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与长安组建合资公司 蔚来汽车对"代工模式"进行反省

与长安组建合资公司 蔚来汽车对"代工模式"进行反省

车评君的朋友圈遭到“蔚来汽车和长安汽车战略合作”新闻的持续轰炸,溢美之词触目皆是。被称为是“现有优秀车企和初创优秀车企合作的典范”。

至于合作内容是什么,媒体语焉不详,因为官方发出通稿的信息同样少得可怜。车云网将此评价为蔚来汽车完成了“制造三角”的布局,给人的错觉是蔚来汽车又搞定了一个代工厂。显然,楼已盖歪了。

看点在于,蔚来汽车与长安汽车战略合作的内容是:成立一家“合资公司”,这家公司的职能包括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领域的业务。这意味着蔚来汽车将深度介入汽车制造领域,对此前的“代工模式”进行反省和修补。

在这样的关键阶段宣布与长安的合资计划,问题随之而来:

1、 此时宣布与长安建立合资公司,江淮汽车将作何感想?

2、 与长安的合作为何是合资公司模式,而不是”代工”模式?

3、 双方的诉求点是什么?为何会是长安汽车,而不是吉利或者其他车企?

4、 新设立合资公司的股比将怎样分配?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江淮不会感到高兴,如果说不上愤怒,至少会有不快。然而,此时的江淮对蔚来汽车至关重要,因为其第一波量产车型的面世,将完全仰仗江淮汽车,这时候让江淮感到不快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另外,蔚来汽车与江淮的战略合作的核心内容是向江淮汽车采购价值100亿元的车辆,江淮汽车为此新建的5万辆产能的工厂,在2018年中之前,会处于产能过剩状态。

所以,这个工厂会只生产蔚来汽车的车型吗?答案恐怕是no。生产设备会为蔚来汽车量身定制吗?不应该。

蔚来汽车对“代工”车型的研发、供应链具有全面的控制权,然而对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上却没有决定权。他们之间的沟通会愉快吗?沟通效率会高效吗?从哪个角度上看都不会。

从战略上,江淮汽车处于产能不足,且李斌老家是安徽安庆,与江淮的关系非常密切,合作是互利共赢的。然而到了执行环节,很多现实的问题会让双方的执行团队的磨合很挣扎。

这些问题或潜在的问题,使得蔚来汽车不得不启动寻找新的合作伙伴。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呼之欲出。

代工模式有两个弊端难以克服。1、在规模为做起来之前,难以为你一家的产品进行生产和配套专属生产线。2、定义工艺,生产流程,质量标准和供应链的配合上会有很多摩擦。

上述问题在合资公司均不会存在。

与长安汽车建立合资公司,介入制造环节,意味着蔚来汽车对此前力推的“代工模式”进行了反思,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修正和回调。

同时,制造工厂的建设并不如想象的那样重,一方面工厂建设属于固定资产投资,可获得地方政府的补贴,也可通过抵押土地向银行贷款。

通过合资建设工厂而不是自建工厂,再次体现出李斌的精明之处。尽管蔚来汽车在定义产品和研发上具有优势,且蔚来汽车的郑显聪团队的制造经验也很丰富,但是初创公司整合供应链的能力依然不能与长安汽车等大型制造商相提并论,拿到的供应价格和服务的差距会很大。

第三个问题。

力洪的老家在重庆,且在龙湖深耕多年,位居执行董事和CMO高位;蔚来汽车的董事李想也是长安汽车的董事。双方走到一起从关系角度看顺理成章。

但从合作的角度而言,找民营企业合作似乎效率更高,蔚来汽车为何不找吉利或者长城呢?

这要从诉求的匹配程度上看。

比如吉利汽车,李书福对互联网造车并不感冒,且对自己的能力体系很有信心。确实,吉利或长城研发投入强度很大,在车联网和无人驾驶领域布局激进。另外,吉利或长城的产能短缺,顾不上照看别人。

长安汽车一方面雄心勃勃,兼之对互联网造车有足够多的好奇心,且有一定的过剩产能用于消化,一举两得。

然而,从出席战略合作仪式的规格上看,长安汽车的董事长徐留平并未参与,包括张宝林,邹文超等母公司的高管也未露面。从4月7日到4月9日,长安汽车在相同的场地举办了三个市场活动,与蔚来汽车的战略合作被安排在最后一天,略显尴尬。

最后一个悬念,关于股比。

目前还没有答案。50:50是一种可以接受的方案,因为无论谁控股均显得一碗水端不平。

当然,现阶段蔚来汽车相对而言更为弱势,也许会占股少一些,这样长安汽车能够把销售业绩并表,会比较愉快。但蔚来汽车的不安全感在于:其技术、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如何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另外,蔚来汽车汽车需要那种电动乘用车的生产许可证和工信部的车型名录备案。

假如长安汽车占小股,意味着他们不会有生产积极性,长安汽车在供应链端的优势恐怕无从发挥。

无论如何,李斌关于制造这块的认知正在回调。蔚来汽车确实需要一个制造基地,迅速从发改委和工信部拿到生产许可和车型名录备案。从目前的政策导向看,国家倾向于鼓励更多的资本参与市场的竞争。

鉴于整个汽车工业的现状以及蔚来汽车的现状,在汽车代工模式并不成熟,蔚来汽车销量还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自建工厂和代工结合也许是最佳方案。

自建工厂能够解决研发、制造和供应链的无缝整合,提升研发和制造整个环节的效率;还能够拿到生产许可和车型名录备案。而拿出一定比例的销量用于代工,可避免全部自建工厂在淡季时的产能利用不足。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建约车评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50770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60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大牛作者

建约车评

热爱汽车,热爱自主,信奉科技,信奉市场。为你带来前瞻科技和产业深度报道。微信号: jianyuecheping

  • 252
    文章
  • 14107
    获赞
阅读更多文章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