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还记得两年前千军万马杀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壮观场面吧?
最巅峰时,国内造车新势力有上百家之多。
但现在,各路场外资本似乎都消停了下来,已经宣布造车而又没有拿出整车产品的国内巨头,似乎只剩下了小米。
最近这几天,小米造车的新闻有点多。
9月1日,有消息称小米汽车业务不代工、不收购,坚持自建工厂。
9月2日又有消息称,小米的首款车将是轿车,价格超过30万元。
那么,小米的造车业务,现在到底进展到哪一步了呢?
几个消息是真的?
自媒体时代,各路消息满天飞,这些与小米汽车有关的小道消息,可以基本看作是小米官方放出来的。
这没什么,各大厂商旗下,都有一堆的“意见领袖”。
那么这些消息中,哪些是真的呢?
首先是关于“自建工厂”的消息。
不代工、不收购、自建工厂,这听上去说的似乎不是小米,倒更像是华为。
什么事情都自己来,这是一项长期工程,以小米长期以来的轻资产模式,这个相当不靠谱。
2021年3月份,小米宣布造车,一年后,小米北京工厂开工,预计将在2023年6月份竣工。
但现在的问题是,小米仍然没有解决造车资质的问题。
根据小米最初的规划,首款车型将在2024年量产,到现在只剩下两年时间。
假如真的不收购,那么,小米需要在两年内完成资质认证、产品设计、道路测试、渠道搭建、市场推广等各项工作,这个可能性相当低。
其次就是价格的问题。
根据这两天的小道消息,小米首款汽车的售价将超过30万元。
但雷军4月份的一次网络投票显示,70%的人希望小米首款车定价在15万元以内。
事实上,就算是在擅长的手机领域,小米也基本与高端无缘,首款车会违背“民意”。
搞一款30万元以上的小米牌高端车?
存疑。
除此之外,8月份小米还有另外广为人知的消息:自主研发自动驾驶技术,2024年冲入自动驾驶行业第一阵营。
我们不知道自动驾驶行业的第一阵营如何判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小米跟“自主研发”很难挂钩。
从成立至今,小米研发投入占比最高的年份就是2021年,但也只有4.01%。
也就是说,目前围绕小米的几个重磅消息,其实都不太靠谱。
或者说,都不是很“小米”。
这些目标、计划,更像是小米的一种愿景,而不是现实。
那么,小米的造车之路究竟应该怎么走呢?
哪条路最适合小米?
事实上,小米是有一些其它消息的,而且这些消息看上去更加靠谱。
例如,小米敲定宁德时代或者比亚迪作为电池供应商,选择禾赛科技作为激光雷达供应商等等,但如果我们把这些当作是小米汽车业务的“进展”,就有点太滑稽了。
从创始人流着泪说汽车是最后一次创业,到宣传研发团队的员工数量,再到近日把工程车测试当成是重大进展,这样的小米,还是手机圈那个小米。
无论它嘴上说的是什么,在实际行动上,它的气质从未变过。
一家企业的DNA是很难变的。
就像任正非不可能在年会上唱“are you OK?”一样,雷军同样也不可能以一个大家长的威严,强令公司砸重金去搞研发。
因此,小米的造车业务,还是应该回归本源。
什么是回归本源?
那就是不要试图走那些自己不熟悉的道路,就像雷军说的那样,勇敢做自己。
重资产、高端路线、自主研发,这些并不是小米的菜。
既然高管都把自己的用户称为“屌丝”,那么,促进国产新能源核心技术发展、带领国产汽车工业占领高端市场这种咬牙切齿、苦大仇深的活儿,还是留给别的厂商吧。
最适合小米的,就是手机圈里那套打法。
先推出一款PPT,吸引一波流量。
然后发动数量极为庞大的粉丝,制造一些“同样配置的车,比亚迪凭什么比小米贵两万”之类的舆论。
譬如,跟特斯拉比一下自动驾驶,跟华为比一下激光雷达,跟比亚迪比一下动力电池……
然后,利用越来越成熟的供应链,快速推出新车。
最后,再搞一波“小米拉低了新能源汽车价格”之类的话题。
只要不缺流量,就不愁关注度。
从创业到现在,小米对这套打法相当熟悉,自己最擅长的,才是最靠谱的。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何其广大,只要车子能卖得出去就行。
既然是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那就不要逼自己离开舒适区了。
结束语
目前小米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一个清晰的造车思路,这是我们和多位曾经就职于小米汽车的工程师们沟通之后得出的结论。如果走自己熟悉的道路,2024年量产没什么问题。如果走华为或者比亚迪的道路,2024年我们能看到的,或许依然只是一个PPT而已。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二师兄玩车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84189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
相关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