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国际车展上,各玩家都把「端到端」当明牌用,基本都在谈大模型上车。
车企把高阶智驾视为技术高地,他们希望在这个最关键的技术尺度上,把产品差异化做出来,快速占领用户心智。
路径有两种,要么下重本自研琢磨产品特点,要么盯着供应商交付定制化方案,既要速度,又要质量。
而在中阶、低阶智驾层面,则是另一番光景。
随着车企「智驾平权」口号越喊越响,车企希望把旗下所有车型都跟智驾挂上钩,中、低阶智驾市场容量越来越大,尤其是低阶智驾产品,在出海背景下,可以与汽车标配划上等号。
与此同时,由于产品技术成熟,车企不会想把精力耗在标准化任务上,基本都让供应商承包了中、低阶市场的产品供给。
不同于高阶市场中,车企与供应商之间紧绷的关系,在中、低阶市场的语境内,供应商似乎还能在车企主动放权下,吃到一波短暂红利。
01、高阶智驾要么自研,要么可控,要么「投华」
高阶智驾,如今成了车企与供应商之间最激烈的博弈场。
这不仅关系到议价权,也决定了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话语权,所以车企往往抱着强烈的自研态度,投身于高阶智驾的壁垒构建。
典型代表为蔚小理三家新势力企业。
先明确一点,自研并不等于全栈自研,尽管在很多时候,全栈自研是车企宣告技术主权的强势标语。
但全栈自研的实际含义,是指从底层开发工具链到算法架构的软硬件一体全包揽。
这显然不现实,一家车企的能力,还强大不到对抗一整条复杂、繁琐的供应链。
因此,在车企「全栈自研」的语境中,往往先与自研高阶智驾算法方案划等号。
在蔚小理看来,绕过了方案商这一环,自研高阶智驾算法,意味着掌握了 AI 的核心进化能力,能够及时根据用户反馈对系统进行深度优化,并直接获得真实车队数据资产并完成高效利用。
近两年,传统车企也在跟随新势力步伐,加入了高阶智驾的自研矩阵。
奇瑞成立大卓智驾团队,完成了感知大模型加规划大模型的端到端研发布局,计划于 2025 年实现量产上车。
长安组建了千人智驾团队,打造出天枢智驾大模型,并开始了云端算力中心的搭建,预计今年实现高速 NOA 方案落地。
但自研有鲜明的对立面,好处是掌握关键技术,实现产品差异化,代价是付出巨大成本。
尤其像蔚小理,早已不满足于自研算法,而是将自研范围扩大到了底层工具链,使得研发成本高企。
小鹏智驾负责人李力耘表示,小鹏每年 AI 训练费用的投入高达 35 亿元。理想智驾研发副总裁郎咸朋也透露,理想每年在训练算力方面,投入就超过 10 亿元。
说实话,车卖不好,不是谁都有砸出数十亿的勇气与能力。
更高效的方式是从头部供应商借力,合作共赢。当然,车企为了掌控主导权,往往在合作关系上加上了一层「资本干预」。
即车企与智驾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变成全栈可控。
上汽投资供应商 Momenta,成为 Momenta 最大股东,目前,Momenta 的「一段式端到端直觉智驾大模型」已经在智己 L6、LS6、L7 车型上量产上车;
长城孵化了供应商毫末智行,为旗下欧拉、哈弗、魏牌等车型都输出了智驾方案;最近又给供应商元戎启行领投 1 亿美元,在魏牌蓝山车型上落地端到端无图方案;
比亚迪与 Momenta 成立合资企业——迪派智行,各持股 60%、40%,双方在高阶智驾领域开展共同研发,推出高阶智驾方案「天神之眼」,搭载在腾势 N7、仰望 U8 等高端车型上。
利用经济手段介入,车企可以不允许供应商提供「黑盒」方案,而是对供应商提出更细化的定制化要求,并且车企还能从供应商借力,不花费过高的研发成本,让其快速亮相第一梯队。
值得一提的是,除自研与可控两种方式,将高阶智驾方案外包给华为,正成为另一条新路径。
行业共识是,华为乾崑智驾 ADS,拥有与特斯拉 FSD 颉颃的能力。这就意味着,搭载华为 ADS 的车型、品牌,可以借华为的品牌效应,标榜自己的智驾能力位居头部。
目前,已经有多家车企选择「投华」:
一部分是基于鸿蒙智选模式开展深度合作,比如问界、智界、享界、尊界等系列车型,另一部分基于华为乾崑智驾 ADS 方案,比如阿维塔 11/12、方程豹豹 8、岚图梦想家等重点车型。
当然,通过与华为合作,在保证智驾水平的同时,依然可以展现差异化。
最近,方程豹豹 8 搭载华为乾坤 ADS3.0,标榜自己为「全球首款搭载华为智驾的硬派车型」,智驾可以结合越野 SUV 的场景需求,展现出个性化、多样化能力;以及岚图梦想家乾崑版,搭载华为乾崑 ADS3.0,与大型 MPV 的家用化需求结合,从另一个维度阐述智驾水平。
