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起于60年前的一个冬天。
1952年的冬天,22岁的沈宗祯坐在沈阳最大的东北旅舍大礼堂中,听江华(注:一汽第一任人事处长)讲着未来的规划:建汽车厂仅玻璃费用一项,就能建起一座200人的纺织厂。年轻的沈宗祯想着,这得是多大的工厂啊!这一天下午的2、3个小时,沈和他一起的200多个年轻干部一阵阵地使劲儿鼓掌,为自己即将能够参与这样大规模的建设,感到兴奋和激动。
就在几天前,他还不在这里。在东北银行审计处上班的沈宗祯,刚刚得知自己要被派往长春建设”毛泽东汽车厂”,其他人都对他说:”你运气太好了!”12月,他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做好了交接工作,于1953年1月3日,来到了长春。
当时的一汽,仍然是一片荒野,从各地调来的干部宿舍刚刚刷好,在东北的冬天没有铺盖的年轻人在宿舍里坐了一夜,”那是冬天正冷的时候,大家就那么坐着说笑了一夜,特别高兴。”时隔60年,已经满头华发的沈宗祯回忆起这一幕时,眼睛像是看着我们,又像是看着一个很远的地方,”我现在老了,记忆力不行了。”沈老在见到我们的时候不断强调这句话,但事实上,每一个时间点和场景,他都记得非常清楚。
到达一汽之后没多久,一汽开始搭建机构。沈宗祯和其他的人一起到875号楼,这在日本占领期间是用来做细菌实验的场所,在这里他们被分配到11个不同的处,沈宗祯被分到了设备处。自此,开始了他的一汽生涯。
”审计”东风轿车
出身于财务的沈宗祯,大部分时间也从事着这方面的工作,当时,一汽从国内外采购了大批的设备,他先是在设备处忙着提取各种设备。随后,设备处进行了调整,沈宗祯被分到了技术车间。
他所要面临的挑战,是有难度的。由于工资水平是按照级别定的,譬如八级技术工人和普通的工人工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做多少工资都是固定的。这让很多人觉得不公平,沈宗祯和自己的领导开始琢磨制定计件工资。
尽管现在,计件工资仍然是许多工厂普遍使用的一种方式,但在当时他们却没有太多可以借鉴的样本。同时,由于牵扯人数众多并且又是涉及到根本利益,因此,这项工作并不简单。沈宗祯和当时的领导不停地研究计算,最后在车间内实施了计件工资,调动起了大家的积极性,也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公平原则。
讲到这个过程,沈宗祯轻描淡写,但其实可以想象,在没有计算机等电子设备的情况下,要把几百人的工资不断地计算审核是多么巨大的工作量,在沈宗祯看来,这都是自己份内的工作。
尽管从事着财务工作,但是他不可避免地与一汽的重大历史事件发生了交集。
1958年2月,毛泽东同志亲临一汽视察,对陪同视察的一汽第一任厂长饶斌说:”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生产的小轿车呀?”原本就已经在准备之中的一汽,在4月份成立轿车突击队,最终迅速完成并送到了北京中南海。
在一汽的史料记载着这样一个历史性时刻:1958年5月21日,毛泽东主席拉着当时担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的林伯渠一起坐进了东风轿车。红色的东风环绕怀仁堂后花园绿色草坪行驶了两圈后,稳稳地停了下来。毛泽东满面春风地跨出车门,高兴地说:”好啊!坐上我们自己的小轿车了!”
然而,东风轿车并没有进入批量生产,当时一位领导找到沈宗祯,请他计算东风轿车的成本。沈宗祯仔细计算之后汇报说:”保守说一辆东风轿车的成本也有将近6万元。”沈宗祯告诉《汽车人》,制造东风轿车的模具费用大概就有4万元左右,按照当时的制造水平和效率,这样的成本并不算太高。不过,这一价格也只能算是车间价,一汽还需要在这基础上加上管理费等成本,而且当时许多人加班加点生产,却没人要加班费,因此要实现在这一价格水平上大批量生产也是不可能的。随后,由于要制造更加适合领导人乘坐的红旗,东风轿车在中国汽车史上成为了”昙花一现”的传奇车型。
一汽家庭样本
1963年,沈宗祯离开了一汽在二机部以及地处大西北的504厂工作,自己70多岁瘫痪在床的母亲以及三个幼子,都留给了老伴照顾,尽管一汽提出把沈宗祯的母亲安置在医院由专门护士照顾,但是沈宗祯觉得给厂子添麻烦,老伴也说:”就豁出去我一个人,你走吧!”
