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市场
  4. 对话何小鹏:汽车的消费电子化,其实拉高了造车门槛 | 钛媒体 CES 中国之夜

对话何小鹏:汽车的消费电子化,其实拉高了造车门槛 | 钛媒体 CES 中国之夜

钛媒体

图1

“CES中国创新之夜”上,钛媒体创始人、CEO赵何娟对话何小鹏

北京时间1月10号,小鹏汽车在拉斯维加斯的CES展上,发布了首款量产车型小鹏汽车G3。第一次参加CES展的何小鹏大概没有想到,自家的展车成为连日来东区展馆的流量担当。

小鹏汽车G3拥有新造车势力赋予的动感和科幻造型,和更加通透和内部空间。不过更重要的是,作为互联网人创业造车的典型代表,在汽车的智能交互和自动驾驶方面,小鹏汽车也都推出了更为重磅的设计。

例如,驾驶座舱标配了12.3英寸全液晶仪表和15.6英寸悬浮触摸中控,中控台采用8°偏向驾驶员的友好设计,全面集成在线音乐、地图导航、实时天气和车辆状态控制,驾驶员可通过语音交互控制全部功能。

自动驾驶方面,小鹏G3全车搭载了25个传感器,包括:一组双目前向摄像头、一组双目侧向摄像头,四个环视摄像头,三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传感器和两个舱内智能摄像头。

在接受钛媒体采访时,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表示,“G3上的摄像头架构是小鹏汽车针对亚洲驾驶问题的独家创新,旨在协同自主研发以适配亚洲驾驶环境的首创解决方案”。此前,何小鹏称,G3将实现自动泊车对高频生活场景的覆盖,并搭载小鹏汽车自主研发的自动驾驶功能。

同时,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向钛媒体讲述了公司名字的由来,“当时列了很多名字,但好多都已经被注册了商标,小鹏汽车一注册就下来了。”

被问及是否会将更多个人色彩投注在产品上,何小鹏表示不喜欢扭曲自己,自己是什么个性就是什么个性。“很多企业最后做成了,就是因为创始人很有性格,很偏执,偏执狂才能成功。”

而对于汽车厂商在CES参展比例的逐年增加,何小鹏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从汽车到电动,是降低了造车门槛,而汽车的消费电子化是拉高了(造车)门槛。今天,没有汽车公司在互联网、AI方面,拥有跟整车集成、运动控制、中枢神经系统足够匹配的设计和研发能力。”

“但如果从乘用车到共享车的变化来看,造车门槛会降低,因为这个车我不卖给你,我们不喜欢可以换,他没有保养成本和使用的成本,所以可以就需要一些工业级,甚至一些消费级的产品,不过那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何小鹏说。

关于汽车中控屏日渐流行的趋势,何小鹏也一阵见血地指出,“汽车大屏上面应用最多的导航,所以不少车厂做了很多很酷的东西,实际上很难落地。比如说我们在车展上看到有一个人走过去,车就自动打开尾箱了,能不能做?都能做,但是这个车时刻要监控环境,所以整个车的暗电流会很大,车放不了多久就没电了。”

何小鹏还谈到了对未来15年对汽车行业的展望。在它看来,15年后汽车产品的标准会更加统一,包括大量汽车会有统一规格的几种底盘,动力系统和车身就会是茶杯和茶托的关系。“人跟这个车身就是一个茶杯,然后车的底盘就是一个茶托,所以每一个人每天上班可以选择不同的车,把自己放进去,然后可以交换到一个更长的公车上去,或者一个轻轨上去。”

何小鹏还认为,“IOT是一个基础平台架构,换一个角度我相信万物会互联。只是万物互联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没有ready,我们还没有非常好的想清楚IOT到底怎么样发挥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

何小鹏认为,只有一个规模足够大的行业才能推动起整个 IOT 行业向前发展,智能汽车出行就是这样一个潜力行业。

以下是钛媒体与何小鹏的独家对话,略经编辑:

钛媒体:您对今年的CES有哪些感受?