由此,车企基本都围绕这三条路径,为占领高阶智驾领地开始竞相追逐,市场连锁反应传导至中、低阶市场,潮水开始涌动。
02、中、低阶智驾,世纪性价比难题
技术进阶,行业对于高、中、低阶智驾的定义同样在动态变化。
在当下阶段,高阶智驾的显著标签为支持城区 NOA。
这往往要求传感器硬件配置中包含激光雷达,并对数量有一定要求,采用多个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配合使用,比如 11V5R1L(11 个摄像头、5 个毫米波雷达、1 个激光雷达),算力基本是上百 TOPS 起步,比如搭载一颗英伟达 OrinX 芯片,算力就达到了 254TOPS;
中阶智驾则要求能实现高速 NOA、城市记忆领航,虽然对技术要求降低,但仍然需要系统具备一定感知能力,因此传感器种类、数量上都需要多样化,如 7V3R 的配置标准,算力则在数十 TOPS 至 100+TOPS 区间内,比如地平线面向该市场推出的征程 6E,算力为 80 TOPS,征程 6M 算力为 128 TOPS。
而低阶智驾则意味着功能、配置都降到了基础级,仅提供车道保持辅助、自适应巡航控制等基础驾驶辅助功能,传感器配置通常为 1R1V 的前式一体机,算力为 3-5TOPS,没有深度融合算法,仅仅在数据上做叠加处理。
很明显,高、中、低阶三重语境下,从技术含量到成本空间都呈阶梯级递减。
这就使得,车企与供应商在不同语境下面对的课题不一样。
高阶智驾处于技术攻坚期,需要重投研发,训练并优化大模型,使其能像老司机一样应对极端场景,实现全国都能开,适用于高端车型;
中阶智驾技术相对成熟,需要在较低的软硬件成本上做出「好用」的高速 NOA 和城市记忆领航,面向大众市场;
低阶智驾技术完全成熟,往往只需要考虑如何进一步压缩成本,让低端车型也能搭载智驾产品。
一条分水岭出现在高阶与中低阶智驾之间,向上走,关键词是差异化,向下走,关键词其实是性价比。
而现在,车企把这个性价比难题抛给了供应商。
博世智能驾控事业部中国区总裁吴永桥在采 访中直言,当智驾一旦成为标准件,车企不愿花费大量成本做共性方案。
公开数据显示,2024 年 1-5 月,我国乘用车 L2 级自动驾驶渗透率已经突破了 50%。其中,低阶智驾占比较大,这就意味着低阶智驾在技术上没有壁垒可言,与之连带的中阶智驾,也在揭开技术面纱。
吴永桥表示,基于 100TOPS 的中阶智驾方案已经很常见。这意味着,供应商的任务其实是在更低的算力、硬件成本上把高速 NOA、自动泊车等性能做出来。
所以当车企把中阶智驾「预算有限」的压力传导至上游时,供应商已经把道场做到了用 32TOPS 支撑的千元级别:
毫末推出了中阶智驾方案,其中 HP370 定位 5000 元级别,算力 32TOPS,能实现高速、城市快速路 NOA 以及城市记忆领航、记忆泊车等功能,搭载在长城旗下魏牌、哈弗部分车型上;
卓驭科技(原大疆车载)推出了纯视觉智驾方案,算力低至 32TOPS,硬件配置为 7V/9V,标配高速 NOA、自主泊车、城市记忆领航等功能,最多可记忆 10 条路线,单条路线的距离最长可达 100 公里,已经在宝骏云海、悦也 plus 等多个车型上落地;
但这也意味着,当中阶智驾方案都卷向千元级后,对于低阶智驾这类更成熟的市场,车企给予的成本空间更窄了。
在这片红海市场,供应商注定走「薄利多销」路线,这要求其能在芯片上做到降本。
典型代表如 Mobileye,在智驾早期就与众多车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如吉利集团、一汽集团、上汽集团等,得益于其自研的 EyeQ 系列芯片,实现 ADAS 产品大规模出货。
以及地平线,面向低阶市场接连推出征程 3(算力 5TOPS)、征程 6B 芯片(算力 10+TOPS),目前已经获得博世、四维图新等供应商的意向合作。
其中,四维图新就基于自研的 AC8025 芯片+地平线征程 J3 芯片,推出舱行泊一体方案,成本做到 2000 元级别,可以上车 5-10 万级车型。
四维图新 CEO 程鹏直言,目前没有哪家供应商可以做到这样极致的性价比。
今年 10 月,四维图新智驾产品总出货量超过 100 万台,已定点和已量产总计超过 200 万台,据第三方机构统计,在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其 L2 级 ADAS 产品以 32.44% 的份额占据市场第一。
