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可能像手机一样,随着核心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出现,格局发生颠覆式变化。
2003年,联发科推出了单芯片手机解决方案,集成了通信基带、蓝牙、摄像头等模块,让无数深圳小厂家,只需数百元就能组装出手机,叫板国际手机大厂。“山寨机”大行其道,这是小米、华为、VIVO、OPPP等知名品牌诞生的先声。
2022年,1月11日,悠跑科技发布了“UP超级底盘”,集成了传统白车身、悬挂、制动、转向、电池、电动传动系统等组件,让造车者只需要做好上车体的造型、空间和智能,就能做出一辆智能电动汽车,和国际百年大厂PK。
甚至,悠跑科技也能帮你做上车身——悠跑科技也发布了基于UP超级底盘的UP SPACE超级舱体,涵盖了轿车、MPV以及SUV等主流车型。造车者可以让悠跑代工,而自己创立、运营品牌。
悠跑这个理念并非痴心妄想。在大洋彼岸,它的先行者已经引起极大关注,那就是Rivian。这家以滑板底盘为特色的新创汽车公司,在2021年11月上市,一辆车还没卖的情况下,市值一度达到近1600亿美元,在全球汽车企业中位居全球第三,虽然后来股价回落,但仍有700多亿美元市值。
在商业模式上,Rivian是直接造车的,既面向私人消费市场,也面向B端市场。私人消费市场方面,它最先将美国人喜欢的电动皮卡(R1T)量产交付,同时也量产交付了电动SUV R1S。2021年,Rivian总产量1015辆,总交付920辆。B端市场方面,亚马逊持有Rivian近20%的股份,并且与Rivian达成了一项购买10万辆电动货车的协议,这笔交易预计将于2025年底完成。
虽然有Rivian大热在前,但悠跑还是要说一个不太能理解的故事。
悠跑科技创始人、CEO李鹏(下图),将其总结为新造车2.0。他认为,新造车1.0时代,造车者们致力于将燃油车升级为电动车。2.0时代,更多跨领域玩家可以借助超级底盘以轻装入局,汽车将向更智能、更个性、以场景驱动的移动智能空间进化。
悠跑的造车法如果普遍推行,将彻底改变汽车的生产模式,颠覆现有车企格局。
颠覆传统百年大厂的,是跨界新造车者。
而悠跑,提供的是武器。
1
传统汽车行业的“叛将”
悠跑的创始人李鹏,有着超过15年汽车行业经验。
他曾在奥托立夫工作10年。奥托立夫以生产气囊等汽车乘员保护设备而闻名。他之后进入德国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2018年,李鹏加入地平线,担任智能驾驶事业部总经理。2019年,他入职长城担任副总裁、数字化中心执行官,先是负责长城汽车旗下的车联网公司仙豆智能,后来又短暂负责长城高端智能车项目沙龙。
2021年4月,李鹏离开长城汽车,创立了悠跑科技。和他类似,悠跑有60%的员工具备10年以上汽车行业从业经验,有50%有科技企业经验,交叉部分,是在汽车企业和科技企业都做过。硕士、博士的占比为50%。
这个团队对传统的汽车开发模式深有了解,也成为了这个模式的挑战者。李鹏总结,根本上“现有造车模式跟不上‘以用户为导向’的智能电动汽车消费时代”。
李鹏说,传统造车模式是整车一体式开发,基于白车身打造,哪怕是新造车势力的特斯拉、蔚小理都是这样。这种模式投入大、周期长、迭代慢。为此,车企不得不堆料、堆人和堆产品。
但是,“用户真正需要的车,是更个性、更智能和更便宜的车。”李鹏说。“传统造车模式与用户需求的撕裂感越来越大。”
由此,和特斯拉、蔚小理的新造车1.0模式不同,悠跑提出新造车2.0模式:上下分体式开发。
所谓分体式开发,是指新造车企业可以采用悠跑开发好了的下车体,也就是超级底盘,再加上自行开发的上车体,结合为一个新车型。
在悠跑提供的下车体部分,已经集成了三电、悬架、制动、转向、智驾系统、热管理系统,也就是说,光下车体,车辆基本已经可以跑起来了。新造车企业可以专注于上车体的设计、空间、智能座舱的定义和实现——也就是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部分。
悠跑测算,这种分体开发模式,会比整车一体式开发缩短6-12个的周期。因为,一方面,超级底盘释放了造型对于工程开发的约束;另一方面,上下车合体仅需验证上车体耐久,同时整车实验不受季节限制;新车型投产,工装调整和工艺验证时间可以大幅缩短。
同时,由于下车体是标准化的,在规模化的基础上,超级底盘有望降低成本。
2
超级底盘有多超级?