何小鹏:前几年,我印象深刻的是CES上的VR、互联网电视、无人机,还有各种新型设计。今年我来到CES之后还是在关注这个,可能我自己的视角还是在汽车和小型的像电脑、手机这样的3C这两块。基于这两块有各种各样的平台,包括IOT,以及和AW、AI相关的一些内容。

我也在反思一个事情,CES主要是一个硬件的展示,在以前做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实际上我不太care CES这些事情,等到我care的时候发现:硬件虽然好看,但是变化很慢。前几年看到那些各种各样的,听到概念性的东西,好象今年也没怎么规模地落地。好象看起来都很好看,有一个video,然后有一些paper,有一些介绍,但是实际上变化是很慢的,的确是软硬之间一个巨大的差异。

这次来CES我有两个感受。

第一个是AI在推动很多行业的变化,包括了搜索引擎到机器人推荐,包括金融行业的主动到智能,包括我们出行行业的自动驾驶,所以我觉得AI在推动IOT。

就像当时联想、lntel起来,支撑互联网基础平台体系一样,每一波浪潮里面的大平台体系都是有价值的。在这个平台底下会出现大量的创业的小型公司,这些小型公司长大了就变成一个端到端的公司,长成中大型公司,或者是更大体量的生态系统。

所以我觉得IOT是一个基础平台架构,换一个角度我相信万物会互联。

但是我个人感觉万物互联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没有ready,比如说到底万物互联产生什么关联,包括用户在上面创造什么价值,就像在十几年前我创业的时候,别人说你浏览器有很多用户,so what?一个逻辑,今天我们还没有非常好的想清楚IOT到底怎么样发挥用户价值和商业价值。

但是我觉得AI或者是有一些以AI为驱动的龙头产业做好了,是有可能把IOT做起来的,例如像智能汽车出行、智能家居,或者是智慧城市。一定要有一个足够大规模的垂直公司和够大够深的行业,才能推动IOT向前发展,IOT能够赚到钱才能扩展到其他的业务,否则的话IOT作为一个基础的平台体系,很难在应用里面获得巨大的价值。

第二个感受是,我觉得CES没有我想得那么棒。我感觉实际上将来中国在这方面是很有机会的,中国今天在材料,在基础的互联网,基础的软件,在基础的很多设施里面比美国比日本某些地方还比较差,但是在应用组合已经强很多了,势能已经足够大了,所以像类似这样的展会,我觉得再过五到十年中国真的有机会做这样一个CES。

钛媒体:现在在国内有很多的互联网造车企业,但以自己姓名来命名公司,只有小鹏一家,将自己的名字命名为一个公司的品牌和一个产品的品牌,会不会有更多的压力?

何小鹏:我当时投了小鹏汽车,投资人要注意做到帮忙不添乱,所以当时小鹏汽车列了几个名字,问我的意见,我一看,小鹏汽车也在这个里边,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中国的工商、版权有很多的挑战。我说我回家商量一下,家人肯定反对,不过我一想,有可能注册不到,然后我就说OK,结果就注册下来了。把我一脚踹到坑里面去了,然后阿里巴巴创始人就找我来了(何小鹏尚在阿里任职),然后就跟我说,why,然后……

钛媒体:如果说这个名字,无心插柳成为品牌最佳的代表名字的话,之后小鹏汽车的品牌和产品会不会更多附着一些个人的色彩和个人的东西在里面?

何小鹏:我觉得一个企业的产品和组织肯定跟最高管理层身上的味道是相关联的,比如说我的产品特性,比如说我们大概80%会在广州,南派的创业者,所以这些文化的特性肯定会延续下去,这是一家企业没有办法去扭转自己的。

有很多事情不是我们能不能做,是我们想不想做,所以我的建议创业也好,我觉得不用一定很扭曲自己,自己是什么个性就是什么个性,很多最后企业做成了,就是因为创始人很有性格,很偏执,偏执狂才能成功,对不对,我觉得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一个事情。

钛媒体:汽车行业都在畅想五年、十五年之后汽车出行的形态,在您的想法当中,届时车载整体究竟会发生一个怎样的变化?

