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跑得最快的自动驾驶独角兽——小马智行,在这周公布了卡车战略。
根据最新数据,小马智行累计测试里程已经超 500 万公里,公司估值超 53 亿美元,累计融资超 11 亿美元。
在卡车自动驾驶领域,小马智行的探索始于 2018 年 8 月。
2020 年 12 月,卡车事业部正式在内部成立。
而在刚刚过去的 3 月 31 日,小马智行的卡车业务对外公布正式的名称:小马智卡PonyTron。
卡车事业部由小马智行副总裁李衡宇负责,目前小马智行团队整体已超过 500 人,其中负责卡车业务的团队近 50 人。
小马智卡在研发上与 OEM 和 Tier 1 紧密合作,打造前装量产的自动驾驶卡车。
在商业化上,小马认为通过自动驾驶卡车建立起智慧物流网络,将大幅改善货运的成本结构与安全性。
根据官方公布的时间表,小马智卡要在 3 年左右时间实现自动驾驶卡车的前装量产 SOP,到 2025 年要实现自动驾驶卡车量产后的规模化应用。
1、小马智卡:技术先行,不急于变现
在沟通会上,小马首次展示了自动驾驶卡车在中美路测的视频片段。
视频中,国内道路上,小马自动驾驶卡车在经过一个弯道时,准确绕开了停在道路旁边的行人。
美国道路上,小马自动驾驶卡车准确识别岔道、并线行驶,并在密集车流中以每小时 50 英里(相当于 80 公里/小时)的速度顺利行驶。
先看小马自动驾驶卡车原型车上的传感器配置。
2 个激光雷达,目前主要使用禾赛科技供应的 64 线激光雷达;
6 个摄像头,包括 2 个中距摄像头、2 个深度视觉长距摄像头、2 个后向摄像头;
3 个毫米波雷达,包括 1 个前向毫米波雷达,2 个后向毫米波雷达;
2 根 GNSS 天线。
它们的作用是:
2 个激光雷达覆盖车身 360°150 米范围内的物体检测与测距;
6 个摄像头,负责由远到近的物体检测,用于支持车辆在高速区间行驶,辅助车辆变道。其中 2 个深度视觉长距摄像头覆盖 300 米 到 1000 米的范围;2 个中距摄像头覆盖200 米范围;2 个后向摄像头覆盖后向 200 米范围。
3 个毫米波雷达,1 个前向毫米波雷达覆盖 200 米,2 个后向毫米波雷达覆盖 200 米,后向毫米波雷达可以在进行变道时提供辅助作用。
2 根 GNSS 天线用于厘米级精准定位。
在上面的传感器中,小马自研了深度视觉长距摄像头以及背后的双目视觉算法。
可以看到,小马智行自动驾驶卡车的软硬件系统与乘用车的系统是一脉相承的。
2、为什么做卡车?可复用 Robotaxi 80% 的技术,自动驾驶商业化将加速
小马智行认为,从技术角度讲,乘用车自动驾驶中 80% 的技术可以在卡车上进行复用,但因为卡车在载重、带挂等方面的运营特性,其对控制精准度的要求很高,所以要在算法上进行一些改变。
从 2016 年底成立到现在,小马已经跑了超过 500 万公里的路测。而小马在 3 月初向媒体披露的数据是累计超 450 万公里。
粗略估算,小马在 3 月份一个月内差不多跑了 50 万公里,这个数据是相当可观的。
路测里程的快速增长,可能与车队规模大幅增长有关。
在今年 2 月上旬,小马曾宣布了标准化产线的进展,当时一批搭载其全新一代系统 AlphaX 的自动驾驶车辆下线并在广州、北京、上海三地开启公开测试,当时的新车队数量可能在近百台级别。
卡车业务也从大量的路测数据中获益。
卡车事业部负责人李衡宇做了这样一个比喻:
「开乘用车的虚拟司机可以理解为拿 C 照,开商用车、卡车的司机是拿 A 照,两者之间有一些能力是共通的。实际上我们是先拿了一个 C 照,再拿 A 照,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他认为,在自动驾驶领域,无论是商用车还是乘用车,很多底层逻辑是一样的。
比如基础架构、仿真系统、操作系统、感知等工艺方面都是共通的。
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 CTO 楼天城此前则指出,Robotaxi 和卡车是相互促进的。
首先,视觉方面均通过传感器识别路上所有的数据,这是可以共同训练、学习的。
其次,卡车在装满货和空货行驶时,质量差别会非常大,在这种时候需要对车辆进行精确的控制,这些数据可以反哺小车的控制精准度。
3、PonyTron 的由来
小马智行的卡车业务定名为「小马智卡」,英文名「PonyTron」。
这个英文名的由来有 3 重含义:
一是与中文「创」字谐音;
二是与卡车英文「Truck」的发音相似;
第三点比较有意思,小马卡车团队的群组命名为「Seibertron(擎天柱)」,后来 Tron 顺其自然地被拿来作为了小马智卡的元素。
小马智行第一次公布自动驾驶卡车方面的信息是在 2019 年 4 月的上海车展上,当时,小马智行宣布将布局自动驾驶长途货运领域。
但实际上,小马在内部开始研发卡车自动驾驶技术则始于 2018 年 8 月,比官宣大概早半年时间。
在上海车展的正式官宣后,2020 年 11 月,小马智行在进博会上首次展示了针对重型卡车的 L4 级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
