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成都车展,办的有点磕巴。
8月6号,眼看疫情防控的紧张架势,官方宣布原定27号开幕的展会延期。
正当各路人马准备稍事休息再做打算,一个星期后,官方一纸通知,宣布延期到29号开幕。从27到29号,等于延了个寂寞。
不过,虽然前后只延了两天,却足以把展商们的节奏打乱。
几个头铁的主儿,像广本、特斯拉、五菱,被“演”了之后,直接挂出免战牌,不来了。要不是想着在“金九银十”到来前造点声势,估计还会有更多车企拒绝营业。
好在结果还算圆满。20万平米展出面积,130多个品牌,百余款新车,起码数字上胜过去年,不输疫情前的2019年。
但数字之外,话题度和新鲜感有点欠奉。尤其几个月前,刚刚席卷过上海车展的“电动”和“智能”,到了成都,稍稍有点退潮的意思。
01
顾好“眼前的苟且”
这其中有客观原因。虽然同样贵为A展,但与上海、北京甚至广州比,成都车展定位更偏销售。
所以,相比新概念,车企们更倾向捧走量产品。比如这次占据C位的C级、皇冠陆放、帝豪,以及一堆改款车型,接下来都是各自品牌的订单大户。
但是去年成都车展,情况有所不同。北京车展因疫情推迟后,成都一不留神,成了年内第一个A展。
车企们憋了大半年,好不容易得了个场子,但凡来的,基本都把压箱底的宝贝掏了出来,其中自然有不少电动产品和智能概念。
等到了今年的上海车展,智能电动之风吹的更猛。一众传统车企,更是不约而同,把电动捧上C位,让人以为,往后这就是“新常态”。
这种背景下,以至于今年的这场成都车展,看起来不够刺激。
实际上,就电动化而言,本次车展的规模不算小。百余款新车中,新能源大约占去一半,比重与今年上海车展持平,显著高于往届成都车展。
参展的新能源车企,去年是7家,今年一下子多出理想、哪吒、零跑、合创、智己、高合、岚图、极氪等新面孔,主办方顺势为新能源专门设了个馆。
之所以感觉声势弱了,主要因为传统车企,尤其外资品牌,这次没那么“来电”。
比如人气很旺的BBA,4月上海车展上,齐齐把电动系列(EQ、i、e-Tron)放在C位。
这次打头阵的,是换代C级、改款X3和改款Q2L,外加一批燃油产品的小改款。上汽奥迪作为“新兵”,推了Q5 e-Tron,诚意有了,但着实没什么新意。
合资品牌更明显。日系本来就对电动不感冒,上海车展上,勉力配合演出,显示“拥抱变化”的姿态,这次直接回归常态。大众ID系列半年来不温不火,已没了当初的锐气,本次车展上首次亮相的国产ID.3,没引起太大动静。
美系、法系和韩系,反正一直也没凑过这份热闹,这次就更加顺其自然,福特EVOS、改款标致508L、雪铁龙C5X、国产嘉华和库斯途等,承载了各家的希望。
02
该冷静时要冷静
不怪传统车企们苟且,只怪世道艰难。本来已经被销量和转型压力,两头夹着,又赶上缺芯这一遭,日子难过可以想象。
新能源势头凶猛,上半年份额甚至去到10%还多,但远水解不了近渴。
上海车展亢奋了一把后,还是要冷静下来,回归现实,努力护住油车的基本盘,才有过下去的底气和觊觎新能源的勇气。
“冷静”的基调,同样适用于近期热的发烫的智能化。
比起上海车展期间漫天飞舞的“城区自动驾驶第一车”、“首款无人驾驶量产车”、“最强自动驾驶方案”、“全生态智能座舱”,本次成都车展上,车企们低调不少。
一方面,现阶段能讲的故事,已经被讲的差不离,调子再高点,很容易变成扯淡。而且,蔚来事件的余波未平,谁也不想被抓住话柄,立成“过度营销智能化”的典型。
整体来看,上汽R汽车ES33的量产版本,算是新车中比较出挑的,但大体没逃脱堆砌硬件的老套路,新鲜感不强。上汽要把“灵魂”握在自己手里,路还很长。
其它在智能化上姿态激进的选手,包括智己L7、小鹏P5和极狐阿尔法S,此前在各种场合,已经把故事讲完,再多说已无益。真实成色如何,只待接下来实车交付,市场自然会给出裁断。
除此之外,没太多值得说道的地方。
各种改款、换代甚至全新产品上,不过是些寻常的座舱配置和L2/L2+方案。
偶有类似50米循迹倒车、代客泊车、场景化推送的功能亮点,也是口吻克制,有一说一。比起往常“做一分,说十分”的流行做派,收敛很多。
经历一段亢奋的时期后,适当冷静下来,对智能汽车的长远发展,无疑是件好事。否则,泡沫横飞,真到了爆掉的时候,市场的信心,怕是再难恢复。
03
破不了的“次元壁”
“电动”和“智能”的问题上,自主和外资阵营间步调不一,已经人所共知。
几个月前的上海车展上,大家一起“拥抱变化”,界限还没那么明晰。到了成都,外资品牌们回归现实,专注当下,差别立即显现出来。
置身车展,耳闻目睹其中的差异,甚至有穿梭在不同“次元”的错觉。
就新能源而言,自主品牌本就占了先发优势,本次成都车展,特斯拉意外缺席,智能电动的戏份,不出意外地被它们抢去大半。
一堆自主新车里,从花俏的QQ冰淇淋、到个性的欧拉芭蕾猫、樱桃猫,再到瞄准主流的比亚迪海豚和元PLUS,还有立足高端的上汽R汽车ES33,类型丰富,花样百出。
反观外资阵营,油车唱主角不说,ID.3、Q5 e-Tron、iX3这些没摆脱油车痕迹的电动产品,难让人提起兴趣。
油改电的马自达CX-30 EV,身材臃肿,姿态怪异,看起来像上个时代的产物,居然能大大方方地出现在2021年的车展上,感觉更是魔幻。
这种不对称的局面,倒也暗合了当下的市场形势。看看7月的新能源销量榜单,前15名中,除了Model 3,其余被自主品牌包圆。
1-7月总销量前15中,也只多了款Model Y。再看渗透率,1-7月,自主品牌中新能源渗透率30.1%,豪华品牌8%,主流合资品牌只有2.5%。这种销量结构,说两大阵营在不同“次元”,不算太夸张。
值得注意的是,两者间的“次元壁”,已然超越了新能源的范畴,延伸到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及营销。
车展上,走入一家合资或豪华品牌展台,再转到一家自主或新势力展台,便能深刻感受其中差异。
前者多半端庄大气,四平八稳。相比之下,后者从产品设计、命名,到现场布置及互动,要显得活泛的多。
孰好孰坏姑且不论,但展台间的人气差异,多少说明了问题。
当然,把眼光放长,当下发生的一切,无论“电动”上的踌躇,“智能”上的冷静,还是不同阵营间的隔阂,都是一场变革中应该有的张力,无需过度解读。
历史已经无数次告诉我们,凡是变革,很少有什么一往无前。走走停停,甚至走三步,退两步,才是变革的常态。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车巴客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54906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