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小米官宣造车,新一轮造车大潮汹涌来袭。
在小米之前,已经有苹果、华为、百度、小米、富士康等科技/互联网巨头先后跨界进入智能电动汽车赛道。
过去一年,以特斯拉为代表,包括蔚来、理想、小鹏在内的新势力,市值节节攀升。
特斯拉的市值一度突破 8000 亿美金——这在当时相当于 4 个丰田汽车的市值。
「造车」被赋予商业的期待可见一斑。
可以说,凭借「造车」这把钥匙,这些公司将再次打开新时代的财富大门。
1、新造车领域的三类玩家
如果我们按时间划分,智能电动汽车创业大潮已经迎来了三波窗口期【1】:
第一波窗口期是在 2015 至 2018 年。
以蔚来、小鹏、理想等新势力为代表。
第二波窗口期集中在 2019 至 2020 年。
以传统车企为代表,先后推出智能电动汽车独立品牌,包括:智己(上汽)、岚图(东风)、极狐(北汽)、沙龙智行(长城)等;
第三波窗口期则出现在 2021 年。
苹果、百度、小米等手机/互联网巨头先后宣布造车。
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这三波造车的共同点,那一定非「智能」莫属。
而现在,大家对智能汽车的期待,不亚于乔布斯当年推出 iPhone 时说过的那句话:苹果重新发明手机(Apple reinvents the phone)。
从竞争要素看,汽车行业正呈现出一个大趋势:决定汽车产品竞争力的将是汽车的智能化能力。
因此,「智能是新的豪华」,也逐渐成为传统车企与造车新势力的共识。
当下的苹果、华为、百度、小米——这些兼具实力与创新能力的科技/互联网巨头,仍有机会成为革新汽车的「种子选手」。
2、「智能化」将成为未来汽车的核心
打造面向未来的电动汽车,「智能」不可或缺。
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曾表示,「未来汽车价值的构成 70% 不会在传统的车身、底盘上,而是在自动驾驶的软件,以及计算和连接的技术上。」
摩根士丹利在一份自动驾驶产业报告中也提到,目前的整车价值中硬件价值占据了 90%,软件占据了 10%,未来整车价值硬件价值将下降到 40%,软件价值上升到 40%,内容价值增加到 20%。
更进一步看,软件定义汽车将逐渐成为主流。
而软件背后的核心是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在内的汽车智能化。
以智能电动车的领头羊特斯拉为例:
据安信证券的预估,特斯拉 FSD 的订阅服务有望在 2025 年贡献 1/4 毛利【2】。
短期来看,特斯拉 2025 年 FSD 的收入将近 70 亿美元,占特斯拉汽车业务营收的接近 9%,贡献25%的汽车业务毛利。
中长期来看,FSD 将大概率切换成软件订阅服务的商业模式,预计 2030 年的订阅服务收入有望超过 160 亿美元/年。
这也让更多人看到,软件定义汽车所带来的巨大潜力,以及以自动驾驶为代表的智能化业务对智能汽车商业模式的改变。
2020 年,蔚来的一个主要战略是重新搭建智能驾驶研发体系,包括招募算法负责人任少卿,硬件负责人白剑,以及晋升章健勇担任智能驾驶系统集成负责人。【2】
今年 1 月,在蔚来举办的 NIO Day 上,蔚来也推出了 NAD(NIO Autonomous Driving)自动驾驶订阅服务,每月服务费 680 元。
在去年 11 月的电话财报会议上,理想表示将在 2021 上半年将自动驾驶团队扩充 3 倍,并且在 2021 年发布基于目前硬件平台的全自动泊车系统,2022 年逐步达到 L4 级自动驾驶。
小鹏早在 2017 年就开始自主研发自动驾驶,如今在这方面已经尝到了甜头。近日,据小鹏汽车 CEO 何小鹏透露:小鹏 P7 的 NGP 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 50%。
很大程度上,未来的汽车市场,以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为代表的汽车智能化,将是拉开用户体验差距的主要因素,也是与其他车企拉开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3、第三波造车新势力,谁将造出最「智能」的汽车
(1)苹果:特斯拉、蔚来视为长期对手
去年年底,关于苹果造车的消息再次被外媒曝光。苹果在自动驾驶、代工合作、汽车芯片研发、车载电池自研、激光雷达选型等方面释放了诸多消息。
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可以大致拼出苹果汽车的样貌:
一款具备高级别自动驾驶能力、搭载先进智能座舱、拥有颠覆性用户体验的高端纯电动车型。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补强自动驾驶研发实力,2019 年苹果还以招聘-并购的方式将 Drive.ai 团队收入囊中,而且苹果自动驾驶团队里还有来自 Waymo、Cruise 等顶尖人才。
摩根士丹利曾分析:苹果在 2019 年投入近 190 亿美元用于汽车研发。
作为对比,2019 年全球汽车行业用于研发汽车的资金在 800 亿美元到 1000 亿美元之间。
这意味着苹果在汽车项目上的投入,几乎占到了全球汽车产业研发投入的 20% 。
截至目前,苹果已经在自动驾驶、电池技术、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获得了不少专利,这也让不少汽车公司都将苹果视为未来最大的对手。