悠跑的超级底盘,是针对智能电动汽车开发的。
悠跑在这个超级底盘上,集成了四大领先技术:全线控底盘、可插拔环网EEA(电子电气架构)、CTC电池系统和高集成热管理系统。
全线控底盘是高级别自动驾驶车型的必需,能够实现电子信号控制车辆的前后(加减速)、左右(转向)、上下(悬架)。基于此,车企还能开发出一些好玩的驾驶体验,比如驾驶风格的自定义,比如提供超跑模式。
所谓可插拔环网EEA,就是指以太网通信的EEA。伴随燃油车向智能电动汽车演进,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的企业,将EEA不断推向高集成、高通信、高冗余、可升级等方向发展。这意味着车企还需要巨大的软件开发能力,这让哪怕是大众这样的巨头都难以掌控——ID系列曾经因为软件问题而数次推迟。
悠跑的方案,可以让新造车企业在电子电气架构方面脱身,同时确保车辆具备适应智能电动汽车的软件架构。悠跑的这一架构,支持未来L4+级别的自动驾驶,拥有通讯冗余、制动冗余、转向冗余、算力冗余、感知冗余和电源冗余。
李鹏在此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让整车变成永远在线的出行机器人”。
CTC电池系统,就是现在特斯拉、宁德时代等企业正在探索的,将电芯直接集成到底盘上,从而舍弃模组、电池包的环节,提升电芯的利用率,当然,其挑战是电芯的管理,特别是安全。目前最前沿的特斯拉,在柏林工厂已经演示了这一技术,在柏林工厂量产后,业界可能才会第一次有CTC的车型出现。
CTC会带来更长的续航和更好的空间利用率。李鹏介绍,悠跑的CTC系统,能够实现同等车长续航提升10%,电池舱有效容积增加10%,续航可以达到1000公里以上。
从发布会PPT的图上看,悠跑的CTC方案应该会基于方形硬壳的电池,也就是类似比亚迪刀片电池,但是尺寸更短。
高集成热管理系统,是为了应对电动汽车冬季采暖的难点。悠跑的方案就是把电池包、电驱动系统和乘座舱的采暖结合到一起。这一点特斯拉等车企正在做。李鹏介绍,他们的方案可以让能效提升100%,冬季采暖能耗降低约70%。
基于这四大技术,李鹏认为他们打造了“软硬一体化操作系统”,而且是“为造车自由而生”,能够实现“性能定义自由”“开发自由”“里程自由”和“整车布置自由”。
具体到车辆的性能上,悠跑超级底盘支持两驱或四驱的布局,1000公里以上续航,1000TOPS以上算力和L4+级别自动驾驶。
在研发节奏方面,悠跑目前已经有了演示的产品,超级底盘的量产时间定在2023年。配备超级底盘的车型,还要更晚一些。
底盘是传统车企的核心技术。这一技术如果完全由第三方提供,在传统车企思维当中就要六神无主了。
但悠跑认为底盘通用化、标准化是智能电动汽车时代更好的选择。李鹏甚至在一次演讲中,还说出了这番话:“今天仍把底盘当做看家本领的主机厂,未来将被智能电动车时代淘汰。”
3
超级舱体的未来
下车体有了,上车体能干啥?
悠跑自己设计了5种风格的上车体,展出了其中3个,让外界更为直观地看到,基于超级底盘,能做到什么。
悠跑给出了5种风格迥异的上车体的渲染图,包括轿车、MPV、SUV、皮卡和厢式车。
这5种上车体的都采用悠跑UP超级底盘,由于没有发动机舱、悬架被集成到了底盘上、方向盘是线控的,因此影响乘座舱空间设计的障碍大为消除,这5个上车体都有极大的空间。
悠跑在发布上展出了3个上车体,包括轿跑产品UP SPACE 01、超级MPV UP SPACE 02和超级SUV UP SPACE 03。
超级MPV UP SPACE 02开放给了部分媒体参观。这个不到4.5米的车,可以布置下3排座椅。B柱采用对开门设计,也可以在五座、六座、二三排对坐等组合中做选择。方向盘设计为可收起状态,表明这款车支持自动驾驶和普通驾驶。
在悠跑这种解决方案之下,新造车企业能做什么呢?双方怎么合作?还有什么可以赚钱的地方?
