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第四届世界智能安全大会召开,这些观点值得关注

第四届世界智能安全大会召开,这些观点值得关注

安全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伴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新型安全问题开始不断出现与传统汽车安全问题叠加。可以说,汽车智能化既给行业带来了发展新机遇,也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第四届世界智能安全大会(ISC 2022)于8月30-31日在北京和线上成功举办。大会围绕自动驾驶安全挑战、预期功能安全与测试评价、信息安全、人因安全和智能防护5大主题展开。

会议期间,「智车星球」与多位高校及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分析和判断,我们也将其提炼整理出来,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新的认知与思考。

1

红旗:平衡“安全”与“效率”是目前的难点

作为此次会议中为数不多的国内车企代表,一汽研发总院代理副院长兼智能联网开发院院长周时莹在谈及智能网联安全问题时,将其放在企业发展第一要务的态度十分明确。

周时莹透露,目前红旗品牌的L3级车型还没有完全商业化量产,但在技术储备、技术规范和验证上做了充分准备。等到国家相应法规出台后,便会开始做大面积认证。

虽然这样会有比较充分的验证时间,给消费者带来更稳定可靠的产品,但在车企同样追求迭代效率的当下,红旗的“求稳”策略是否会让自己跟不上市场的节奏?

对此,周时莹坦言这确实是红旗当前的痛点。“用户喜欢尝鲜,但车企投放出的软件、产品和功能,并不能一次性做到100分,因此要对应用和服务保持周期性的迭代和更新。但在迭代和更新过程中,哪怕只改了PCB板上一颗很小的电源芯片,都可能带来很大的潜在问题和风险。所以如果前端在OTA升级迭代之前验证不够充分,很有可能出现若干问题。所以我们不盲目追求迭代升级的速度,我们需要保证品牌的良性发展,在新功能推送和科技创新时必须做好安全和可靠性的保证。即便这个功能晚上车一个月,也要做全面的验证。”

在周时莹看来,现阶段L3级别自动驾驶比较大的问题是多数车厂的实车运行里程数不够,在开放道路上的验证多数是在示范园区或者高速道路,缺乏大量路采数据导致算法的冗余度和鲁棒性实际上并不足够。所以现在整个算法和软件体系虽然成熟,但仍需要更多实际数据训练。

这也回到了刚才关于“安全”和“效率”的讨论,对于车企究竟是先投放功能,还是在进行大量实际场景和公路验证后再投放?

“我觉得现在商业化最大的问题是政府和监管机构没有足够信心把市场开放。对于车企,L3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把整个的品牌的科技创新性推到最前边,但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风险,因为前端没有经过充分实际开放道路和不同场景下不可预知的训练。”对此,周时莹总结道,“所以我觉得未来2~3年,整个L3自动驾驶的商业化会在一个相对半封闭且严密的监管环境下落地。

△一汽研发总院代理副院长兼智能联网开发院院长周时莹

此外,从智能制造层面,红旗也在做一些工作将其与智能安全相结合。

周时莹介绍,目前全套软件灌装都会在线实时更新,在完成一次和二次内饰后,会有一个软件灌装的点,“我们取名叫软件加油站,用云端OTA根据生产线上这台车的整车配置进行实时软件刷写,最终得到验证、可通过的软件版本。”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车辆智能驾驶的硬件装备越来越多了,在实际装配过程中对精度和工艺要求非常高。所以红旗与工厂共同做了一个智能下线标定系统,对车上的20多个传感器不再通过手动进行单个标定,而是在全场景自动化的方式下,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同步完成20多个传感器的标定,同时保证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与量产时软件匹配和标定的位置完全匹配。据悉,目前该系统的精度能达到99%。

在整个智能驾驶和座舱系统研究开放方面,周时莹表示红旗不会选择全栈通吃。“作为OEM,更重要的是清楚用户需求,把整车的集成服务包括软件架构做好。安全、智能驾驶、云端的持续服务、后续的数据运维才是车企应该更重视的地方。而操作系统、芯片以及一些 AI算法,红旗会采用合作的形式。我们会长期这样布局,这是最经济有效的合作方式。” 周时莹说道。

据悉,在2023年Q3之前,红旗会有一款全新的电动车面世。届时,红旗会带来自己对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和车联网系统的思考与实践结果。

2

智能防护:从不发生事故到不发生重大事故

自动驾驶汽车的出现让人们对于实现道路交通“零事故、零伤亡”产生了期待,但现实发展也告诉我们,这个美好愿景的实现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

“如果以不发生交通事故来要求自动驾驶车辆,很可能30年都上不了路。”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周青说道,也以此引出了另一条路径——自动驾驶+智能防护。

周青表示,如果要解决所有长尾问题,将花费巨大的时间和金钱成本。“但如果把要求降低,比如行驶100万公里可能就发生两个事故,而这两个事故由智能防护来解决。利用碰撞事故发生前1-2秒的车辆及人员信息最大限度实现事故规避,万一规避不了,也能在最后一两秒钟里调整车辆及车内人员状态,让损伤达到最小,尽可能做到不死人。”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周青

这样的思路对于消费者的普遍认知确实是一次“颠覆”,自动驾驶车辆从“不发生事故”到“不发生重大事故”,虽然看似有些“退而求其次”,但实际是以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的方式去推动自动驾驶向前。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教授聂冰冰也谈到,目前对于自动驾驶,不管是学术界还是消费者,关注的最核心问题就是安全保障。“我们认为当机器替代人执行驾驶任务时,其实很难处理非常复杂的工况,但恰恰也是智能化的发展,让我们有一些更好的抓手和技术去解决这个问题。”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教授聂冰冰