可以说,从图商转型为供应商,四维图新锚定低阶智驾市场杀出了重围。
03、智驾变局下,供应商亟需发挥主动性
价格战的硝烟弥漫到整个高、中、低智驾领域。
前有广汽埃安霸王龙,搭载 Momenta 的一段式端到端方案,支持全国无图 NOA,售价 16.98 万元起;后有小鹏 P7+,售价 16.99 万元起,搭载小鹏鹰眼纯视觉方案,同样做到全国都能开。
当高阶智驾都渗透到 16 万级别,中、低阶智驾毫无疑问将继续往下沉市场奔涌。
吴永桥表示,中阶智驾市场会很快在 10-15 万级车上标配,如果汽车没有高速 NOA,消费者将不会购买。
明年,将是中阶智驾市场的爆发期。
至于低阶智驾,已在 10 万级市场燃起战火,这里面,相关政策也起到助燃作用。
欧洲政策要求,自 2024 年 7 月起,所有新车都需配备智能速度辅助(ISA)系统;而国内政策对于新能源汽车、智能化的大力扶持,也在促成车企普及智驾功能,首先将低阶智驾作为产品卖点提升市场竞争力。
对于供应商而言,事物的两面性在此刻强烈凸显。
一面是红利,在车企无法包揽的中、低阶智驾空间内,供应商可以分得市场蛋糕。
一面是挑战,智驾巨轮滚向了更低价格带,供应商的性价比课题变得越来越难。
供应商没有绝对的舒适区可言,尤其在华为这类高能玩家入局后,行业的马太效应已经开始,生意流向了更有实力、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华为推出 ADS 基础版与高阶版,基础版去掉激光雷达,采用纯视觉方案,不支持城区 NOA,主要面向中阶智驾市场,目前,基础版方案已经在问界新款 M7 Pro、智界 S7 Pro、深蓝 S7 车型上量产上车,面向 15-25 万级市场。
显然,当华为这样的头部智驾玩家都把生意做到中低端市场时,其它供应商们必须警觉起来,要想继续留在牌桌上,必须提升产品服务能力。
一是从纵向延伸,顺着从低阶到中阶,再到高阶的阶梯向上爬。
博世找到了文远知行充当队友,依托对方在软件、算法的技术储备,与博世在软硬件集成、工程化量产的落地经验相结合,推出了端到端高阶智驾方案,覆盖高速、城市等各类应用场景,目前已在奇瑞星途星纪元 ES、ET 车型上量产落地。
四维图新选择与轻舟智航合作,双方在轻量化地图、智驾域控领域与高阶智驾算法能力上产生互补,开发出行业首个基于地平线征程 6M 的中高阶智驾方案,在高速 NOA 上实现高安全接管水平与通过率,基于轻图模式适合大规模部署城市 NOA,面向 15 万级市场。
二是从横向拓展,补齐全栈能力。
行业惯用全栈一词,来评价一家供应商的实力。
比如提供全栈智驾解决方案,从硬件到软件的一体式开发、落地方案全部承包,这代表该供应商拥有一整条智驾供应链的掌控权,保证产品交付效率与稳定性。
但做到这种程度的供应商都居于头部,比如华为,一般供应商很难看齐。
实际上,车企也会忌惮供应商过于强势,使其失去议价权,所以往往通过中间件拆分,采用「分开定点」的形式。
但车企既然拆分开,就需要把它整合起来,如果车企自身没有集成能力,那么它就需要具备全栈集成能力的供应商进行兜底。
因此,供应商想在供应链上博得车企青睐,至少需要具备这类全栈能力,帮车企做好工程化落地。再不济,至少具备软件全栈能力,提供从感知到规控的端到端解决方案。
能看到,包括博世、地平线等供应商都在积极行动,在本身硬件属性基础上,从各纬度补充软件算法能力,以期向车企突出软硬件一体式解决方案的全面性。
处于智驾大变局中,供应商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积累更多筹码,在单个纬度领先一点,就可能脱颖而出。
正如行业人士所言,今天评估赢的标准,不是 100%,而是 51%。因为就算别人是 49%,一年、十年过去,也能拉开很大差距。
由此,从低、中、高阶不同起点出发的供应商们,开始了一场关乎性能、成本、效率的追逐战,在这个考验耐力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自我超越与革新,方能在智驾领域汹涌的浪潮中,锚定立足之地。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之心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255070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