仅一个月后,小马智行卡车事业部正式成立。
小马的自动驾驶卡车团队由小马智行副总裁、卡车事业部负责人李衡宇带领。
李是小马北京办公室的第一号员工,在四川大学计算机系的完成本硕连读后,校招入百度并主导开发了百度广告预算控制系统,并在 2013 年获百万美元奖金的年度「百度最高奖」。
2020 年小马智行卡车事业部成立后,很快在 12 月获得了广东省首张自动驾驶卡车测试牌照。
目前,小马智卡基于一汽解放的车辆进行后装改造,并在中美两地进行路测,其中国内的测试场主要位于广州。
李衡宇并没有透露小马自动驾驶卡车的投放数量,但他表示:
「投放的自动驾驶卡车如果量小了肯定不行,需要一定的规模。目前我们主要和 Tier 1、OEM 进行合作研发,这是因为自动驾驶卡车的需求更加明确。」
值得注意的是,一汽解放也是小马智行的战略投资方,一汽解放目前还同时在联合智加科技打造了 L3 级别 J7 自动驾驶重卡。
4、未来 3 年内,自动驾驶系统成本降至与司机 1 年的收入水平相当
任何一个商业模式,最终要回归到商业化这个目标上。
对于小马智行而言,Robotaxi 的商业化路径比较长,自动驾驶卡车的商业化会相对更快。
物流业的确需要自动驾驶来解决一些行业痛点。
目前,我国物流业体量巨大,但存在事故率偏高、成本高、规模小以及货运司机缺口巨大等问题。在此背景下,不少自动驾驶公司瞄准了自动驾驶卡车市场。
小马智行副总裁、北京研发中心负责人张宁提出,希望在未来 3 年内,将整套自动驾驶的成本降到司机一年的收入。
这也相当于,如果届时将一辆普通卡车改造为自动驾驶卡车,大概能在 1 年时间内收回改造成本。
小马智行希望通过打造优秀的虚拟卡车司机,来大幅提高物流行业行车安全、弥补劳力不足,解决人力管理规模不经济的问题。组建大型车队将提升行业的运营效率。
小马公布了自动驾驶卡车业务在无人化、量产和商业化三个维度的时间表:
(1)无人化维度
2019 年到 2020 年进行复杂路况技术研发和测试
2021 年到 2022 年实现封闭环境无人驾驶
2023 年到 2024 年实现限定场景无人驾驶
(2)量产维度
2019 年到 2020 年实现多款车辆平台后装验证
2021 年到 2022 年实现前装量产原型设计
2023 年到 2024 年实现前装量产 SOP
2025 年实现量产自动驾驶卡车规模化应用
(3)商业化维度
2019 年到 2020 年实现物流货运商业化探索
2021 年到 2022 年建立规模化自动驾驶车队
2023 年到 2024 年建立智慧物流网络
从这份时间表可以发现,小马智卡当下将聚焦于前装量产的原型设计。
那在自动驾驶货运的商业链条中,小马将扮演何种角色呢?
李衡宇说,传统卡车商业模式生态是由 OEM、Tier 1、物流商形成整个商业闭环,由 Tier 1 提供卡车零部件,OEM 生产卡车,卖给物流商获取销售收入,物流商通过提供运输服务来获取运营收入。
而未来卡车商业模式生态则是:
在 OEM、Tier 1 和物流商之外,由小马智行这样的技术服务商与 OEM、Tier 1 进行深度合作,向各方提供自动驾驶卡车技术。
同时,由于自动驾驶卡车成为了智慧终端,可以产生海量的数据,进行实现智慧物流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李衡宇举例称,未来,小马智行可以从 OEM 购买车辆,自己建设智慧物流车队,提供智慧物流服务。
同时,小马的智慧物流能力也可以赋能给物流商。
张宁坦言,在真正做到符合车规级别、万辆车以上的自动驾驶技术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挑战需要解决。
「在万亿美金的市场中,只有百辆级别(车队所产生)的营收,并不能反映最终的商业形态。」
小马智行北京硬件研发团队负责人李林涛则表示:
「百辆车的规模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更希望在未来逐步实现前装量产,百辆只是起点,我们更需要具备千辆、万辆和前装的能力。」
除了打造可量产的自动驾驶卡车原型技术,当前小马还有一项重要的开发工作,就是对海量的路测数据进行挖掘。
「如何把 500 万公里以上的数据用好仍旧是一个课题,光有吞吐量是不够的。如果没有良好的数据消化吸收能力,那么海量数据可能连几万公里的价值都没有发挥出来。
如果没有在复杂城市道路下开车的能力,盲目地堆积规模化,车辆上路对于其他车主反而会产生干扰。
这个赛道需要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强者才会跑得越快。 」李林涛表示。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之心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43504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