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市场
  4. 调查:电动汽车成长的烦恼

调查:电动汽车成长的烦恼

新闻晨报 综合报道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成为汽车产销世界第一的背景下,作为汽车发展的方向,引起广泛的关注;在电动、混合动力、生物燃料动力、氢动力等成为热门词汇以后,在政策的激励下,全国有了第一批、大约100位享受政策补贴的电动汽车的用户。那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在老百姓心目中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老百姓对于新能源汽车有什么样的期望?那些新能源汽车用户的感受如何?为此解放日报社会调查中心和上海神州市场调查公司联合进行了上海市民对于新能源汽车使用意向的社情民意调查。

  

  此次调查以街头拦截形式进行,共获得有效样本300份。其中,拥有私家车的受访者占6成,并对其拥有的私家车价格作了随机分配;男性65.7%,女性34.3%;样本的分布区域为浦东、黄浦、徐汇、闸北、嘉定、松江、奉贤等13个区。本次调查还对年龄和家庭收入作了随机分配。

  

  

  

  

  新能源汽车吸引谁的眼球

  中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进口国。中国在资源的密集投入、工业化以及高速经济增长的互动发展过程中,对石油等基础性资源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减排二氧化碳的责任会越来越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以电动汽车为例,据相关电力公司推算:发电厂的二氧化碳排放系数为1度电0.38千克,汽油为1升2.32千克。以每年行驶3万公里计算,电动汽车行驶150公里需要21.2度电,其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600千克。而燃油车1升汽油大致能跑15.8公里,其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到4400千克。

  为此,国家做出了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的决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 2010年6月,确定在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中央财政对试点城市私人购买、登记注册和使用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和纯电动乘用车给予一次性补贴。对满足支持条件的新能源汽车,按3000元/千瓦时给予补贴。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

  但是,本次调查显示,这些政策并没有在民众中产生预期的影响。只有5.7%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关注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相关资讯;比较关注的受访者为30.3%;表示无所谓和明确表示不关注的达到63%以上。另外,有将近六成的受访者不知道上海已成为电动汽车国际试点城市。

  对于国家有关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非常了解的受访者只有4.6%;了解的不到2成;无所谓和不了解的达到7成以上(见下表)。

  与老百姓对新能源汽车的观望态度相比,有关行业和企业,乃至管理部门和一些地方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热情相当高涨。据了解,之前能够享受节能减排补助的节能型汽车车型就有400多种型号,相关部门推出的”十城千量”计划,以及资本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股的吹捧,让新能源汽车的概念着实火了一把。

  期望开得远、开得快

  相对于汽车行业、生产企业,乃至一些地区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热情,受访者的心态显得淡定了许多。他们首先肯定新能源汽车有广阔的前景,但是,自己究竟会不会去尝试,很多人不置可否。在对受访者购买汽车最关注因素的调查当中,49.7%的受访者选择了”性能”,41%的受访者选择了”价格”,分别排在了所有选项的第一位和第三位。可见民众在选择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时候还是相当具体和理性的。

  对于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电动汽车的性能而言,电池的续航里程和最高时速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两个要素。续航里程长能够保证车辆的持续使用,减少因频繁充电所带来的不便和时间损失。最高时速则是故有的评判汽车性能的重要参数,同时也是驾驶者享受驾驶乐趣的重要途径。

  在”如果购买电动汽车,一次充电续航多少里程能满足您的需求? ”的选项中:37%的受访者认为要达到400公里以上,29.7%的受访者选择了300公里,26%的受访者认为需要200公里(见下表)。

  与此同时在”您期望中,电动汽车的最高时速为多少”的选项中:29.5%的受访者选择了100公里/小时,37.7%的受访者选择了120公里/小时,更有22.5%的受访者认为需要达到120公里以上(见下表)。

  显然,受访者期望新能源汽车在性能和操纵上不能与燃油汽车的差别太大。其实受访者的这个要求是合理的,毕竟,大多数普通百姓,购车不容易,他们花了不少的钱,买了车,能够得心应手地使用是最低要求,而在这方面,新能源汽车恰恰是一个软肋。

  价格:绕不过的坎

  受访者在调查中表示,购买汽车,首先考虑的是性能,其次就是价格。事实也是如此,大多数消费者在购车时候,就是解一个多元的方程,既要性能达到一定的标准,又要是自己出得起的价格,然后再依次考虑款式、车辆外形和颜色等。那么,受访者对于新能源车的期望价格是多少呢?