何小鹏:我觉得15年后,会出现几家公司,它们推出统一的规范,包括统一的底盘,可以出五到六种底盘,每一种底盘从两米多可能到六七米不等。在底牌的范围基础上,有电池、电机、轮胎,有整个的自动驾驶的安全体系。这上面有一个车身,它们是一个茶杯跟一个茶托的关系。

我觉得人跟这个车身就是一个茶杯,然后车的底盘就是一个茶托,所以每一个人每天上班可以选择不同的车,把自己放进去,然后可以交换到一个更长的公车上去,可以交换到一个轻轨上去。

所以我觉得这个时候大家会看到很多的变化:第一、在高峰时间,出行,第二、我们住的会离市区更远,因为今天如果你离市区远你自己开车会很痛苦,但是那个时候你离市区远因为你不用自己开车,然后你可以在车上吃饭,你在车上可能开会,你在车上可能会睡觉,你在车上可能会健身,所以大家听起来很科幻,但是我觉得在中国15年就会做到。

我认为这是新交通工具,带来新的生活方式,而在这个领域里面实际上有无数的变化,居住的变化,饮食的变化,整个物联网的变化,车跟车之间,车跟建筑之间,车跟人之间的变化,那时候在我们政府部门,是不允许非人工驾驶扯进去,比如说我们可以统一安排,所以我觉得这个场景大概要到15年。

这个场景如果追溯到现在,你要懂互联网,你要懂AI,你要有运营,你要有很大的团队,这个团队起码过万人了,才有可能在这里面占一席之地。

钛媒体:您刚才提到了车展上的应用,车的消费电子化是大家认可的一个方向,您认为车这是不是拉低了造车的门槛?何小鹏:我觉得消费电子化是拉高了门槛,从汽车到电动,是降低门槛。

今天实际上没有汽车公司在互联网、AI方面,拥有与新的整车集成、运动控制跟中枢神经系统足够匹配的设计跟研发能力。所以肯定是拉高了造车门槛。

但是如果从乘用车到共享车的变化来看,那个时候会降低,因为这个车我不卖给你,我们不喜欢可以换,没有保养成本和使用的成本,所以可以有一些地方是消费级的,不过那时候是十几年后,我觉得那个时候造车门槛会再次降低。

钛媒体:有人说,能够形成无人驾驶的不会是互联网公司,会是其他公司,您怎么看待这个评价,您认为最终无人驾驶的公司是什么样的公司?

何小鹏:那就要看互联网公司怎么定义了,以今天的互联网公司,我也认为他的话是对的。

做互联网的人,我们以前懂车懂得很少,但是我们冲到里面(造车行业)去以后,以为我们是降维,后来发现,别人才是降维,他们觉得我们很酷,实际上我们冲进去真的发现,那一块容易形成阻力。但是如果你把这几块能力组合起来,我觉得那就完全不同了,今天在中国很少有公司有多种能力。

钛媒体:现在每一个车厂,无论你是新型的车厂还是传统的车企都在谈AI,都在谈新能源的趋势,都在谈车载网联,包括无人驾驶,包括共享汽车这么一个趋势,都在布局,究竟在未来这些东西有什么标配,到那个时候怎么才能体现自己的产品优势,从哪个地方才能够体现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何小鹏:我觉得每个公司都有不同的道,从大型制造到制造加人员,到出行的服务,从出行的服务到出行的后服务,这个里边我觉得将来可以容纳太多,远超今天的互联网。

我觉得有很多公司在这里面都有不同的解决方案跟生存之道。所以我们这一代人最开心的是科技的变化,我相信去年买科技股票的基本上没有亏钱吧,我去年亏了一点钱,见到陈天桥,我说了他半天。

从前面的十年到后面的十年,我觉得这二十年,甚至二十到三十年,可能都是我们这一代人最红,就是说在以前你基本上抓不住,可能只有战争才能够抓住这样全球化的机会。今天我们靠科技的变化,靠中国的发展,靠我们可能在里面做一点点,我觉得就是改变世界改变自我特别好的机会。

钛媒体:回望过去的五年,小鹏汽车和小鹏总您本人究竟有哪些阅历和哪些经验资源能支撑五年十年之后,小鹏汽车在产品的设计上走得更远更好的基础?

