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车评君认为目前造车新势力所造的电动车,还处于从功能EV向智能EV的过渡阶段,核心原因在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智能车载OS和相关应用生态。这个智能车载OS,应基于AI计算芯片,底层能支持自动驾驶;应用层能够支持开发者高效开发,有比较丰富的场景化服务;交互层基于车载场景,以语音和手势交互为主。】
百年汽车产业正处于变革前夜,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风口,造车新势力们蜂拥而入。
BAT已全部入局,在巨额资本的加持之下,人们总是容易变得膨胀,而错误地认为自己“无所不能”。
比如对智能汽车最重要的车载OS而言,传统车企心存敬畏,而某些造车新军们则认为很简单,拿个Android系统改一改就万事大吉了。自动驾驶也很容易,集成一个ADAS系统就成智能汽车了。让车评君觉得很是不严肃。
今年的上海车展上,在问及是否会自研车载OS这个问题时,车评君就被某造车新军董事长 “怼”得晕头转向:“不就是个OS吗?有什么大不了。别和我提‘生态’,无非就是十几个应用,还有什么?”现场尴尬飞了。
事实上,他们家的OS,没有基于车载AI计算平台,没有基于车载场景的UI交互,缺乏针对性的、强大的应用生态,是“伪OS”。最多算“功能机”时代的“移动梦网”,没有生命力。别人家的智能汽车是“苹果”,你家的汽车其实是“诺基亚”。
另一方面,这些造车新军们,在获得大鳄们的巨额资金及背后战略资源以后,同时也有了幸福的烦恼: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要避免“政治不正确”,甚至要公开表态站队。在很多时候,这甚至以伤害竞争力为代价。
这很不好,造车新军是中国自主汽车重要的一股势力,应该在中国汽车产业谋求全球竞争力的过程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车评君认为造车新军,在选择解决方案时,应基于用户体验,而不是背后的“势力版图”。
当然,这样的“门户之见”,终将被纠正,比如像百度的Apollo和Duer OS这样的车载OS实现大规模上车、并形成生态后,今天的“选择困难症”将会大幅缓解。就如手机制造商,选择Android系统,和BAT其实无半毛钱关系。
和PC、手机生态类似,在车联网及IOT时代,BAT依然会有自己的势力范围,每家首先要切到自己应该获取的蛋糕,不要在一些不属于自己的机会浪费过多的资源,并让被投企业感到尴尬。当然了,有些人总是认为自己有“扭转乾坤”的能力,这是一个悲剧。
在一个充满乐观主义的此时此刻,车评君不得不给出几个不那么令人振奋的结论和提醒:
1、现阶段某些造车新军的电动车,离智能尚有距离,其车载OS不过是“伪OS”;
2、 百度的Duer OS+Apollo比初创企业更有机会成为主流车载OS,而造车新军将不得不拥抱;
3、 车载场景的APP之争是另外一场大战,甚至于微信不会必然成功。
造车新军自研OS不靠谱
首先,现阶段的“自研”,还只是把Android拿过来,修补一下,安到车上。贴心点的,再集成一个语音识别SDK(或者一个“智能音箱”),支持唤醒,调起相关应用,声控天窗、空调、玻璃等设施。
其次,再加一些手机开门、启动汽车,召回,自动泊车等功能。
最后,再加上“整车OTA”,和ADAS,看起来一台“智能汽车”就出来了。
然而,这只是一台勉为其难的“智能汽车”。在以下几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硬伤:
1、 汽车行驶相关功能的智能化水平低;
2、 车载场景应用的交互体验糟糕;
3、 车载场景应用匮乏,用户尤其是司机在车上享受不到“较为”丰富的服务。
自动驾驶和整车控制智能化水平低的原因在于,造车新势力在芯片计算平台、基于AI的感知算法、规划决策能力弱。
目前在所有硬件制造商里,具备制造芯片能力,且将操作系统与芯片深度结合能力的企业只有苹果一家,特斯拉具备芯片制造能力,但在软件系统研发上,人手捉襟见肘。
百度陆奇说,动物和植物最大的区别是动物有大脑,因为动物需要快速移动,这就需要一个大脑对感知到的外部环境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并迅速决策和执行,其实这就是自动驾驶汽车OS的工作原理。手机芯片和操作系统,不需要处理快速移动等场景,计算力很弱。因此,现阶段的“智能汽车”,不得不在车上增加一套AI芯片和OS,负责处理自动驾驶,放在后备箱。
截止目前,全球范围内,支持自动驾驶的芯片计算平台,依然没有特别靠谱的解决方案。英伟达的Drive PX 2价格太贵,1.5万美金一套,没法支持量产。所以,某热门造车新军不得不放弃转而选择Mobileye Eye Q 4的方案,成本几百美金,但不能提供足够多的算力支持更高阶的自动驾驶计算。
在最核心的感知能力上,造车新军也无法和科技企业PK,因为感知水平除AI算法外,海量数据训练以及和芯片深度融合都很重要,这不是初创企业的优势。初创企业,也许可以做到L3,但越向后面演进,会越吃力。
在车载应用交互上,使用Android操作系统+高通芯片的交互体系平移到车上,同样很难成功。
核心挑战是,在车载环境,尤其是自动驾驶不能达到L4之前,车载交互恐怕是以音频交互为主,配合图像甚至是手势,触控的体验是个灾难。目前Android体系主要是基于手机的触控,应用以图形界面APP为主。
哪怕是自动驾驶发展到了L4级别,车载场景下的应用交互,恐怕依然会以远场或近场语音交互为主,再配合以手势。让初创车企,研发一个计算基于AI芯片,交互基于语音和手势的车载操作系统,并不现实。
