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汽车媒体18年,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刻,比现在更有表达欲。
因为,我们这代中国汽车人赶上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最好机遇——智能化和电动化的发展,让汽车行业从夕阳产业变成朝阳产业,中国品牌也迎来了换道超车的机会。七八年前,蔚小理、威马、爱驰、哪吒、高合等第一批新势力造车企业涌入新能源赛道,虽然经过一番洗牌后所剩无几,但确实给整个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之后,包括极氪、埃安、岚图、极狐、飞凡和智几等脱胎于传统车企的新品牌也汹涌而至。这些品牌,定位不同、各具特点,而且时至今日,也基本明确了各自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方向。
还有一些后来者姗姗来迟。比如,继小米官宣造车后,魅族也宣布要造车。不久前,前大众集团全球执行副总裁的苏伟铭创立、定位于豪华智能电动汽车品牌的BeyonCa正式在北京进行全球亮相,当时,我们还写了一篇题为《主打“健康牌”,中国品牌百万豪车是噱头还是科技?》的文章。
当时我写道,有钱人只是有钱而已,并不是傻,不要去挑战有钱人的智商,以为造个概念就能随随便便成为百万豪车品牌。
这绝非个例,也是我担心的焦点所在——越来越多的新品牌定位高端和豪华,蔚小理均价在30万以上,高合动辄60万元起售,极氪001和009两款车分别为30万和50万左右,岚图FREE和梦想家的均价也超过30万,飞凡R7的售价为28.99~35.69万元,智几L7的价格为36.88-40.88万元……
发现没有,30万变成了新造车品牌的“起跑线”。
大家都是汽车行业很卷,卷完性能卷配置,卷完硬件卷软件,但问题是,眼睛都盯着高端市场看,在没有品牌积淀和核心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只能靠堆料去打通向上走这条路。这样不仅走起来很累,而且坦白说,成功概率并不高。
目前市场上卖得最火的新能源车企中,除了特斯拉外,比亚迪、埃安、哪吒和五菱都是走的中低端市场路线,哪怕是特斯拉,降价后两款车型的起售价也都不到30万元。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非常强的产品竞争力,我不太确信这些定价30万元以上的新品牌如何取胜?
我当然不是妄自菲薄,更不是无脑特斯拉粉。只是,无论你多么不喜欢特斯拉的板凳座椅和廉价内饰,不得不承认,特斯拉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品牌护城河,而且有非常极致的成本控制能力和规模效应。中国品牌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建立自己的差异化优势和护城河。
比如蔚来。虽然供应链一直不太给力,但蔚来的服务能力、充换电路线和配套设施建设、用户社区等,都建立了自己的壁垒。另外,蔚来的产品实力也确实在快速提升。我近期一直在开蔚来ES7,相比之前的ES8以及同级横向对比,均有惊喜。特别是内饰质感和操控性,确实达到了豪华品牌应有的水平。
但即便这样,蔚来在去年月销破万后,就一直在月销1万辆左右徘徊。在今年整个新能源车市场销量翻番的大背景下,蔚来已经远远跑输了大盘。蔚来自己也知道症结所在,那就是产品定位太高,于是,蔚来第二品牌已经呼之欲出。能否通过第二品牌把量跑起来,是蔚来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比蔚来,理想和小鹏的情况还要更糟糕些。只不过,小鹏的问题已经爆发出来,而理想的问题则会滞后一些。但投机取巧获得的短期优势,只是让危机晚到,不会不到。
高合就更加离谱,两款车型HiPhi X和HiPhi Z的售价均在60-80万左右。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品牌就不能做高端,相反,我乐见其成。只是,愿望和理想是有差距的,“心想事成”之所以是祝福语,就是因为实现难度太大。综观高合产品的卖点,最主要的莫
过于炫酷的外观设计、逼格拉满的智能灯光交互、3.9秒破百的强劲动力和630公里的超长续航。
不难看出,这些卖点其实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壁垒。而且,如果说前两项可以吸引一些有钱的尝鲜者,那么,后两项放在当下的电动车市场,已经被一些比它便宜很多的车型超越了。
更重要的是,如果说HiPhi X还处于主流的中大型SUV市场,那么,今年成都车展上上市的HiPhi Z则是机甲风满满的GT车型,这种车型本身就比较小众。再加上今年年中高合遭遇的音响造假、续航虚标等用户信任危机,给了高合致命一击。
上半年,高合月均销量保持在300~500辆左右,但今年9月,在增加了一款新车的基础上,高合的销量仅为200多辆,直接腰斩。这几天,虽然几乎所有新势力品牌都已经公布了10月销量,但高合的销量依然讳莫如深。
这是一条注定不好走的路。期待有着资深行业经验的丁磊能够找到破局的办法。
与高合相比,“后来者”飞凡汽车和智几汽车同属上汽集团,定位略有区别,但目前的主打车型都在30万元以上价位区间。其中,飞凡R7刚刚上市,而智几L7的月均销量在1000辆左右。以40万元的价格来说,这个销量已经出乎我的意料了。
我近期也试驾了这款车,坦白说没有太多打动我的地方。外观造型确实还不错,但坐进车里,扑面而来的全是屏幕,39英寸的大联屏虽然可升降,但仪表台显示的内容还是会被方向盘遮挡,看起来比较费劲,而12.8英寸中控屏位置又太靠下,驾驶的过程中不太可能低头去看和操作。更诡异的是,用了这么多屏幕,居然没有HUD(抬头显示)。另外,内饰质感和座椅的乘坐感受与豪华车还是略有差距。
试驾之后我又反思了下,我对这款车的评价好像有点儿太苛刻了,因为我是用豪华车的标准在评价它。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牌,确实需要有迭代、升级的过程,第一款车型就能做到目前的程度,其实已经尽力了。
但是,为什么所有的新势力都要动辄30万元起步呢?为什么一定要在可能自己优势并不明显的领域卷生卷死呢?如果,不堆那么多其实消费者可能不太可能用上的激光雷达、摄像头、大屏幕等,然后把价格降到30万元以内,是不是用户的接受度会更高一些?
再看看埃安、哪吒等,虽然产品并没有尽善尽美,但由于售价亲民,已经稳居新势力销量排行榜的前两位,在整个新能源车市场上,也仅次于比亚迪和特斯拉。
我当然理解品牌向上的意义。特别是新能源车型,由于电池成本居高不下,如果不做高端车型,盈利的可能性就更小了。但是,一味向高端发力,并不意味着成功的概率更大,因为没有规模效应,一切都白瞎。
国家统计局发布2022年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其中,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50元,扣除价格因素后的实际增长为3.2%;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878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的实际增长为1.5%。另外,中金公司公布的中国人收入结构显示,1000元以下占比39%,10000元以上仅占比2.2%。
其实,不需要这些数据,每个人对自己和周围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变化都会有真实的感受。疫情三年了,很多行业已经支离破碎,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不够乐观,投资、消费的意愿都大幅降低。这对于汽车行业这样的大宗消费品也会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很多企业是不是需要重新思考下产品的定位问题。
品牌向上一定是所有企业发展的方向,但品牌向上需要螺旋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在所有企业都在堆各种智能化的软硬件配置,续航也越来越长,但如何平衡产品价格和价值,其实非常考验企业管理者和产品经理的能力。
作为汽车媒体人,真心希望这些新造车企业能够量力而行,不要把路走偏了。因为,一时走得快慢不重要,走得长久才重要。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华山论剑V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88570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