  在电动汽车的价格方面,38.3%的受访者认为可接受的价格在10万元以下,51.8%的受访者认可的价格为10万―20万元,仅有不到10%的受访者可以接受20万元以上的价格。由此可见,民众对电动汽车还是基本定位在中等档次的价位上面(见右上表)。

  就现有国内生产技术而言,同性能电动汽车的价格,是同性能传统汽车的1.5倍。一款成熟的电动轿车按整车质量1.5吨,最高时速130公里/小时,一次充电续航里程200公里(60公里/小时等速)来计算,所需的锂电池将重达350千克,仅仅电池的价格就接近10万元人民币,即使在电池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汽车公司,也都不得不承认电动汽车比现有的同级别车型价格高出7万―8万元。如果把这笔费用折算在每公里的折旧上,也是一笔可观的费用。调查显示,以汽油汽车百公里燃料费用80元作为参照,44%的受访者表示电动汽车每百公里燃料费用为40元才考虑使用新能源车;20.7%的受访者认为20元才能接受;还有11.7%的受访者表示要低到10元才可以满足需求;另有23.4的受访者表示加上电池折旧费用,每公里控制在40元内,才考虑使用新能源汽车。

  服务和保有量的悖论

  作为汽车家族的新型品种,新能源汽车的开局必然是步履蹒跚。上海一位首批购买电动汽车的用户,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尝新的滋味挺不错的,驾驶感受也挺好。 ”但是,在电动汽车充电这个环节上,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这辆电动汽车需要用直流电充电,车主家里和单位都没有这样的电源,无奈之下,汽车的生产商每天安排人员,把这辆电动车开到厂里充电。后来,汽车生产商专门在这位用户的单位安装了充电桩。

  除了充电困难之外,还有充电时间长的难题困扰用户。

  当前的电动汽车充能方式主要有两种:快充和换电池。由于目前电动汽车所使用的电池造价比较昂贵并且拆换起来程序十分繁琐,快充就成为更为便利的选择。这次调查也显示出这一点,83.3%的受访者倾向于通过快充来为电动汽车补充能源,只有15.7%的受访者选择了换电池。

  那么,民众心目中的快充时间和充电地点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在”您期望的充电时间”的选项中,33.3%的受访者选择了20分钟;25%的受访者选择了15分钟;27.7%的受访者选择了10分钟;还有11.7%的受访者选择了5分钟。值得注意的是,有2.3%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接受长时间充电。显然,这个2.3%是电动汽车潜在的用户(见下表)。

  在”在哪里充电对您来说最便捷”的选项中,35.3%的受访者认为在自己家中比较方便,而选择路边充电柱和专业充电站的受访者也分别达到了25%和21.7%,最后还有11.7%的受访者选择了路边停车场,3%的受访者选择了商业中心和写字楼。

  大多数民众还是希望能在家中就能实现给电动汽车快速充电。但是目前的技术水平,在家中充电的时间基本上都在9小时左右,无法在时间上去适应车主的需求。那么能够兼顾时间和便利的路边充电柱和专业充电站就成为了给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的最合适的方式。

  在这里,出现了一个悖论,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的广泛应用,需要大量的充电设施提供服务,而大量的充电设施,需要大量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支撑。

  要解决这个悖论,需要政策的扶持、企业的科技开发;也需要资本的风险投入,还需要更多用户的”尝鲜式”的使用。

  任重道远盼标准

  不可否认,中国现在电动汽车行业还处于一个发展的初期阶段,真正意义上的纯电动汽车仍然没有到达量产的阶段。因此,不可避免出现步履蹒跚的现象。在本次调查期间,原本在今年7月出台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再次推迟,有关人士表示,这个规划的出台可能会延迟到年底。

  调查中,受访者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存在的问题也有所感觉。目前,一辆新能源汽车执行的标准有近百个,牵涉到公安、交通、工信、科技等多个部门,但是,就是没有一个统一的、基础的实用性标准。在研发上,搞电池的不懂汽车,搞汽车的不了解电池,各搞各的,不少部件缺乏兼容;在各企业间,也是各自为政,各搞各的技术路线。更为关键的是,不少新能源的核心部件的知识产权在国外,国内的所谓研发和竞争尚停留在较低的层面。

  因此,相关专家认为: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搞清楚现状,媒体不断出现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技术的真正含量,搞清楚我们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对于目前国内曾经可以享受节能减排补助政策的几百种车型的真实使用情况作一个考察总结。显然,新能源汽车走到今天,需要一个总结,在这个总结的基础上,出台发展规划,制定一个既具有前瞻性的、又有实用性,既对部分内容有刚性要求、又能鼓励积极创新的基础标准。

  新能源汽车是个新事物,新生事物也因为新,总是不成熟的,只有在发展中,不断总结,不断创新,逐步成熟起来。我们用受访者的一组数据来结束这个报告。在回答”您认为新能源汽车的成熟普及需要多少年”这个选项时,有13.3%的受访者认为需要10年;35%的受访者认为需要10-20年;26%的受访者则认为需要20年以上的时间。

  ( 编辑/刘文林 )

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综合报道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7058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61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热文榜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