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也是有鄙视链的。
鄙视链底层自然是那些「零智能」车型,中控屏形同虚设,需要手机支架做桥梁,承载起「智能用车」的体验;
往上一层是「安卓汽车」,硕大的中控屏上装载着旧版 Android 系统,虽然叫嚣着「车上吃鸡」,但本质上只是生根了的平板电脑;
再往上走是新造车、激进的传统车企正在发力的「定制车机」,无论是深度魔改的 Android 车机,还是定制优化的 Linux 系统,都明显有了「智能汽车」该有的样子。
然而,即使到了这一步,我们还不能说智能汽车的时代已经到来。
真正的智能汽车应该是个独立的终端,我们上车之后可以完全抛弃移动设备,车内依然可以满足我们互联互通的需要,并且体验上应该与下车之后的世界尽可能一样便捷。
但这样的畅想真的能实现吗?
车机不好用,到底该怪谁?
很多用户都有过被一些不够智能的车机系统「坑」的经历。反应卡顿、操作逻辑反人类、功能匮乏...不一而足。
这口锅,用户会甩给谁?
常见的回答有两个:「XX 的车怎么这么蠢」、「这车上的 Android 还不如我手机的好用」。
其实这两种观点,恰好对应了目前市面上主流的两种车机系统——Linux 和 Android,前者是车企沿用十几年的稳定保障,后者则是最近几年声名鹊起的智能新秀。我们现阶段对智能汽车的喜悦、期望和遗憾,绝大多数都来自这两款操作系统。
先说说 Linux。
宝马 iDrive、奔驰 MUBX...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车机系统,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UI界面,但本质上都是 Linux,包括汽车界的「苹果」——特斯拉,也是用的 Linux。
诞生自 1991 年的 Linux,其优点主要有三个:安全、自由、兼容性好。
Linux 本身是一个包容性极强,同时定制化程度极高的系统。自从 1994 年以来,全球已经累计诞生了数十万不同版本的 Linux 系统,你甚至可以自己写一个 Linux 系统。
正是由于 Linux 可定制化程度极高、组件系统防火墙极其简单,最终主流主机厂纷纷与 Linux 结缘。特斯拉选择Linux的逻辑起点也与主机厂大致相同,比如极佳的硬件兼容性(从英伟达 MCU1 无缝升级到英特尔 MCU2)。
至于 Android,它的起源其实就是 Linux 其中一个发行版。比如特斯拉目前的 V10 和 Android 9 一样,均基于 Linux 4.14 内核打造。
出自谷歌的 Android,有一个 Linux 明显比不上的特性:移动互联。
和 Linux 需要车企自主定制不一样,Android 非常接近「拿来可用」。蓝牙、WiFi、蜂窝网络,甚至系统 UI 布局、软件兼容性等,谷歌基本上都替你考虑好了。对于需要软件即战力,或者更看重移动互联能力的车企来说,Android 拥有巨大吸引力。
这也导致最近两年间,Android 车机大有燎原之势。从简单照搬,到蔚来小鹏等深度定制的车机,到极星理想用的 Automotive OS,Android 在汽车界的「朋友圈」迅速壮大。
扔掉手机支架,究竟有多难?
不过,上车的无论是 Linux 还是 Android,车企和用户关心的点,其实都只有一个:体验究竟好不好?
就目前的进展来说,还远不够好。而想要概括这种「不够好」,六个字就够了:不够多、不够专。
不够多指的是车机应用数量太少了,除了导航和听歌,剩下的寥寥可数。
以我们体验过的极星 2 为例,Android Automotive OS 界面足够简约有设计感,动画也比较自然流畅。但奈何其华为应用商店基本等于摆设,APP 数量极少。
不够专,则代表着针对车机的优化不够深入,比如生搬硬套的「平板车机」;或者是软件更新和优化做得不好,比如奔驰的 Mercedes Me 应用商店。
由于 Linux 车机的软件很考验主机厂定制功力,所以以上两个问题在 Linux 阵营尤为明显——典型的例子,就是性能强大,但生态只能靠官方定制的特斯拉车机。
两大阵营还无法解决一个问题,造一台「好用」的智能汽车真就这么难?
