充,主要是珠海银隆的配套厂家,相当凶残,深刻为其使用寿命担心。
考虑工况复杂、充电累计时间长,部分采用水冷方案,如珠海思齐、石家庄先控。
考虑利用中间站上下客和首尾站交接班的闲时补电,匹配电动公交的超级电容储能做的受电弓方案,如苏州瑞伯德\ABB。
考虑整站方案采用大功率IGBT实现整流,直流母排DCDC调压输出的充电集方案来实现多能源输入和扩容,如深圳安和威。
4. 行业解决方案
公交项目由于招标额较大,是众多桩企疯狂追逐的目标。也因为没有下限的竞争,行业居然开始出现八年质保的招标要求。我只能说,中国确实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供需双方均心知肚明不可能的指标却都得道貌岸然地玩下去。
公交项目暂不讨论相对复杂的决策链条和行政色彩,方案上还是有很多提升空间的。如何能帮助客户通过更少的车更灵活的调度实现同等运营效果?如何帮助客户从整体建站成本、全生命周期上降成本?如何帮助客户解决未来几年内技术变更的情况下,对投资的保护?如何解决公交场站相对复杂的工况下,长期使用的安全性、稳定性?
如果碰到客户说充电桩没啥技术含量细节不用讲直接报价就行,请一定把下面视频发给他。行业距离成熟还差很远。
三、出租车充电方案
1.行驶规律
一线城市多采用两班倒,早晚五-七点换班,白班休息1-1.5小时,夜班2-4点基本开始休息,2-3小时。
其余城市多采用一班制,白天停车一小时,晚上停车6小时。
日均营运400-500公里,利用换班或休息时间补电。
2. 车辆数据
主流还是比亚迪、北汽,其余品牌没怎么看到。
后面看区域市场能否放开情况,地方保护太严重。
3. 充电方案
三相交流充电桩
比亚迪确实不走寻常路,三相车载充电独树一帜,配套的主要是40kw三相充电桩。太原全城目前接近4000-5000根。以E6为例,看看充电方式。
但据目前所了解,63A充电枪无人能真的做到质保一年。所以静观其变吧。
这时候得祭出广州知崇2017年4月的太原问题调研报告。
其他如北汽等,常规配置45-60kw机双枪轮充充电桩。请参考第一张爆款图。
出租车较为特殊的是,没必要非在某地充电,是这两年社会公共快充站的主力军。运营商得多花心思做好留存和服务。
北汽还在部分项目推换电方案,个人对细分领域如出租车采用换电方案是认可的,很容易把区域市场做封闭掉。
1.行驶规律
目前主要是上下班通勤、部分旅游线路、单位用车等。总体体验不佳,突破新的市场严重受制于整车价格与充电。
运营规律有点类似公交,中巴居多。
2. 充电方案
一机单枪或双枪快充为主。但要求同时支持乘用车与客车,模块努力方向,宽电压恒功率。
这类标的是充电运营商可以多发力的。虽然3P难落地,但确实需要整合。
1. 行驶规律
超载能力、续航里程、车辆成本决定目前只适合做城市配送,如快递、冷链等。
集散中心、配送网点均具备装卸、发件需求,由于电池容量较小,利用停留时间补电比较合理。
2. 车辆数据
忍不住吐槽下,新能源行业特别容易内部自high。一有个风吹草动媒体就想搞个大新闻,行业朋友随手转发朋友圈推波助澜,满眼过去都是利好消息心潮澎湃。但看着十块钱的盒饭,想到这个月的业绩与回款,瞬间又掉进冰窟窿。自从干了新能源,对框架合同、战略合作、意向协议这三词儿彻底拉黑。
如果按照新闻,累计已经有20多万台订单了,但据统计,2017年1-6月整个新能源专用车(包括作业车辆)的总生产量只有12994辆,另据第一电动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月报(2017.06)》公布的数据,今年前六个月电动物流车累计产量仅为7558辆。而根据同期全国新能源汽车运营产业联盟上发布的数据,新能源专用车销量仅3258辆,其中货车2810辆。据此计算,上半年电动物流车实际销量仅为订单数量的1.4%左右,虽然目前的销量只是半年累计而订单是全年的合同,但两者之间的差距仍然显得太大。(这段文字及数据来自第一电动网的冰封之城的文章)
3.充电方案
集散中心多配比30kw直流桩>>交流桩,配送网点交流桩为主。
不少车企为了省成本直接把车载充电机去掉了,但电池容量小,车辆调动频繁 ,因此,存在小功率(如15kw)的便携直流桩方案。
1. 行驶规律
2. 充电方案
目前交流桩足矣。土豪公司上江淮iev4\5或者北汽的,那就配30kw直流吧
难点在于网点与车位拓展成本高,且车位不一定能配桩。这个问题暂无好的思路。
1. 行驶规律
上周鹏城论电与唯电新能源联合做了下车主调研,具体数据如下。
问卷调研回收地图(一线城市确实走在前面)
电动汽车日均行驶里程(30-100km是主流)
2. 车辆数据
玩家很多。外有日韩美欧这些"老钱"型车企慢慢进场,也有个人偶像Tesla。内有守得云开月明的比亚迪,也有"逆袭"的北汽、吉利、江淮、山寨泰,还有众多新造车企业比如挺喜欢的小鹏。
简单贴个北汽EU400的参数,在两年内应该是行业的主流车型代表。
3. 充电方案
国外有目的地充电destination-charging说法,再次放出调研数据如下:
一切违反用户体验的现象最终必将被市场规律消灭掉。
上图数据能非常清晰看到,车主就是希望在家里能充上电。
不管快充、慢充、排插充、飞线充,安全不安全都挡不住熊熊燃烧的充电欲望。
晚上回到家,早上车充满了,这是一种如同老婆孩子热炕头般无法抵挡的合理诉求。
公司也好、商场也罢,处于生活半径之内的充电设施,在不影响停车和不违反交通目的的情况下,停车时有必要情况下顺手插上补个电。
对于特殊情况如跨城高速、临时紧急、行驶里程超长,这时候公共快充站才有需求和价值。
因此,我们称之为睡觉充电。而现在电动车主的辛酸在于充电体验极其不好,里程焦虑与自由交通的安全感无法得到满足。
至于电力容量不够、物业不配合、车位产权模糊、建设成本高、充电利用率低等,都只是阶段性的问题。
最终充电设施,将如电气配电、停车道闸一样成为基础设施,或如白色家电一样,产品、服务标准化。
7KW交流桩与便携式充电盒是主流产品。
另,深圳地下停车场不允许建设大于30kw的充电设备。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鹏城论电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56395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