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价格疯涨以来,锂矿便被大家调侃为“疯狂的石头”,最近它又作妖了!
10月24日,澳大利亚锂矿巨头Pilbara矿业发布公告称:公司已完成新一批5000吨锂精矿的出售,成交价为7255美元/吨,再创历史新高。”
在这之前,该公司已进行了10次锂辉石精矿拍卖,其首次成交价为1250美元/吨,最新的价格与之相比,同比涨幅高达480%!
与此同时,国内锂盐矿的现货市场也迎来新一轮上涨。10月24日,据Wind数据显示,国内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涨至54.45万元/吨;与2020年末的价格低点相比,最新价格的同比涨幅超10倍!
而上一次国内碳酸锂突破50万元/吨的大关,还是在今年3月份,随后引发了新能源车企在一季度的集体涨价。
锂价的持续走高,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带来了深远影响,各方的反应也各不相同。
“矿老板”笑了,主机厂哭了
近日,有多家锂矿概念股企业,披露了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预告。
整体来看,2022年前三季度,处于行业上游的大多数锂矿企业今年的业绩表现都处于上行期。
其中,天齐锂业的累计净利润最高,预计为169亿元;融捷股份的净利润增速最高,预计同比增长4700%。
当然除了锂矿价格的持续走高之外,新能源汽车市场也是重要推手。据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1-9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达387.7万辆,同比增长113.2%。
但与火热的市场行情相悖的是:除比亚迪、特斯拉中国等“少数派”之外,大部分处于行业下游的新能源主机厂,在今年其实并不好过。
其中“蔚小理”的营收情况最为典型,据2022年二季度财报显示:
蔚来汽车Q2净亏损25.57亿元,同比增长369.6%;小鹏汽车Q2净亏损27.09亿元,同比增加126.1%;理想汽车Q2净亏损6.41亿元,同比增长172.2%。
动力电池的成本暴涨,是大部分主机厂叫苦连天的原因。但对于行业中游的电池厂家而言,锂价暴涨也带来了成本上升。
例如宁德时代,据财报相关信息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其累计营业成本同比大涨220.6%;同期,毛利率环比下滑了2.6个百分点。
乘联会崔东树认为:“龙头企业锂矿的净利率在70%左右,上游电池企业的利润率在8%左右就不错了,而整车企业的利润率在5%左右。”
看来在锂矿价格的不断上涨之中,身处于行业上游的锂矿企业可以说是“闷声发大财”。但如果将视角远至全球,国内的锂矿企业还存在许多挑战。
自给率低,锂矿企业有隐患
当下的中国,已然成为了全球新能源的领导者,但最为核心的“白色石油”——锂矿资源,在中国境内反倒比较稀缺。
从全球已探明的锂矿储量来看,目前中国境内分布的锂资源,占比仅6%;锂资源的大头,在南美州的“锂三角”,即智利、玻利维亚、阿根廷三国的锂资源,总占比近60%。
当前锂矿的采集形式,主要有两种:其一,卤水矿(盐湖卤水、油田卤水等),例如南美的盐湖;其二,硬岩矿(包括伟晶岩型、白云母型等),例如澳洲的锂辉石。
在国内已探明的储量之中,卤水矿的开采潜力更高一些。但无论是卤水矿还是硬岩矿,国内锂矿的主产区都集中于西部,例如四川、青海、西藏等地。
又因为在总体储量、基建设施、环境保护等方面上存在限制,国内的锂矿资源与国外相比,开采难度大、总体产量低。
据美国地质勘探局数据显示,在2021年世界锂矿产量之中,中国的产量占比仅14%。
总体储量低、自主产能低——这就为国内锂矿企业带来一个隐患:原料的进口率较高。
这是极其危险的,一旦核心原料被“卡脖子”,整个中国新能源产业只会被外人割韭菜。
出海“屯矿”,也要抱团取暖
如何破局?答案很明显——出海“屯矿”!
从澳洲、到美洲,再到如今的非洲,在这场全球寻锂的历史大戏中,其实一直都有着中国人的身影;
从天齐锂业、赣锋锂业这样的行业巨头,到幻想着一夜暴富的投机者,中国新能源企业不是在买矿,就是在买矿的路上。
而在出海“屯矿”的案例中,也有反面教材,例如关于加拿大千禧锂业的“三国杀”收购案。
2021年7月16日,国内锂业巨头赣锋锂业发布公告称,将以3.53亿美元的报价,与加拿大矿业公司千禧锂业,达成了完全收购协议;
当地时间9月28日,千禧锂业发布公告称,宁德时代将以更高的价格(3.77亿美元)收购该公司;
当地时间11月17日,千禧锂业再度发布公告,美洲锂业以总对价约4亿美元的价格,最终取得了实控权。
但实际上,美洲锂业与赣锋锂业的关系亲近,后者间接持有前者12.51%的股权。而上述的“三国杀”收购案——可能是一场恶性竞价。
但这不禁让人反思:中国新能源企业,为何要单打独斗?
而当下的全球市场形势,正逐渐变得复杂:澳洲在不断提升锂矿价格,南美锂三角准备建立“锂佩克”,美国也开始用《国防生产法案》推进锂矿生产……
在全球加快“脱钩”的大背景下,中国新能源企业的内耗并不可取;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抱团取暖,提高对外议价能力,这才是上策。
结语
日前,特斯拉中国宣布全系降价,降幅为1.4-3.7万元不等。在锂价暴涨的关口下,特斯拉对于自身的成本控制,依旧很有自信。
相比之下,对于“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而言,情况就没这么乐观了,很难说它们将来会不会涨价。而在特斯拉降价、锂价上升的两面夹击之下,造车新势力会如何突围?大家可以拭目以待。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EV情报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87676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