也许,我们都忽视了开发者的力量。
节流也是一种开源
不到一周前,腾讯智慧出行联合宝马举办了一场「车载小场景开发大赛」。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听说车企和科技公司,为了鼓励第三方开发团队参与车联网相关内容而合作。
我们在以往的文章中提到过,宝马在传统车企里面,算是比较早拥抱智能网联的。像是 FOTA、L2 级别辅助等,宝马甚至在汽油车上做得比某些车企的电动汽车远更优秀。
但我们今天重点讨论的,是此次宝马全力背书的腾讯。
腾讯一手打造 QQ 和微信两大互联网入口,先后在 PC 互联和移动互联两个世代实现领先。到了汽车互联时代,大家都在关注腾讯能否拿出同样具有杀伤力的产品。
腾讯的思路很特别,也很简单:从场景入手。
聊腾讯之前,我们需要认清一个事实:智能汽车的芯片能力起码落后消费级一个时代。
举个例子,如今使用 Linux 的车企们,包括雷克萨斯、宝马、奥迪等车企,还在使用性能相对较弱的英伟达 Tegra 3、瑞萨 R-Car H2 等等芯片。
即使是将三个英伟达 12 纳米 Xavier 合并输出的奔驰新 MBUX,或者是特斯拉 MCU2,也很难说比如今最新的手机强大。
而 Android 车机阵营由于硬件兼容性较差,能用的方案就更少了。相当于手机端 4 年前性能的骁龙 820A,就已经是目前最主流的方案。
但算力落后,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追求更强大的功能,起码腾讯从来不这样认为,因为他们曾经在手机端实现了类似的目标。
「小程序」,这是一个让微信 APP 再次进化的功能。无需下载、时刻在线的小程序,可以在不消耗存储空间和额外硬件资源的前提下,实现绝大部分第三方 APP 功能。
小程序的出现,让微信从一款国民 APP,进化到「类操作系统」的存在。除了重度生产力应用,我们几乎不需要离开微信——同样的逻辑,如今在更多汽车上呈现。
让汽车更智能,有多少种方法?
要把腾讯车联网的逻辑说清楚,我们得从车企入手。
智能汽车的终点就在那里,但关于「如何到达终点」,不同的主机厂显然有不同思考。
其中最特立独行的当然要数特斯拉。
从 Model 3 开始,特斯拉首先在硬件上放弃了车规级市场更受欢迎的 ARM 架构处理器,转投英特尔 X86 阵营;至于操作系统,特斯拉则更像一个传统主机厂,定制了 Linux 系统,但各种定制游戏和娱乐功能的加入,又让特斯拉显得互联网范儿十足。
但实际上特斯拉的智能之路仍有瑕疵。首当其冲的就是游戏以外的软件数量较少,甚至可以说「稀缺」;其次,特斯拉车机的软件流畅度、稳定性经常不匹配它的设计感和功能性,当然这也是 Linux 的老问题了。
自己走是一条路,「拼车」又是另一条路。
和科技公司合作,打造 Android 为基础的智能车机,最近几年成为了传统主机厂们的「主旋律」。像是上汽名爵/斯柯达等和斑马合作、起亚/启辰等和百度合作,等等。
目前和腾讯合作的,除了上文提到的宝马,还有广汽、长安、长城哈弗等多个品牌——有趣的是,以上几家车企,既有用 Android 的,也有用 Linux 的。
这带出了腾讯车联网产品「小场景」发布时的最大卖点:同时兼容 Linux 和 Android 两大平台,它也成为了业内首个同时基于两大平台开发车机软件的方案。
这一特性对主机厂的首要利好,是「潜力」。
大众、宝马、福特等国际主流车企,已经在 2014 年组建了 AGL(Automotive Grade Linux,车规级 Linux 联盟),可预见的未来里依然会有大量汽车搭载 Linux 系统。
但基于 Android 搭建的软件框架极难移植到 Linux 车机上,车企自研又会面临特斯拉、奔驰这样的优化困局——这就是腾讯小场景兼容性优势的体现,而且目前还是独一家。
车企拥抱 Android 的另一个重要理由,是 Android 自带生态。导航、娱乐、支付等等场景,Android 都有覆盖,但 Linux 就得从头开始。
这也是腾讯耗费巨大技术成本,也要让小场景同时兼容 Linux 的原因:腾讯自己就是生态好手。
车载小场景和微信小程序,都是基于相同框架开发的。这意味着小场景的使用和开发门槛比传统的车机软件更低,只要愿意,几乎所有小程序都可以迅速摇身一变成为小场景。
「几乎所有」是多少?
根据腾讯披露的数据,全网超过300万个应用服务、数百万小程序开发者,都可以迅速转变为小场景的支撑。
但最重要的依然是用户体验,这里腾讯做了「减法」。
和微信小程序一样,小场景具有云端更新,无需下载安装的「小」特性。这意味着车机硬件端的压力会更低。性能不够优化来凑,经典的软件反攻硬件逻辑。
搞定了基础体验,剩下的就是腾讯优势项目——手握移动互联网最大入口微信,我们就不用瞎操心「腾讯车联网有没有服务」了。
结语
腾讯车联网的相关信息里,有一个小细节:腾讯小场景的核心人员,大多来自 QQ 浏览器 X5 内核研发团队,X5 内核同时也是微信小程序的基础。
根据腾讯 X5 内核官网的数据,和原生 Android 的内核相比,同样的硬件配置下,X5 内核可以实现 10-20% 的加载速度提升,或者同样渲染帧率下 20% 的功耗降低,并且减少 20%-40% 的内存占用。
总说硬件不够用,但其实更核心的问题是:我们已经充分利用每一分资源了吗?
更强大的硬件总不是坏事,但最终反映到用户层面的,一定是软硬件磨合之后的体验。10000TOPS 算力的芯片,也无法弥补没有软件的遗憾。
以特斯拉、高通、英伟达为例的硬件厂商在努力开源,而腾讯则另辟软件厂商的「节流」蹊径,并且还提供了新的移动互联网「导流」方式。
当软硬件同时发力,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真能体会「上车之后扔掉手机」的生活。
(完)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电动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34939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