6年多后,沈宗祯再回到一汽,负责家属工作部。当时一汽许多家属没有工作专门成立了这一部门,当时有6800多人,涉及到为一汽服务的各个部门,譬如理发、食堂、打扫卫生等,另外还有11个车间。
工作的繁杂程度可见一斑,而这些人因为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又以能干肯吃苦闻名,每天早上一路小跑到当时的城外去上班,中午没有热水,往往就是吃着带冰碴的饭和冷馒头。曾经有长春的企业来找沈宗祯,希望能够接收这个团队,虽然最终因为种种原因作罢,但可见当时一汽家属工作部的”战斗力”。
尽管沈宗祯负责着一汽的家属工作,而自己老伴却因为过度劳累得了脑血栓,身体每况愈下,最终的几年,一直卧床在家。
也正是这一原因,1978年考上北京外贸学院的大儿子沈波,在毕业之后虽有着”天之骄子”的身份,并且可以留在北京,但他还是选择了回到长春,以便于照顾母亲。
沈波进入一汽之后,正好赶上老解放停产换型,需要从国外引进设备,毕业于外贸学院的他马上进入了报关、商检的工作之中。
”现在这样的工作都是30多个人在做,那时候就只有我一个人。”性格有些内向的沈波不太善于言辞,但其对于一汽的感情却溢于言表,在他回来一汽的时候,一汽正处于一个顶峰的状态:”进入一汽工作,在长春可绝对是很高兴的事儿,以前一汽的老家属楼有地板、暖气、热水,这样的条件是很难得的。”在他1989年去苏联参加一个展览的时候,几个苏联人问,你们从哪儿来的,”我们都没用翻译,只说是一汽的就都知道。”而在谈到一汽销量已经被上汽、东风超越之后,他说:”现在卡车这块就剩解放了,剩下的卡车品牌基本上都已经合资了。”在他看来,能够拥有自己的品牌和产品是值得骄傲的。
其实,不仅是沈波,沈宗祯由于白天要工作,最后让小儿子选择了一份夜班工作,这样,白天可以在家照顾。
在一汽,有许多像沈宗祯一样为了工作牺牲家庭的人。
他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曾经,家属工作部需要裁撤人员,但很多人都不愿意失去这个挣钱的机会,当时一位行政一把手王国书(音)跟沈宗祯说:”我动员我老伴,让她第一个回家!”就带头把自己的老伴给劝了回去。而这些中途离开的人最后没能转制为工人,在退休后不能享受劳保等待遇,这位夫人每每见到沈宗祯都会说:”你看看这个老王头,也不告诉我就把我给弄回去了,被他害苦了!”
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当时却再正常不过,《汽车人》试探着问了一句:”如果您当时选择留在东北银行工作,现在是不是也应该挺好的?”这个有着1米8几身高的老人沉吟了一会儿,没有正面回答。
或许在他看来,能够在那个热血年代参与到一汽这样规模的企业建设和发展,已经足够,期间的艰难困苦并不足以阻挡他的梦想。1990年就已经退休的沈老,在听到大家七嘴八舌地谈论一汽销量落后的事情,仍然忍不住说了一句:”一汽应该还是有后劲儿的。”虽然很多人都没有听到这句话,但他也不在意。
”我和老伴老两口是一汽的、我的三个儿子儿媳、还有孙子都是一汽人。”沈宗祯在说这句话时,脸上的表情仍然是欣慰的。
遗传了沈宗祯身高的孙子沈明,现在在一汽国际物流公司上班,主要为一汽-大众等企业做产前配套,配送汽车配件等运输工作,有着浓厚的一汽情结的他,在吉林大学毕业之后完全没有考虑过其他的可能性,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在一汽工作。
”他到那儿去还是挺安心的。”沈宗祯对孙子能够在一汽工作还是感到很放心,在他看来,孩子留在身边留在一汽就意味着安定,现在他的一个孙女在英国工作,还忍不住抱怨:”在外面工作几年也该回来了。”
我们问沈老,您觉得一汽这么多年的文化是什么?他说:”我觉得一汽最突出的精神就是艰苦奋斗、工作扎实负责。”现在他已经83岁,身体仍然很不错,尽管他也打趣地说:”现在岁数大了,身高比年轻那会儿可能抽抽儿了点。”每到周末,孩子们经常来他这里聚聚,大儿子沈波明年也要退休了,团聚的时光会越来越多。对于这个年轻时经历过太多艰难困苦的老人来说,大家庭的安稳幸福是最大的回报。
来源:汽车人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renwu/25032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