何小鹏:五年前还没有小鹏汽车。不过,如果回望五年,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多玩不同的东西。

我是做产品的,当时我记得李天林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你做产品的人,不天天喜欢玩别人的产品,这是有问题的。我换了个角度,最近跟中国国家队在管理电动汽车和管理电池的很多人聊天的时候,我发现他们都没开过电动车。

就像八个月前,我在小鹏汽车做了一个调研,我说兄弟们,开电动车上下班的同学们举手,然后小鹏汽车所有汽车研发人员只有两个人举了手,我都快哭了。

做电动汽车的人没开过电动汽车,所以我想说的是,如果回到过去五年,大家对于所谓新事物都应该抱着很开放,很愿意尝试的一种态度,虽然你可能不喜欢,比如说YY,陌陌和映客我都挺了解。他们的产品我用了第一天实在不知道怎么玩,过了一个月我觉得还是应该去了解,我就在每个平台交了一万块钱,一定要去打赏,一定要去玩。

所以我想说的是,如果从五年来看,第一、逼迫自己尝试所有的新东西,因为现在的变化太大;

第二、努力尝试找不同行业的高段位的人去聊天,他们每个人跟你讲的话,不用很长,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对你的帮助很大;

第三点,如果有机会,能够在一些大的平台去看得更广的世界,更高的,就是说很多人容易在一个领域做一个专家,但是在一个有高度的领域和有广度的领域去做,做了几年实际上比之前成长会更大。

钛媒体:刚刚也谈到车载智能的体验,仰望未来五年的市场,有哪些中国用户的消费习惯和使用特点、需求是可以被满足的,是有巨大满足的前景,从产品角度怎么看这个问题?

何小鹏:现在能够在一个汽车的大屏上面,最多的一个应用和游戏是什么?应用,一般来说是导航,最多的一个游戏,我们现在通过数据来看,语音版的成语接龙。所以我想说的是,有很多的东西你不是有一个开放平台的环境,你是非常困难大量的从一二三四线城市,获得10%到15%的一个数据。

所以今天有很多人跟我们说了很多故事,很多车厂做了很多很酷的东西,实际上很多根本做不到的。比如说我们在车展上看到有一个人走过去,车就自动开尾箱了,能不能做?都能做,但是这个车时刻要监控这个环境对不对,所以整个车的暗电流会很大,暗电流很大,车放不了多久就没电了。

所以你会想想这么一个低频度的功能,谁会在整车上实现。所以我想说,很多很酷的预览的功能,最后都无法最终要落地,是因为没有真正把用户体验考虑好,是没有真正有用户的data。在过去,包括像很多主流整车厂,不会思考用户体验,他们是不会去看这个,它很难获得内容,很难运营内容,也很难扩展内容,但是我觉得不管是阿里还是百度的云OS的体系,我觉得还是不会,所以这都是挑战。

很多车厂都收集了很多data,但数据如果没有流动起来,数据如果没有建立图谱,数据如果没有自动的转起来,根本没有发挥数据的价值。

钛媒体:这次CES上,我们看到厂商已经把屏幕做成一个巨大的屏幕,是不是说从交互和产品使用角度来看,是不是屏幕越大越好,这里面是不是值得去思考的?

何小鹏:因为在汽车的传统设计时都会考虑,以销售为导向,而在互联网,主要考虑用户体验为导向,所以我认为,这个完全是以销售为角度来看的,完完全全没有考虑用户的使用,交互、体验,应用的一致性,可扩展性,服务性我觉得。

钛媒体:如果车载大屏幕并不是一个交互的趋势,您觉得这里头应该遵循什么样产品原则,才能把这个东西做得最好?

何小鹏:我觉得没有标准,今天我们所有人在创业的机会就是因为行业还没有标准。所以不管标准是对还是错,只要你做了老大你就是标准,然后你再去牵引行业,这就是我们的机会。所以千万要反过来想,所有中国的标准,真正能够落地的,都是有power的去落地,而不是因为行业有benchmark,所以不需要有标准,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道。钛媒体:这个power具像到产品层面的话,是一个怎么样的设计思路和一个原则思路?

何小鹏:如果我们今天有一家新的造车企业做到了超过三千亿人民币,它就差不多勉强有了,还是勉强。你没做到有规模,你根本不用去想这个事情。

来源:钛媒体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61153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59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热文榜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