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电动网】(特约作者 王忍)自从接触新能源汽车这个崭新的领域后,笔者心中一直就有一个问题,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新能源汽车?这种车会因为什么特质,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掀起一场新能源的革命呢?
笔者总结了七个选购电动车的因素,以及它们在我的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占比。
因素一:价格成本 占比25%
尽管很多企业和消费者最先回避的就是价格问题,但下定决心购买新能源汽车之后,影响消费者决策的最关键因素恰恰就是价格。从一个侧面来说,定价策略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走势。老百姓也有一句形象的话,“有多少钱,办多大事。”任何一个品牌都无法做到对消费者价格区间的全覆盖。有低端,必然有高端,有价格敏感程度较高的消费者,必然也有对价格没那么关注的消费者。但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他们对于电动汽车是有一个心理区间的,有的可能是10万以内,有的回到10-20万区间,但无论哪个区间,这个价格与同等次的汽油车相比,必须是有竞争力的,在各个方面是可以相互比较的,而不是沦为一款“骗补贴”的产品。除了购买价格外,另外一个不能忽视的就是使用成本,虽然电动车的使用成本大大低于汽油车,但是其中仍有很多看不见的“成本冰山”,包括维修、电池更换、置换成本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维修成本,由于电动车保有量低,其零配件的生产,更换的成本显然较高,特别是一些进口合资车型,如果采用进口配件,耗费时间更长,更为昂贵。而且一旦发生碰撞或因为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电池故障,需要更换电池时,目前来看,价格是不可控的,甚至高到保险难以承担的地步。一旦选择更贵的保险,又为消费者增添了不少负担。此外,就是二手车残值问题,由于科学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之快,我们很难预料,5年、10年后,电池及电动车的发展未来,一旦电池电量大大提升,成本下降,我们购买的电动车残值将大大降低,究竟低到什么程度尚不可知,但肯定低于同等次的汽油车,这些都应计入消费者的使用成本之中。
因素二:解决充电 占比20%
对于选购电动车来说,最大的前提就是能解决充电问题,如果充电问题解决不了,电动车购买就无从谈起。从目前来看,解决充电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适用于拥有固定车位的车主,可以安装固定式私人充电桩;另一种是暂时没有固定车位的,需要借用公共充电桩或4S店的充电桩。无论是哪种解决充电模式,目前在北京,都有无法回避的问题。对于有固定车位的车主来说,主要难度集中在与物业、电网之间的协调上,虽然北京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要求物业予以配合,但物业也有种种理由,特别是老旧小区,设计电路容量等问题,目前成功者寥寥,成为了困住电动车发展的最后一里路。而对于没有固定车位的消费者来说,则是“充电难,难于上青天”了,根据北京市电动汽车充电管理服务平台的信息显示,1000个公用充电桩目前已选址的,不超过三分之一,而已建成的公共充电桩,还有多个分属环卫、供电等不同部门,难以投入使用。唯一可用的北理工充电站、清华园充电站等还需收取停车费等。那些企图依靠公用充电桩的消费者,目前仍然只有“望桩兴叹”。我们也充分理解推进充电桩建设的难度,需要政府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但能否进一步加快进度,充分利用高校、政府部门、供电所、大型停车场等公用资源,先行建设一批公用充电桩,为消费者提振信心。而对于电动车销售商来说,能否提供一个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呢,在消费者购买之前,先由经销商和服务商共同出面,与物业、电力等部门进行协商,确定充电桩安装方案,然后根据设计报价,安装好充电桩之后,再进入电动汽车的购买流程,从而给予消费者更加便利的消费体验。
因素三:续航里程 占比15%
很多消费者都希望电动车能达到甚至超越燃油车的续航里程,虽然未来有可能达到,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过高的里程并不现实,而且会大大提升消费者的成本。在目前政府制定补贴的政策下,里程超过250公里以后,补贴金额完全一致,从车企的角度,没有大幅提高成本的动力。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里程的提升必然伴随电池的增加,而电池的增加,就会加大电池的成本以及车身重量。正如大家诟病的比亚迪E6车重太大的问题,其实这也是无奈之举。当然,如果公共充电桩建设的进一步加快,也会降低大家对续航里程的期望,毕竟增加续航里程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成本的大幅增加,这也是消费者所不希望见到的。目前情况下,寻求一个经济的续航里程,既能达到消费者大多数时间里日常使用的里程,降低购买成本,又能够给出长途出行的替代方案,才是车企应当思考的解决途径,提供长途代步车,或者租车券,应当都可以弥补电动汽车续航不足的问题,而且会给予了消费者一种安全感和贴心感。
