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条销量曲线向上交错攀升。
一条代表特斯拉,另一条代表比亚迪。
两家公司均在 2003 年成立。2014 年到 2016 年间,特斯拉的销量一直略高于比亚迪,2016 年之后,比亚迪的销量则压着特斯拉一头。
直到 2019 年,据美国数据研究者 Kevin Rooke 统计,截至 2019 年 10 月,特斯拉累计销售了 807954 辆纯电动汽车,超过了比亚迪的 787150 辆,特斯拉又回到了全球新能源车销量第一的位置。
销量相近的情况下,特斯拉的市值却大幅高于比亚迪。
为什么?
1.1500 亿美金:特斯拉市值跃上新台阶
1 月 21 日纳斯达克收盘,特斯拉股价报收 547.2 美元,盘后交易中股价涨至 555 美元,特斯拉的市值历史上首次迎来 1000 亿美元的高点。
按当时比亚迪市值 1616.97 亿元(约合 234.29 亿美元)计算,特斯拉的市值相当于 4 个比亚迪。
不止比亚迪,即使对比以销售燃油车为主的传统车企,比如年销量达到 1080 万辆的大众汽车,特斯拉的市值表现也非常强劲。
时间来到了 2 月 4 日,特斯拉的股价一度突破 900 美元,市值甚至逼近 1700 亿美元。收盘后,特斯拉市值跃上了 1500 亿美元的新台阶。
目前,特斯拉仅位于市值 1965.61 亿美元的丰田汽车公司之后,市值位列全球车企第二。
这是什么概念呢?
这个市值是全球第三大车企大众汽车(840.6 亿美元)的近一倍,比美国三大汽车巨头通用、福特、FCA 的市值之和还要高出约 500 亿美元。
更可怕的是,特斯拉股价破纪录的速度越来越快:
从 500 到 600 美元用了 18 天,从 800 到 900 美元却只用了 4 小时。
在分析师看来,近期特斯拉股价的疯狂表现主要得益于两大因素:空头补进与投资者空前高涨的乐观态度。
当然,未来其股价可能会有一定波动,但在电动化与自动驾驶两大趋势的助推下,当下特斯拉的资本市场表现绝对不是昙花一现。
也许不久之后我们还能见证特斯拉市值超越丰田市值的 1960 亿美元,成为汽车产业第一股。
汽车上市公司的传统是,支撑其市值的指标中必然绕不开销量。
但现在看,特斯拉超高的市值与销量关系并不那样紧密。它已经不是传统的汽车公司,而是一家名副其实的科技公司。
那么,放在科技公司的范畴里,特斯拉现在的股价合理吗?未来有没有希望追赶万亿巨头苹果、亚马逊?
2.科技公司特斯拉
如果从市值角度来看,美国汽车产业的传统豪强——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家即使加起来也不敌特斯拉。
市值上的巨大鸿沟也意味着,在投资者眼中,特斯拉并非一家汽车公司,科技公司才是它的真正属性。
如果没有这一层背景,特斯拉在股市中的狂飙突进根本无法解释,毕竟特斯拉今年才能触及年产 50 万辆的线,而汽车产业里年销千万台的公司可不在少数。
那么,放在科技公司的范畴里,特斯拉未来能否坐上苹果和亚马逊这样万亿巨头的位置?
作为当下最牛的科技股,苹果拥有强大的软硬件与服务垂直整合能力,这几个方面特斯拉也同样拥有。
当然,鉴于特斯拉历史还不够长,它能否完整复制苹果的成功路线还有待商榷。不过,如果未来几年特斯拉都能保持 20% 以上的营收增势,特斯拉没准还真能成为第二个苹果。
眼下,苹果市值约为年营收的 4.5 倍,如果套用到特斯拉身上,到 2023 年其年营收就能突破 800 亿美元(年增长 20%),到时市值将达到 3600 亿美元。
鉴于电动车市场前景一片大好,特斯拉完全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毕竟特斯拉手上还有全自动驾驶这张王牌。
需要注意的是,类比苹果时我们并没有考虑利润的问题。
苹果在盈利能力上是整个业界的标杆,而创立十七年来特斯拉连季度盈利都没能实现几次,未来三年内其财务状况是否会有所改观也是未知数。
也就是说,当下的市场更看重你有没有增长潜力,至于利润则排在后面(参考 Netflix 和亚马逊),因此特斯拉股价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现在的特斯拉与 2010 年时的亚马逊也有几分相似。
当时,亚马逊利润寥寥,但市场却异常广大,因此投资者选择全力押注,他们认为亚马逊能实现运营利润 10% 的目标。
虽然 10% 运营利润的目标还没实现,但亚马逊的营收增长却相当惊人。因此其市值也从 2010 年的 590 亿美元一路飙高至今天的 9380 亿美元(也曾突破过万亿美元大关)。
从这个角度来看,特斯拉的股价是被高估还是被低估了呢?
