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芯片危机过后,自主品牌还能保住份额吗?

芯片危机过后,自主品牌还能保住份额吗?

图片

自主重回高位,成色不同了。

用一个词概括国内车市当下格局,那一定是:此消彼长。这一点在7月体现到了极致,“消”的和“长”的,都来的触目惊心。

这头,跨国车企除了丰田勉强持平,其余同比全降,而且降幅辣眼,南北大众奔驰宝马东风本田甚至超过40%。

另一头,自主品牌全线增长,同比涨超过50%的,一抓一把。

图片

此消彼长下,7月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达到45.6%,创年内新高。

1-7月合计,自主份额42.6%。按这个势头,在2019、2020年连续跌破40%之后(39.2%,38.4%),今年自主品牌重新拿回四成以上份额,几乎没有悬念。

图片

2015-2018年间,靠堆砌SUV,自主份额一直维持在四成以上。但和当初“以量取胜”不同,经历19、20年的调整洗牌后,如今自主份额重回高位,成色已经大不同。

01

并非乘人之危

说起车市格局,“缺芯”是个避不开的话题。

一个流行的观点是,跨国品牌受芯片短缺影响巨大,折损的市场份额,让自主阵营捡去,才有了当下的局面。

图片

有些道理,但也没太多道理。

受缺芯打击是真。去年四季度开始,跨国车企缺芯减产的新闻,几乎没有断过。中国市场自然也不例外。

强势如本田,今年表现一直拉跨,而在高端市场一片红火的背景下,奔驰从6月开始,国内销量呈塌方之势,都是缺芯受损的鲜活证据。

图片

早前,按行业预测,芯片短缺将从三季度开始缓和。但随着新一轮疫情肆虐,“缓和”的时间必然后延。甚至,连缺芯危机中一直淡定的宝马和丰田,也绷不住了。

宝马年初曾称“已订购足够半导体,且供应商能够交货”,但7月终究没撑住,销量同比跌去三成,后续将继续减产。

供应链管理的“模范生”丰田,近日宣布,8月下旬和9月,将在全球减产36万辆,中国市场也包括在内。

图片

与跨国车企相比,自主品牌在芯片问题上,确实占些便宜。倒不是本地供应链有多强大,汽车芯片超过8成依赖进口。

所以,大家处境基本相同。差别在于,跨国车企全球一盘棋,再重视中国市场,也要不停腾挪,甚至做些痛苦的取舍。自主品牌把资源和力气使在一处,受到的冲击自然小些。

但影响显而易见。从一季度开始,包括长城长安吉利在内,不少车企都预警了缺芯对产销的影响。新势力头牌蔚来、理想,从二季度开始刻意控制交付。

最近,缺芯似乎愈演愈烈。

几天前,广汽乘用车总经理张跃赛在朋友圈公开求芯,甚至附上具体规格。吉利CEO淦家阅称缺芯导致电动车无法交付,“经销商已经开始卖展车”。

何小鹏则在微博上诗意叫苦,“抽芯断供供更苦,举杯消愁愁更愁”。

图片

准确地说,缺芯这个问题,属于普遍受灾,轻重有差。至于乘人之危,大体站不住脚。可以选的话,没人会乐意乘这个危。

02

弯道超车,直道也想超?

