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特斯拉监控越界了吗?

特斯拉监控越界了吗?

转自公众号车威,作者大鹏。

马斯克的话,是否就是特斯拉的官方立场?相信特斯拉管理层肯定对此头痛不已。

“这一届网友不讲武德,偷袭马老师,还把马老师往沟里带”。看到马斯克与网友在推特上互动,难免有这种感觉。

特斯拉做法很特殊吗?

起初的交流还只触及技术。马斯克发推称,“对自动驾驶bate版测试用户而言,驾驶员监控摄像头能检测驾驶者是否长时间低头看手机或笔记本电脑,这种行为是危险而不合适的。” 马斯克声称要收回一些车主的FSD beta版的试用权限,理由是他们没有对道路情况给予足够的关注。

到目前为止画风还是正常的。直到有人问道“特斯拉的车内摄像头,可以检测车主的目光?”马斯克马上回答“Yes”。

以马老师的智商,他知道对方在套路自己,但懒得回避。在车内部署摄像头,是每一个智能汽车厂商都在干的事,无一例外。但在公众看上去,特斯拉在践踏个人隐私。这和马路上摄像头不一样,因为私家车内一直被视为私人空间,人们通常不会在后座干什么(顺便吐槽Model3的空间),但他们保留“开车”的权利。他们懵了,他们愤怒了,顺手把自己手机和笔记本都收起来,假装这些电子产品的前端摄像头不存在。

马斯克丝毫未觉不妥的原因是,在高等级自动驾驶过程中,如果后台系统“查看”驾驶员的注意力,以便选择特殊情况的人工接管时机,就必须这么做。

你跟我讲技术,我跟你讲伦理;你跟我讲安全,我跟你讲隐私;你跟我讲行业潜规则,我跟你讲小白没想到啊。总之,哥俩不在一个频道。

特斯拉整体被裁的公关部高管们,应该一脸惋惜且心里暗爽,现在知道媒体关系的重要性了吧。公众听到的,不是你想说的;公众理解的,不是你的意思……算了,您还是闭嘴吧。让SEC罚了2000万美元加撤职(虽然垂帘听政),不长记性呵。

数据能力的早期阶段

马斯克没有说的是,车内其实不止一种摄像头(一想到这,某些人的思路已经起飞)。

一种是红外的(并没有红点显示),低像素、黑白图,用于人脸捕捉,官方用途是疲劳/分心提醒。解析算力部署在本地,若后台愿意,可以随时查阅这些数据, 并使用人员模拟优化,提升图像质量。

另外一种有点像手机摄像头了。光学+红外,视场角度大,画质1080P,所有座位所有动作,一览无余。官方说法是,主要看后排儿童是否使用安全带,提醒驾驶员,以免将宠物或者儿童遗留在车内。

这样一来就清楚了,一种是技术性看脸(观察注意力),另一种是看所有。但运用技术手段,可以将第一种转化为第二种。

这里只讲了能力,没说意愿。科技公司的威力,虽然被科幻片说烂了,但从未被认真对待。造了好玩好用的硬件/软件,固然可以提升体验,满足需求,但科技公司的本质,都是数据公司。

现在我们仍处于早期阶段,科技公司虽然搜集到大量数据,但能被挖掘出来,产生有价值的部分(可能超出产品本身),还很少。大多数时候,科技公司和我们一样,不知道拿这些数据来做什么。俗称守着金碗要饭/哭穷。

在数据挖掘能力不具备的时候,不妨相信他的意愿也是良好的。官方说的监控理由的确存在,也的确行业内都这么干。他们没有理由针对某个特定用户,泄漏或者恶意使用关于其的隐私数据。我们要相信科技公司的良善。

不觉得这么想很天真,很一厢情愿吗?

“三强”哪个更重要

用户其实已经同意特斯拉收集这些数据,很少有人有耐心去看长篇的隐私声明和服务条款。其实看了也没用,和手机APP一样,不同意哪个权限,都没办法享受服务。

解决办法有三个,简称“三强”:建立强互信机制,强化监管,强化个人数据主权意识。三者可并用。

强互信很简单,就是科技公司做点什么,让我们相信公司不具备恶意使用的能力(而非意愿)。比如监控摄像头做成升起式,在用户逐次授权的情况下升起,让用户知晓开始监控了。

只是举个例子而已,但意思是没问题的。真正的安全声明,是以可核查的手段限制能力,而非单方面阐述意愿。

《三体》中暴露文明的“安全声明”,是主动制造“光墓”,将自己圈在里面。而不是一厢情愿地宣讲良善。

强监管,自然寄望于监管部门。将服务器架设在本土,不得上传到境外。据说特斯拉根据有关监管要求,正在贵州建设服务和存储设施,但尚未建设完成。而且,国家监管要对科技公司的大数据利用,建立预警机制,预防和制止公众数据安全事件的发生。已经发生过不少用户数据被非法窃取的案件,但在惩罚犯罪分子的同时,对不小心泄露用户数据的公司,似乎没有任何惩罚手段。这不仅是遗憾,也是令人担忧的监管漏洞。

个人要强化个人数据主权意识,重点是保护生物特征(面部指纹虹膜等)不被滥用。已经有餐饮公司和家装公司,利用人脸识别来标示客户。如何保护?戴口罩没用(可以用算法复原),只能是不去。

到了特斯拉这里,用户的可悲之处在于,只能以不使用高等级FSD为代价,来拒绝对方收集舱内图像数据。

面对公司,个人客户永远是弱势的。在大数据时代,加大了双方的不平等,加深了“数字鸿沟”。因此,重点依赖“前两强”,是有效的。

更为主动的是,科技公司通过有力的“安全声明”,就足以澄清自己,摆脱瓜田李下的嫌疑。这对于双方乃至监管方,算三方共赢。因此,“强互信”是根本。

“后台在盯着客户”,听上去很可怕;而“云端算法在保卫用户人身和数据安全”,是不是好多了?重点是,如何让客户相信这一点。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车巴客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42720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32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大牛作者

车巴客

硬核/有趣,专业/热情的汽车科技自媒体。 合作方式: WX:carbucks001 e-mail:shannon_ji@163.com

  • 236
    文章
  • 11365
    获赞
阅读更多文章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