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30日,“第四届全球未来出行大会(GFM2020)”在德清隆重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和智能汽车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联盟联合召开,旨在探讨未来的城市、未来的出行、未来的汽车如何为居民提供更加经济、便捷、安全、科技友好的新出行方式。下面是华为浙江省智慧城市首席专家田永强在本次论坛上的发言:
华为浙江省智慧城市首席专家 田永强
尊敬的任厅长,杨院长,安院长,各位专家,大家上午好!我是负责浙江智慧城市方面的田永强,非常荣幸能够跟各位领导一起分享一下我对智慧城市的想法。从城市角度来看,在交通方面应该如何去承载百姓出行的问题,改善民生的问题。
我昨天写这个材料时,这个标题到底叫什么?看到这个标题时,就在想怎么去跟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解释,如何通过一个数据公式把一个内核的东西解释出来,今天想通过联接、计算以及智能多方协同来构建解决整个城市的问题,以及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这里所提的联接主要是指当前大家所熟知的5G、物联网等相关技术。这里的计算主要是以人工智能、云等一些新的计算能力。
有了联接,有了计算,为什么单独还有数据?现在反复在谈人工智能,反复谈大数据,其实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在采集这些数据的完整性、数据的有效性时,有很多数据其实是用不上的,甚至有些是垃圾数据。在面临当前全国的数字经济大的背景下,把联接、计算、数据三者有效的协同,在解决城市发展的各种问题上面,解决整个数字经济发展的问题,想通过这个来诠释一下对整个协同的理解。
跟各位领导在探讨交通之前,首先从新基建,从城市,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一些数据。任厅长介绍新基建的大背景下,浙江在新基建当中领跑全国,而且在整个数字化转型过程当中,数字经济列入浙江的一号工程,首先来看一下两组数据:一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止到2019年年底国家整个中国的城镇化达到60.6%,这个数据说明城镇的人口已经超越非城镇化的人口,从70年代到现在几乎每年以1%的速度在增长,也就是说中国在当前经历全球历史上最大的,速度最快整个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进程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就会给我们带来吃穿住行各个方面的不方便,我们的交通是我们其中一个方面,是老百姓最能够感受到这个城市的温度一个方面,城镇化率未来达到65%以上,70%以上,这么高的城镇化率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面临挑战,对老百姓也提出一个很大的诉求。
第二看一下数字经济,在整个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中提到,整个中国的数字经济在2019年,中国的数字经济占整个GDP的36.2%,从全球来看整个数字经济占到全球经济增长的三分之一以上,未来相对于传统经济来说,如何拉动经济增长,如何去改善城市各种问题,其实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找到有效的手段。
再回过头来看,在农业社会我们是怎么改变的,通过生产资料,比如农田、畜牧,到工业社会会发现在“铁公鸡”这个时代。刚才任厅长介绍,在浙江大力发展新基建,其中新基建在当前结合自动化的社会,当前新型的生产资料,也是提升经济一种有效的手段,改善百姓生活有效的工具,在大的背景下,智慧是城市解决问题的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份在湖北考察的时候,提出城市像人一样,它是一个有机有生命,对城市不好的时候,城市也会惩罚你。这里面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来自于世界著名的城市规划家雅各布斯,他提出来城市新旧融合下生成一个具有功能的生命体。这里面特别想强调新旧融合,城市的发展一定有温度,这种温度不仅来源于新的技术出现,技术只是一种手段,更主要的是一种传统技术的特色。比如说德清发展车联网,德清有自己独立的特色,在地理信息产业方面,在百姓出行方面,浙江省其他市县发展交通的时候,其实面临同样类似的问题。比如像下面的乡村也不是城市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发展无人驾驶面临很大的瓶颈。
从全国来看,城市如何建设一个很好的智慧城市,建设城市的有机生命体已经成为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共识。在生命体建设过程当中,华为把它打造成城市智能体,建设城市一个眼脑手脉端到端的一体化。刚才各位领导介绍智能化道路改造的时候,更多强调边缘,后端的大脑更多强调计算和智能。其实华为认为整个城市的发展应该像人一样,构建是端到端,应该是眼睛、血液、手脚、筋脉。最终通过大脑的分析指导整个手脚的应用,这里面的手脚说的是各行各业的应用,这里面想就手脚以交通为例向各位领导介绍一下。华为对于交通的认识。