因素四:内饰外观 占比15%
如果给电动车的内饰外观加上一个标签,那就是科技。特斯拉之所以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很重要的就是跑车外形、新颖的设计和内饰的高科技含量。没有实体按钮,全部通过一块硕大的触摸屏完成,配合全液晶的组合仪表,以及人性化的人车交互系统,为特斯拉打上了浓浓的科技标签,让人第一印象就是,这是一款充满科技感的电动车。反观国内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外观内饰成为了其最大败笔。外观方面,很多都是由传统燃油车改装而来,原型车就没有什么吸引力,改装之后仍然缺乏亮点。即使是一些重新设计的电动车,也没有特斯拉那样一见倾心的感觉。此外,在很多人性化的方面,一些品牌的电动汽车也有所不足,例如后备箱空间不足,后排座椅下方凸起等,都会影响消费者的体验。在内饰方面,抛开国产品牌内饰较为粗糙,缺乏精致感的问题不谈,最让笔者不解的是,很多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电子产品竟然不是标配。甚至是号称挑战特斯拉的腾势,低配版竟然也没有倒车影像和导航,令人不禁唏嘘,真是可惜了那块8寸的显示屏。笔者认为,作为一款新能源汽车,一定要有超前意识,应该按照互联网的思维来造车,加大科技产品的比重,提高人与车的互动,例如比亚迪推出的云服务,就是车联网的一个大胆实践,把汽车通过互联网的平台与智能手机联系起来,可以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消费体验。此外,电动汽车高配与低配的差距,不应体现在这些基本的电子设备配备上,而应体现在动力、电池等硬件或舒适性产品上,要让消费者感觉高配具备更大的竞争力,才能心甘情愿的掏出腰包。
腾势电动汽车
因素五:服务水平 占比10%
在互联网时代,服务和消费者体验是决定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特别是对于电动汽车,这一新产品,如何建立涵盖选车、用车、修车、理赔、置换等全流程的服务链条,是车企需要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笔者参加了几次车展和展会,一些电动汽车的销售还停留在发传单和配置表的阶段,这已经不适用于互联网的时代,在网络上,车的性能数据没有秘密,消费者需要的是一个真正的销售顾问,能解决问题的专业型顾问。在选车阶段,可以根据消费者的实际情况,给予更好的购买建议;购买完成后,会为消费者量身定制金融和保险服务方案,协助完成各种手续;车辆遇到问题后,能够第一时间接通电话,派车救援,确定维修方案,提供代步车服务;定期与消费者交流用车体验和技巧,对于消费者的建议及时反馈给长假;协助通知保养时间,安排车辆保养等等。要提供这些服务,可能需要庞大的数据作为支撑,但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这并非是不能完成的任务,更为重要的是,电动汽车销售企业需要真正的将提供服务作为最强的营销手段,才能真正留住消费者的心。
因素六:安全性 占比8%
电动汽车的安全性是消费者衡量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消费者对电池的未知,特别是经过多起电动车起火事件的冲击,部分消费者对电动车的安全很是担心。企业要解决这一顾虑,就必须从设计着手,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例如采用更好的保护电池手段,进行更为严谨的碰撞和多种路况测试,设计功能更为完备的电池安全关系系统等等。
因素七:动力性能 占比7%
对于这个比较专业的问题,笔者没有过多的发言权,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扭矩、马力、功率等专有名词,很难理解,能日常使用的或了解的,大概只有最高车速、百公里加速等指标了。消费者需求的,无非是更快的加速,更短的刹车距离,更好地操控,更精准的指向等等。这些数据和体验,对于一部分懂车的消费者,也将成为重要的判断依据。
理性的消费者需要感性的冲动,笔者所分析的这些因素,并不是最终消费者购买的决定因素,只是希望新能源车企能正视这些消费者关心的因素,从消费者的角度,设计出性价比更好,科技含量更高、更安全,消费者体验更完美的电动汽车。
作者王忍是北京的一名公务员,他是第二批获得新能源小客车购买指标的北京消费者之一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法海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31770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