缺芯头疼,但早晚有解。行业主流预测是,芯片短缺将持续到2022年上半年。当然,不乏耸人听闻的说法,称未来3-5年,汽车行业将与缺芯长期斗争。

但汽车毕竟是成熟产业链,自平衡能力极强,加上行业和监管层面积极作为,缺芯没理由变成持久战。

等芯片危机解除,自主品牌能不能保住份额?相信很多人会有此疑问。

答案大概率是肯定的。一个很显见的原因是,这次拿回四成份额,立下大功的是新能源。而在这条战线上,自主阵营的优势越来越难以撼动。

销量排名最为直观。与燃油车不同,新能源销量榜上,基本“一边倒”。

7月销量前15名车型中,只有Model 3一款跨国品牌车型,其余14款全部是自主品牌。1-7月总销量前15中,跨国品牌也只多了款Model Y

图片

别拿新能源销量不当回事,单看7月,新能源销量22万,渗透率接近15%。

1-7月合计,新能源销量超过120万,渗透率超过10%。很明显,从体量看,新能源早不是什么可有可无的添头。其中的差别,动辄几万、十几万辆,直接左右市场格局。

根据统计,1-7月,自主品牌中新能源渗透率30.1%,豪华品牌中新能源渗透率8%,主流合资品牌仅有2.5%。

这种结构上的优势,没可能在短时间内扭转。

图片

即便撇开数量,看着自主新能源产品在20万以上市场里横冲直撞,和合资甚至豪华品牌正面竞争,也能真切感受到,喊了那么多年的弯道超车,总算开始有谱。

其中有一点,尤其值得关注,那就是自主混动的崛起。

7月,比亚迪秦DM-i月销过万,且一车难求,上市以来势头之猛,很难不让同级别、同价位的朗逸、轩逸们感到担忧。

图片

与早前“政策型”的插混产品不同,DM-i在成本、油耗、用车便利性(不充电照样省油)上全面优化,再加上身为新能源的政策福利,对比同级别燃油车全面“真香”。

DM-i身后,长城柠檬混动DHT、奇瑞鲲鹏DHT、长安蓝鲸iDD、吉利GHS2.0,还有广汽直接引进的丰田THS,自主品牌的混动攻势,一触即发。

图片

如果说纯电是立足当下,着眼长远,新一代自主混动,已经瞄准了跨国品牌在动力总成上的传统优势,替代之心昭然若揭。

看起来,不光弯道超车,在直道上,自主品牌也有了想法。

03

心眼多点没坏处

当然,在直道凭技术超车,任务终究太艰巨。

首先,跨国品牌在大件和质量上的优势,很难颠覆。即便客观上能够做到,想要改变消费者的认知,也极困难。

挑战消费者的固有认知,代价大且不明智。这一点上,自主品牌的教训足够深刻。但建立新认知,让新、旧认知争夺话语权,是另外一回事。

图片

从大处来说,普及纯电,推广新型混动,借此挤占燃油车话语空间,是这个逻辑。

从细处来看,不与消费者固有认知硬碰硬,而是引导他们换个角度、换种方式看待产品,也是同样道理。

观察如今的市场不难发现,自主品牌在这方面,脑子越来越活络,方法越来越巧妙。

一个很直观的表现是,自主阵营承包的流量越来越多。一方面,各派新势力及新玩法,天然具有话题属性。

同时,其它自主品牌受了启发后,也敢于放开手脚,设置话题。尤其长城近两年的转变,在自主阵营里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图片

虽说时不时用力过猛,但总体而言,流量带来的关注度提升,还是让自主品牌受益不少。相比之下,跨国品牌倒让人觉得四平八稳,没太多新鲜感。

产品层面同样如此。以往习惯在设计上凑合应付的自主品牌,栽过很多跟头后,如今却能凭设计把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牢牢绑住。

反倒跨国品牌处境尴尬,心里想着、嘴上喊着“中国化”、“年轻化”,结果一通操作,还是撕不掉保守、过时的标签。

还有已经说烂了的智能化。无论看配置,看车机及辅助驾驶的易用性,还是看OTA的可玩性,自主品牌都已把多数跨国品牌,甩在了后面。

图片

凡此种种,听起来很有“耍心眼”的意思。但话说回来,在影响消费者这件事上,多点心眼,实在没什么坏处。

曾几何时,以奇瑞、长城、长安为代表,自主品牌埋头补课,当需要拿出来,呈现在产品和营销上时,经常姿态笨拙,被外界戏谑“心眼太实”。

风水轮流转,如今自主品牌玩的越来越得心应手,跨国品牌面对市场,尤其年轻的消费人群时,却逐渐陷入有力使不出的状态。

比起在缺芯问题上得的那点小利,这种转换带来的影响,要深远的多。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车巴客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54368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26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大牛作者

车巴客

硬核/有趣,专业/热情的汽车科技自媒体。 合作方式: WX:carbucks001 e-mail:shannon_ji@163.com

  • 236
    文章
  • 11336
    获赞
阅读更多文章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