第三个挑战恐怕是初创车企不可逾越的挑战,因为依靠其自身的力量,难以形成一个完善的应用生态系统。而这个应用生态,基本上将决定了车载OS竞争的成败。
目前在基于AI为基础的语音交互操作系统领域,生态最完善的是亚马逊的Alexa,因为他已经出货了超过1千万台Echo智能音箱,和大量第三方的智能音箱。围绕着这个用户群体,“APP”开发商愿意围绕着这个平台开发应用,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这不是初创企业能够做的,仅靠前述的那十几种应用,这个系统恐怕毫无竞争力。
做这样的一个应用开放平台,除了运营能力强之外,还需要很强的交互体验的定义能力,甚至要有专属的高效的开发语言,如苹果的APP开发语言swift。
百度有机会做成车载OS
要想成为车载OS,需要同时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 有强大的无人驾驶操作系统,能够实现车辆的自动驾驶,并可控制内容所有功能模块。
2、 需要有一个强大的语音操作系统,能够在车载场景,让用户和应用的交互体验非常流畅和愉快。
3、 需要将系统装进海量的汽车上。
4、 依托着车载OS平台,有很多开发者愿意为车主做应用开发,提供各种针对性服务。应用开发生态系统的形成,是车载OS能够成功的核心标志。
毫无疑问,目前百度是在全球范围内,最有机会做成车载OS的那家科技公司。原因在于,他有强大的无人驾驶操作系统Apollo,且预计在2019年,面向量产车的Apollo Pilot将会大量上车。还有国内最强大的以AI语音为主的操作系统Duer OS,以及围绕着该系统已形成比较庞大的应用服务生态。
对百度而言,现阶段的主要挑战是:
1、 基于车载场景,制定一整套体验良好的UI交互规范、甚至是开发语言,供开发者高效地开发车载场景应用。
2、 要找一家芯片平台的战略合作伙伴,为这个场景深度定制一个硬件“计算平台”,且成本可控,并可大规模量产。车评君觉得,英伟达的GPU如不能快速降低价格,将很快从这场竞争中退出。车载计算平台,也许最终是英特尔的机会。
截止目前,百度的潜在竞争对手恐怕只有一家,就是苹果,但苹果的系统依然会是一个封闭系统。
谷歌也具备这样的实力,很遗憾谷歌的战略不是做OS,而是立志做共享出行运营商,因此坚决不开源,试图确保自己在无人驾驶技术上的领先。另外,谷歌的语音助手Assistant和无人驾驶平台,分属两家公司,也断绝了这种协同的可能。
到2019年或2020年的样子,一旦百度的Apollo在车载场景拥有足够多的安装量,再形成完善的应用开发生态,将会成为事实上的全球范围内首个车载OS。届时,造车新势力恐怕也不得不拥抱百度。
车载场景的“APP”之争 微信不会必然成功
在车载场景,鉴于计算平台和交互体验已完全改变,将会有一场新的APP之争,微信不会必然成功。车评君再次预言,未来将会出现车载版的“微信”。
设想一下,在L3级别的自动驾驶车上,你的屏幕里满屏都是微信群和各式各样的红点,这种体验会多么令人崩溃。那时候车内社交,大概率是通过语音进行的,当然还会有视频,再加上车牌和位置,这种社交的场景和解决的需求,会和现在的微信完全不同。出现新的车载即时通讯产品,会是大概率事件。对于腾讯而言,不知道会不会出现像2011年为争夺移动互联网“船票”,公司内同时有3只团队同时开发“微信”的情况。
毫无疑问,车载场景的应用品类和交互方式,都将和现在完全不一样。比如在初期,音频内容,旅游,酒店,本地服务等应用会是重点。随着自动驾驶级别的提升,更多类型的服务和应用将会接入到车载OS平台。
在交互上,一开始用户可能询问电影情况,语音助手会直接调出目前热门的电影,展示在大屏上,而不是调起一个APP。支付很可能是刷脸支付,身份验证信息将包括脸、手机号、车牌号和普通账号。支付完毕后,辅助驾驶系统将直接提供导航解决方案。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大型热门应用,有可能以单独APP存在。
在应用开发,基于智能汽车硬件本身的特点,会有很多不同的思路。比如车载OS会把汽车硬件的不同能力按照安全性分级,授予具有不同权限的开发者。
比如,交通警察可以开发一个应用,借助各个车上的摄像头和AI能力,识别路上各种违章行为,并自动把违章推给车主。可一举消灭人类的违章驾驶。
基于车载OS,开发顺风车应用,或者捎带物品的应用会变得无比方便。因为每一个智能车在出行之前,会设置导航,都有出发和目的地信息。所以,一个“求捎带”的信息发出去之后,能够迅速地推给潜在客户,达成合作后,甚至可随时查看物品运到哪里了。另外,在到店经济、到家经济之后,基于“到车经济”的应用服务开发,会变得异常庞大。
也可以基于电动车的车内储能,做一些电能调节和销售的生意。想象空间是巨大的。
基于Duer OS,因为连接了无数的IOT设备,包括家居,这里应用开发和服务的前景也让人兴奋异常。
当然所有的这一切,必须基于百度,或其他科技公司,在智能汽车上,搭建起一套完善的车载软硬件结合的OS系统。
对于造车新势力而言,对自身的能力体系要有清醒的认识,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快速把自己做大是当务之急。做大之后,才会有选择权。有意思的是,传统主机厂在这里反而很谦逊,没有选择的烦恼。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建约车评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59930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