特斯拉 CEO 马斯克虽然嘲讽过苹果挖角自家员工,但他认为苹果是其最大竞争对手。
今年 1 月,蔚来 CEO 李斌也表示,由于发展思路相同,苹果将是长期竞争对手。
(2)百度造车:恰逢其时
在造车这件事上,百度是不容忽视的选手。
今年 1 月,百度正式官宣造车,宣布与吉利组建智能电动汽车公司。
3 月,百度与吉利的合资公司——集度汽车正式成立。
集度汽车注册资本 20 亿元人民币,其中百度持股 55%。也就是说,集度汽车由百度主导,吉利为辅。
百度 CEO 李彦宏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表示,集度汽车首款车型预计最迟于 2024 年推出,并将集成百度最先进的自动驾驶技术和 AI 能力。
毫无疑问,集度汽车将借助百度在软件、大数据、互联网服务、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百度地图等核心技术,重塑汽车的产品形态。
这意味着百度的技术加上吉利整车平台,将是集度汽车的基础架构。
百度造车的起点不可谓不高。
① 软件来定义汽车已经逐步成为业界共识。百度拥有超过2万名员工,而软件开发与互联网服务是百度业务发展的基石,百度拥有业界几乎公认的最强的互联网技术团队。
百度的搜索、地图、贴吧等核心产品,都是拥有数亿级用户的国民产品,这使互联网公司拥有传统车企难以比拟的产品能力和对用户的理解。
② 在智能驾驶方面,百度Apollo 拥有上千名研发工程师。百度有小度车载这样在座舱领域拳头级的产品,小度也是连接起移动端、家居端和车辆端的跨平台交互入口。
百度近年还发布了泊车端 AVP(自动泊车)+ 行车端 ANP( 领航辅助驾驶)这样一对智能驾驶领域的组合产品。
目前 AVP 已经与广汽、威马、长城等品牌在 AVP 开展量产合作。ANP 也即将开启商业落地之旅。
综合来看,百度在C端的国民级产品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软硬件产品以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都有深厚的积累,这些积累都可以无缝对接给集度汽车,帮助后者打造更懂用户的智能汽车。
(3)小米造车众望所归,但智能化积累落后
苹果之后,作为手机厂商的小米官宣造车是众望所归。
但从现阶段看,小米在汽车智能化上的积累,可能远落后于苹果、百度和华为。
虽然雷军说提到小米造车有 3 大优势:
有钱(1080 亿元现金储备)
有人( 1 万多名研发人员,2021 年还将增加 5000 人)
有生态(全球前三的手机业务/全球领先的智能生态)
但从小米累计申请的超 800 项的专利内容上来看,小米的专利大多集中在非造车核心领域,而在汽车智能化领域的积累仍然欠缺。
换句话说,在造车这件事上,「智能」比「车」更重要。
如果小米造车这件事情上没有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能力,只是单纯拼配置,也可能会像小米手机一样,在汽车市场很难突围。
(4)华为不造车:「有效期 3 年」
虽然现阶段华为宣布不造车,但华为在汽车智能化方面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2020 年 10 月,华为发布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品牌HI(Huawei Intelligent Automotive Solution)。
HI 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集成,包括:1 个全新的计算与通信架构和 5 大智能系统,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电动、智能网联和智能车云。
对长期关注华为智能汽车业务的人来说,这些功能并不陌生。
事实上,华为从 2019 年就开始在车展等多个场合展示其在智能汽车业务的布局,华为对汽车智能化场景的构建也已经是一幅相对清晰的版图。
2020 年 11 月,任正非在一份决议上表示华为不造车。
但有意思的是,在不造车声明的末尾,写着「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 3 年」。
三年后华为是否造车,这也给外界留下了十足的想象空间。
4、造车:开启新时代的财富大门
从现在看,智能化已经演变成未来汽车的核心竞争力,谁能够掌握智能技术的制高点,谁就能占领更多市场。
现在来看,新造车领域的三类玩家都在朝着同一个目标——汽车智能化进行布局,都试图打造更有颠覆性体验的汽车产品出来。
苹果、华为、百度、小米之后,亚马逊、微软、阿里巴巴、腾讯也通过投资的方式进入到了智能汽车/自动驾驶领域。
可以说,全球领域的科技/互联网巨头都齐聚在了同一赛道。
在汽车新一轮变革中,他们是坚定的支持者,甚至有可能会在未来成为主导者。
未来 10 年,如果想在新一轮造车大潮中占得一席之地,打造以「智能」为核心的电动汽车,将是新造车公司获取下一个时代财富的关键。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之心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43506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