李鹏自己定义是,悠跑是智能化软硬一体的操作系统,新造车势力可以基于这个系统去开发五花八门的车。
超级底盘的好处,是大幅降低造车的成本,“可以让400亿才能造的车,要么造得比以前更好,要么用40亿可以造完。”
“我们的边界是悠跑不做C端的品牌。所以,C端的车还是会有自己的合作伙伴,由他们去定义和经营自己的客户。目前我们的伙伴当中会有类比于Rivian和福特类的客户、Rivian和亚马逊的客户。”
目前,悠跑已经公布的车企合作伙伴有凯翼汽车和东风柳汽。不过,李鹏表示,和车企的合作目前是一揽子框架协议,“第一个阶段已经开展的工作是联合开发和代工。”
除此之外,李鹏还说,“我们正在洽谈的意向合作伙伴是非常多的,这里面既有大家能想象的传统车企,也有新势力的车企,也有科技公司。”
不过,悠跑倡导的合作模式,对于品牌运营方,提出了商业模式创新的挑战,因为靠卖车赚钱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这显然更适合跨界而来的新造车者。
“蔚来汽车靠生产挣钱吗?苹果靠生产挣钱吗?”李鹏说,“他们该靠什么赚钱正是汽车行业在5-10年应该去做到的,今天靠制造挣钱的汽车行业就不该拥有那么高的PE值的倍数。”
李鹏也承认,悠跑的定位带来的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改变行业的认知,改变行业现有的价值链。”
4
批评和回应
在悠跑发布之前,滑板底盘理念在工程师圈、投融资圈已经流传开来,Rivian上市之后,已经成为火热赛道。
对于滑板底盘,以及悠跑的超级底盘概念,很多工程师都做了分析,提出了不少批评意见。
一种说法是,滑板底盘更合适做硬派越野和商用车,这源于非承载车身的逻辑。滑板底盘组合模式,上车体无需承重。而现在的乘用车,基本上都是承载式车身,只有一些商用车和硬派越野采用非承载车身。
但是,李鹏认为,悠跑的超级底盘和乘用车、商用车没什么关系,所造出来的车,是上下车体一同承载的。而悠跑的工程师进一步解释,超级底盘的上车体和底盘是通过硬连接连在一起的,因此整体会有很强的弯曲刚度和扭转刚度,比承载式车身更不容易变形。
与此相关的NVH的问题,承载式车身直接和车轮连接,震动和噪音会传递到座舱。超级底盘也是通过轮毂的悬挂、电机的悬置将缓冲掉震动和噪音。
至于一些工程师质疑的,一个标准的滑动底盘同时用来轿车、MPV、SUV甚至商用车,驾驶员的视野可能受限的问题,悠跑的工程师回应说,驾驶员上视野,受限于座舱的设计,与底盘无关;驾驶员下视野,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因为发动机舱盖比较高会有限制,但是现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前舱可以做得很低趴,甚至没有前舱,因此视野完全不受限制。不过,也有工程师质疑,悬架高度的限制也会影响视野,哪怕是同一底盘,可能也需要针对不同的上车体的悬挂做单独设计。
还有工程师提出,承载式车身的碰撞设计中,有两条以上的碰撞力传导路径,能够分散碰撞力量,保证车体安全,但是滑板底盘没有这种设计。悠跑的工程师表示,目前从仿真结果看,碰撞安全没有问题。侧碰方面,底盘侧面有针对性地做了加强,以保证电池包的安全。
还有一些批评意见是,超级底盘集成了一辆汽车上大部分的核心部件,成本基本集中在这里,也就意味着巨大的开发费用和实验验证投入。传统车企开发一款车需要十几亿乃至几十亿,超级底盘公司所需要耗费的金额不会少。
目前来看,悠跑的自身力量还小,特别是研发项目覆盖软硬件,并且集成了很多核心部件,还要应用很多业界首创的技术。悠跑迄今只有155名员工,融资三轮,估值15亿。不过,李鹏表示,即将宣布新一轮融资消息。
公司还不太大,但李鹏不无自豪地认为悠跑在领先,而且壁垒不小。他说,“目前在我们视野范围内,真正做我们定义标准下的‘滑板底盘’的公司,在中国我们的确还没有看到。”他认为,基于白车身的开发逻辑,不能做到上下分体开发,不能支持生态,那就都不是滑板底盘。
他认为,很多供应商更多还是在自己核心部件基础上做一些相关拓展,做不到上下分体开发。
传统车企做超级底盘也不容易。李鹏认为,这是研发模式的变化,“传统车厂转型来做滑板底盘的挑战会很大”,挑战包括传统车厂的认知挑战、组织机制。“从技术本身来看,传统汽车厂自己真正in house研发的技术很难支持这样高度集成的产品。它其实是把一些科技公司的原来Tier1的能力和原来车厂的东西结合。所以我认为,不能说传统车厂不能做(滑板底盘),但是它所面临的挑战不能低估。”
总体而言,李鹏对于超级底盘的前景充满信心。他认为,在2024年、2025年,随着苹果汽车上市,滑板底盘会从现在的创业型的新兴技术,变成智能电动车的主流技术。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电动汽车观察家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66109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