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申请造车生产资质门槛很高,而且投资建设工厂周期长,投入成本大,现阶段很多造车新势力都选择了代工的模式,如江淮汽车给蔚来代工,海马汽车给小鹏代工,东南汽车给电咖代工,一汽给新特代工等。
代工模式利弊还是非常明显的,弊端有生产成本不可控、生产质量不可控、生产流程和节拍不可控,同时对于定位高端的造车新势力而言,选择和自主品牌进行合作,对于自身品牌定位多少还是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当然,代工模式也有好的地方,接受代工生产的传统主机厂,产能基本都是有富余的,代工模式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部分富余产能,从而最大程度地节约社会资源。同时,也盘活了这些传统主机厂。
网上流传的代工新规其实并没有出炉,现阶段也只是草案。下面,我们就针对草案中提出的关于被代工企业需要满足的条件,来论述一下,造车新势力是否会面临代工危机。
根据网上查询到的信息,已经拟定的代工管理办法草案要求被代工企业须满足以下条件:过去3年内,在国内的研发投入至少需要达到40亿元人民币;过去2年内,全球纯电动乘用车销量至少达到1.5万辆;代工合同至少签3年,且同一地点的代工产能至少达到5万辆;企业需要有高达数十亿人民币的实收资本;最多只能由两家车企为其代工。
从这些要求可以看出,门槛确实提高了很多,其中有几个硬性条件,如果真的实行,对很多没有工厂的新造车势力来说,打击确实是致命的。
想要代工可以,但前期累计必须要有40亿的研发投入,从而确保代工生产出来的产品有一定的竞争力,否则就是落后产能、浪费社会资源,40亿也基本算是汽车行业融资的基本门槛了。这个硬性条件,将一些PPT造车企业直接扼杀在摇篮阶段。
现阶段,很多造车新势力压根就没有上市销售的车辆,更不要谈有1.5万辆的交付了,所以这批企业就只有两条路:要么自己有生产资质,自建工厂;要么就趁早关门。即使之前有上市销量,两年内要有1.5万台,从目前看,也只有蔚来可以满足了。当然,按照现在的销售节奏,小鹏G3和威马EX5达到这个销量,问题也是不大的。
如果采用代工模式。就必须签订3年代工合同,每年产能必须达到5万辆。这个政策直接将造车新势力至少锁死3年,很明确地告诉这些企业,新能源汽车行业不是来圈钱的,而是要正儿八经出产品,有销量的。如果玩不动,就另做打算吧。
如果《代工管理办法》真的出台,国家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加速优胜劣汰,让一些只知道PPT造车和圈钱的新势力们明白,只有脚踏实地才能有未来。
欢迎大家留言关注!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情报网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92923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