在交通这一块当中,整个交通产业发展也不均衡,当前从全球来看通信技术其实是领跑于整个交通行业所有的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实际上来看一下,在交通当中涉及三个主体:一个路侧,一个车,还有整个通信技术的发展,现在技术已经领跑,但是发现在交通这一块当中智能化的车,在数字化转型当中也是处于中游的阶段,实际上更多是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介绍的,在路侧如何让传统基建的道路去进行数字化转型,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华为有一个统计的数据,到2020年智能网联车渗透率将会达到51.6%,但是我们的路只有6%—7%,如何建设路侧,建设同步技术,路和车进行有机的协同,从全球来看,通常大家在谈无人驾驶和智慧交通的时候,首先谈到更多都是在车,刚才提到单车的智能据美国交通部基于600万辆交通事故的分析结果,单车智能只能解决60%左右的问题。还有一部分通过车和路的协同,智能社会当中的万物互联,在这一块当中能解决80%左右的问题,通过“单车智能+车路协同”有效的提升到96%。
谈到这么多的交通无外乎两个目的:一个把交通安全事故如何有效的降低,二是通过智慧化的改造把效率进行有效的提升。车这一块,在整个业界五个发展阶段大家达到共识,在路侧这一块当前遇到更多都是路侧物理标识这一块,更多看到红绿灯的信号,看到路侧的各种路牌,在未来如何通过智能网联的标识,把车和路之间形成一种协同,是我们当前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比如坐在车上的时候,车没有行到红绿灯信号的路口,如何就知道马上到了红绿灯信号的位置。这一块当中都是通过智能网联的标识。在未来这一块当中我们说“聪明的车,智慧的路”,未来在感知联接这一块是一个发展方向。
第二车这一侧,提到新四化这一块,车的发展呼唤着路的改造,智慧出行的改造。还有路侧这一块,路本身情况来看,举几个典型的场景,比如龟裂,有些路段发生龟裂,在龟裂的状态下,如何在车没有行进之前,把这种消息通知到我的车,进行减速,可能是需要我们进行边缘的协同,要想实现边缘的协同,实现数据的融合,必须要求广域的覆盖,所以在这一块当中,通过各种场景的说明,传统的各种问题包括交通事故的问题,也呼唤着路边进行智慧化的改造,基于这一块刚才整个城市智能体,刚才提到智能体,城市的角度。
再来看一下交通,基于交通的车路协同,在这一块当中华为希望交通作为城市的有机一部分,通过与其他部门的协同进行有机的协调,在这一块当中希望打造最前端的边缘计算,从当前,回到刚才的标题来看,大家反复都在谈边缘计算,谈到最亮的双眼。实际有一个实际的测试,告诉大家一组数据,从摄像头抓拍到实际车的成像最终到边缘计算,实测的数据200毫秒,雷达实测感知到这个数据到边缘计算MEC那个点实测数据50毫秒,一个视频雷达采集的数据50毫秒,在交通当中提到,在交通当中一个低时延,一个安全,如何去降低时延,因此要求边缘计算包括最亮的双眼以及融合化的分析要求具有超强的算力,同时具有很好的算法。在这一块当中,希望通过这里面的边缘到大脑,最终反馈到前端的执行去决策,所以形成端到端一个闭环。
华为在整个全国交通的实践,也是结合整个智慧城市一起来进行打造,构建感、联、算、控这一块,在感知一块当中跟各位领导介绍一下,华为最新一些进展。
这里面主要提的是全域感知,全网融合,这一块当中一个感知一个融合,主要基于华为最新的,在世界物联网大会上发布的310的芯片,主要对标国外的英伟达 ,这一块当中通过边缘计算有效提升到各种算力,联接这一块以5G为尖刀,包括车和路之间各种协同,算力这一块,包括最新的鲲鹏和升腾,升腾主要聚焦,这一块当中华为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的算力,鲲鹏这一块主要聚焦通用算力,包括整个云控平台,构建端到端,而且每一块直接对标于全球,整个国家的发展,华为也在积极的构建生态,最后面通过一个数据,一个单车智能,8月份Waymo在网上刚刚发布一个新闻,经过历时3年的单车智能,最终又回到车路协同这一块,这也充分的说明从以前的单车,逐步呼唤到车跟路,车跟人之间的万物互联之间一种协同,刚才基于整个端到端这一块当中,华为还是聚焦ACT技术,因为各位专家、厂家在这里,做三个呼唤:
第一个呼唤在标准建设这一块,实际的落地包括在浙江,包括在其他一些省份,我们发现在整个交通落地过程中,标准五花八门,也呼唤着新的标准,这里包括数据的标准和通信的标准,通信的标准当前已经很完善,但是数据的标准,包括开放的标准,如何进行开放,在这一块也是希望跟业界一起秉承的。
第二共同建设这一块,不同的厂家可能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一定有自己的定位和独特的优势,在这一块当中华为聚焦自己的技术,把我们的能力像刚才提到边缘计算升腾的能力,可以跟我们的合作伙伴贯穿各种感知场景的算法,后端训练这种能力。把我们的升腾能力给开放出来,在这一块当中希望由点到线到面这么一个过程当中,逐步共同来进行建设,孵化相应的商业模式。
第三应用这一块,相信标准一定是统一的,但是应用一定是百花齐放,也呼唤在这些应用的厂家,尤其是软件厂商,在这些当中孵化新的应用场景,通过协同开放的模式,来打造整个的车联网以及整个城市更好更快的发展。
谢谢各位领导。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仅作为参考资料,请勿转载!)
来源:盖世直播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130816
以上内容转载自盖世直播,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