聂冰冰介绍,智能防护领域主要关注的保护对象有两个——(车内人员及车外行人)和动力电池

防护思路就是上面提到的,尽力去防,防不住就尽力护,这也是清华大学相关课题组目前的主要工作。

虽然对自动驾驶最后的呈现结果降低了要求,但并不意味着智能防护就能简单实现。根据周青和聂冰冰介绍,目前智能防护还面临着不少难点。

首先是技术层面。

由于智能防护主要针对交通事故这样的危险场景,发生的时间往往不到一秒,因此需要智能防护系统有极快的识别及运算能力。同时,还要结合当时的复杂路况以及车内外人的状态进行处理,难度不小。

同时,在进行测试时由于只能使用假人,场景相对较少的同时测试时间成本也较高,但整体效果不算理想。因此,聂冰冰也提出之后数字化测试会占据一半甚至是更高的测试比例。

除了技术,在法律法规层面智能防护也有不小挑战。

周青举例解释道,“比如我们的一个策略是让座椅在碰撞时能有序可控地移动,但在现行法规下并不合规,所以这也是我们要研究和考虑的事。”

据悉,智能防护的研究成果将在今年下半年搭载到某车企的新车型上,值得期待。

3

预期功能安全:目前发展中面临的四大难点

对于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防护,上面提到的智能防护主要集中在事故发生碰撞的阶段,并不是安全防护的全部。在事故发生前一个阶段的安全防护,被称为预期功能安全,同样是自动驾驶汽车安全防护的重点。

从字面不难理解,预期功能安全的主要目的就是尽力避免事故的发生,避免进入智能防护阶段。

虽然是两个不同阶段,但两者在技术层面也有交集。

“预期功能安全同样需要感知周围环境和判断驾驶人及乘客状态,从而进行风险预测达到防止事故发生的目的。”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研究员王红解释道。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研究员王红

当前预期功能安全领域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预期功能安全的场景库建设、预期功能安全的线下开发、测试评价以及相关工具链。

在王红看来,这四个方面都是难点。

首先场景库建设与长尾场景密不可分,如何快速挖掘并高覆盖度这些场景是一个比较难的挑战;而线下开发的难点则在于过程当中如何把预期功能安全的整个流程嵌入到车辆 V字型的开发流程中。

△V字型开发流程

测试评价则涉及到几个关键问题:用什么场景、手段(软件、硬件还是实车)去测具有说服力。“这些手段需要根据预期功能安全的具体需求和本质设定,不能随便拿出一些场景和指标就进行评价。” 王红说道。

而对于工具链,王红认为是最难的点。“现在的工具链对预期功能安全无论是开发还是场景库来说都不完备。如何开发一个相应的工具链去支撑预期功能安全全场景的生成、v字形模块的开发,都是目前国内缺失的。另外,现在软件的测评模块也是缺失的,没有任何一款仿真软件能够很好的模拟传感器的物理特性,这一点亟待突破。”

为此,行业也聚集了多方力量。“我们成立的预期功能安全工作组现在有57家单位,大家都比较活跃,也比较开放。很多企业都在研究场景问题,包括各家主机厂也都在开展自己的场景库建设工作。所以我们有大量的数据和相关企业的资源可以共享,现在是集中力量办大事。” 王红说道

4

声音交互不仅是语音交互

作为目前消费者最能直观感受到汽车智能化改变的座舱环节,正受到主机厂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作出差异化做出好产品,却并不容易。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马钧犀利地指出,目前智能座舱同质化严重,大家都在堆料。“我们期待的是百花齐放,但现在市场不是一个扩张的时代,是寻找自己基因的时代,我们希望帮助整车厂找到自己的基因。”

对于如何评价智能座舱,马钧也给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详见《同济大学马钧:智能座舱需按代际划分,未来发展将比自动驾驶更快》)

提到座舱中的声音交互,大多数消费者的认知是目前已经在智能化车型中广泛使用的语音交互。但实际上,语音交互只是声音交互中的一部分。

吉林大学长沙汽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陈芳表示,未来汽车尤其到了L3级以上的自动驾驶之后,很多预警都将通过声音传递,车内的音响系统也将更加个性与定制化。另外还有情感交互,氛围交互以及车外交互,都会依赖声音。

“驾驶对视觉会有很大的压力,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听觉来分散压力,这里也会涉及安全性的问题。比如我们发现现在很多驾驶事故的发生都跟驾驶员的情绪有关联,一旦有很强的情绪产生,比如路怒,人就会失去理智产生一些过激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声音其实是一个比较有效能使人平静的方式。”陈芳说道。

△吉林大学长沙汽车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陈芳

除此之外还有品牌声音。“现在汽车品牌可以用商标作为品牌标识,未来还能通过声音标识,消费者一听到这个声音就能知道是什么车,这也是品牌价值的一种体现。”陈芳解释道。“有部电影叫闻香识女人,以后是通过声音对车产生认知,这是很能体现品牌价值的。”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智车星球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84241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53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大牛作者

智车星球

服务智能汽车创业者,提供媒体报道、品牌公关、会议活动、投融资对接等其他定制服务。

  • 177
    文章
  • 7791
    获赞
阅读更多文章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