方舟投资管理公司(Ark Investment Management)创始人凯瑟琳·伍德(Catherine Wood)甚至预计,未来 5 年特斯拉每股股价可能会超过 6000 美元。
以特斯拉已发行的 1.8 亿股股票计算,一旦每股股价超过 6000 美元,特斯拉的市值将达到 1 万亿美元,成为继苹果、亚马逊、微软后市值破万亿的公司。
这样的预测很明显是将特斯拉看作了科技公司。
如果真是如此,特斯拉未来市值超过丰田汽车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3 .特斯拉的三大根本优势
复盘特斯拉股价增长的几个关键点,可以发现历史上特斯拉的股价上扬,有时出于产能提升、新车型发布,有时是在发生自动驾驶事故或做空导致股价触底后的反弹。
以最近一年为例,特斯拉股价从 270 美元一度低跌至 178 美元,随后在波动中向上走高,正是由于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建成、Model 3 国产等消息的刺激。
目前,特斯拉已经上市的纯电动车共有 4 款,分别为 Roadsteds/a>、Model S、Model X、Model 3,接下来还将推出 Model Y、Cybertruc、Semi 等。
单车高达 20% 的毛利率、政策扶持等因素在特斯拉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如果进一步分析,上述因素并非特斯拉股价迅速上涨的关键,因为其他车企也会具备这些因素。
特斯拉独有的、支撑其股价达到千亿美元的关键,是作为科技公司推出的更高效的电池、垂直整合的充电网络和软件升级。
(1) 更高效的电池。
对电动车用户来说,续航是让他们购车的关键因素,毕竟续航里程焦虑是当下用户接受电动车最大的阻碍。
一旦整个汽车行业全面倒向电动化,长续航电池、先进的驱动系统和充电网络会迅速变得奇货可居。
也就是说,未来十年里能否在这三大领域实现差异化,将成为厂商市场份额大小的决定因素。
显然,这场竞赛特斯拉已经率先起跑了。
(2)垂直整合的充电网络。
先发制人的特斯拉在全球已经拥有 1.5 万个超充桩,是竞争对手 ChargePoint 快充桩数量的 10 倍。
在美国市场,特斯拉超充站的布局更是极具智慧,99% 美国人在周边 150 英里内肯定能找到超充站,同时其易用性也无人能敌(车内整合了充电路线规划和支付渠道)。
对特斯拉来说,这是公司最重要的战略投资之一,未来几年肯定会继续加码,预计今年中国还将增加 300 个超充站。
虽说未来充电桩会成为类似加油站的基础设施,但特斯拉依然会掌握巨大的比较优势,毕竟遍布各地的超充站能成为续航焦虑的最佳解药。
(3)软件升级与递延收益。
去年 9 月,特斯拉推送了新的 V10 软件升级,升级包里最重要的「智能召唤」功能瞬间成了用户们的「新欢」。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功能不断增多的 FSD 软件包将成为特斯拉的重要卖点,同时也是其重要盈利点,而付费升级软件也是业界首创。
当然,OTA 升级必须有特斯拉独有的硬件相配,而这套硬件也是其优势之一。
纯电动车是载体,「身体」里潜藏着科技基因,是特斯拉的鲜明特点。
Musk 主导下特斯拉将成本控制和产品策略做到了极致,并将自动驾驶、OTA 升级等软件驱动的技术注入汽车之内,二者的融合让特斯拉成为了股价增长最快的公司。
4.增长潜力
许多人常把特斯拉比作苹果,原因是苹果凭借智能手机颠覆了诺基亚等一众手机公司,特斯拉则是凭借智能汽车的概念赶超了一众传统车企。
早在 2016 年 9 月,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就分析称,「我一直以为传统汽车醒悟过来可以快速超过特斯拉,但是在电动化和自动驾驶方面,我感觉已经产生了纬度上的差异。传统汽车还停留在诺基亚塞班时代,特斯拉已经迈入 iOS 时代了。」
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年的 1 月16 日,大众汽车集团 CEO 迪斯在高管战略会议上说,「大众被当作汽车公司,而特斯拉则被视为科技公司。」显然,迪斯也希望大众在未来以「科技公司」的形象示人。
在产品策略上,特斯拉与也与苹果类似,没有「车海战术」,走的也是爆品路线。
2007 年 1 月,苹果发布初代 iPhone,乔布斯称这款搭载 2G 通信网络和 iOS 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领先业内五年时间,它从外形和操作方式等方面重新定义了手机,超过了当时所有手机制造商。
发布当年,iPhone 的销量为 139 万部,次年暴增至 1163 万部。此后一路增长,到 2018 年,iPhone 年销量是已经达到了 2.25 亿部。
特斯拉的 Model 系列车型,同样对「汽车」进行了大幅简化,其整车 OTA、自动驾驶和三电技术方面处于行业领先水平。Model 3 上市短短三年多,全球累计销量已经达到了 44.8 万辆。
伴随着不断增长的销量,特斯拉在产能方面正加快扩张步伐。
除了美国的超级工厂外,特斯拉已经在中国、欧洲建厂生产,这对于在全球市场提升汽车销量会起到重要作用。
未来如果保持品牌持续热捧,当产能逐步得到释放,成本下降促使销量提升,势必再次拉高特斯拉的股价。
1971 年出生的 Musk 今年即将迎来 50 岁生日,按照传统车企管理者的职业年龄,他至少还有 10 年时间带领特斯拉冲锋陷阵。
还记得前些天在公布完 2019 年第四季度财报和全年业绩后,Musk 马不停蹄地奔向了音乐工作室,自己作词发布了一首新歌「Don’t Doubt ur Vibe」(《不要怀疑你的气质》)。
看起来,这似乎是一个暗喻——不要怀疑特斯拉作为一家科技公司的气质。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之心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08874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