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合肥新能源汽车故事

合肥新能源汽车故事

一切皆有因,一切皆成缘。

合肥大声说出来的梦想——做中国新能源汽车之都,从哪里发端?

肯定不是2021年的4月29日。尽管这一天,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开工建设,勃勃雄心震动行业:总面积16950亩,先期投入500亿人民币,规划整车产能100万辆/年,电池产能100GWh/年,预计总年产值达5000亿元人民币……

图片

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效果图

一定是更早的时候。

2020年4月底吗?当时,时任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还有几天就要调任新职,仍然签字同意投资蔚来救蔚来于生死线

也许是2015年10月30日,李克强总理跟安进说,“我要做个媒”,和德方提出让大众汽车和江淮合作。

也许还要往回再推十几年。2002年,江淮的夏顺礼用铅酸电池装出了一辆电动中巴。

也许还要早得多得多。上世纪90年代,合肥工业大学教授赵韩自己在学校倒腾,把燃油车改装成电动汽车……

没有一个大家都能认可的起点,但是,大家都会认同:合肥今天站在前线,向新能源汽车之都发起冲击,凝结了至少二三十年合肥新能源汽车探索者的心血。

5月上旬,《电动汽车观察》来到合肥,遍访新能源汽车资深政界、商界、学界人士,我们了解了合肥的新能源汽车往事,也看到了合肥的前路。

合肥的目标,还不止新能源汽车之都。

1

缘起合工大

在中国汽车界,合肥工业大学(下称合工大)输送了许多人才,网民戏称“肥大系”。“肥大系”成员遍布各大车企,还包括不少一把手。

溯源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也绕不开合工大。

图片

合工大沿革

自发研究电动汽车的赵韩,后来担任合工大机械与汽车学院院长、合工大副校长、安徽政协副主席的前辈,帮助合肥、安徽比较早确定了电动汽车的主攻方向。从他开始,一波波合工大师生继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也拿出了值得骄傲的成绩:

1999年,合工大就研制出第一代纯电动轿车;2001年和奇瑞联合承担国家863项目,共同研发混合动力轿车;2004年又成功开发出第二代纯电动轿车;2006年,他们和安凯汽车公司联合开发了燃料电池混合超级电容城市大客车;2007年、2008年又分别和合肥锻压集团、合肥国轩高科公司共同开发了高性能的纯电动轿车……

这一阶段,和整个中国一样,合工大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都是做研发。

时至2009年,合肥成功申报并开展了国家十城千辆示范运营工作。合工大的科研成果开始陆续走向市场,开启了研发产业化的第二阶段。

在2009年9月,合工大与江淮、巨一自动化合作,建立了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院。当时的江淮汽车总裁安进担任院长、合工大校长助理李钢、江淮副总经理严刚、巨一自动化总经理林巨广为副院长。

2010年加入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院任院长助理的潘轶山,向我们回忆了合工大参与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过程。

“大概有大半年时间,我自己开着车子,带着一帮老师到江淮技术中心去上班。”潘轶山说。一共6个人,坐满一辆瑞风商务车。

江淮已经明确要发展电动汽车,但是电机、电控能力相对来讲比较薄弱,就想依托合工大来开发。

合工大的技术积累在此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的帮助下,江淮开发出了新的电机电控。2011年,由他们开发的江淮同悦电动汽车100套电机和电控,创造了当时无故障最高行驶里程的记录。

后来,新能源汽车工程院又与江淮联合开发了后续三代近5000辆iEV纯电动汽车,并参与了合肥私人购买纯电动汽车试点。“三代电动汽车,我们研究院每一代都买了30辆。”潘轶山说。

图片

江淮“定向购买”推广的首批私人电动汽车

在和江淮等企业的科研产业化过程中,合工大也孵化了一些企业,包括林巨广创立的电机电控公司巨一动力;刘新天创立的专注BMS的安徽锐能科技有限公司。

潘轶山介绍,2016年,合工大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与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合并。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全国铺开,合工大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也走出安徽,和其他企业、院校合作开发新能源汽车。

随着汽车行业的变革升级,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也进入到了第三阶段。这第三阶段是什么,后面再说。

2

汇聚江淮

夏顺礼也属于“肥大系”。他1999年从合工大研究生毕业,念的是内燃机专业。

夏顺礼毕业就加入江淮,搞内燃机开发,“瑞风发动机的开发,我是主要的技术承担者。我知道了最难的技术怎么工程化。”夏顺礼说。

2002年,仍然在开发内燃机夏顺礼接到一个任务,用铅酸电池做一款电动汽车。他把一辆中巴改成了电动,“可以跑到100公里,但它爬坡就不大行。”这个项目就停掉了。

也许是这个经历,2006年底,江淮汽车研究院筹建新型动力部,夏顺礼成为这个部门的负责人。

2007年、2008年两年,夏顺礼试过了各种节能与新能源的技术路线。混动试了,“成本要贵五六万,品牌也不支持,搞的意义不大”。中混、微混也试了,结论是并不那么节油。

还试了增程。“第一,噪音太大,尤其当没电的时候;第二是连续的加速、减速,功率难以平衡。搞到最后就是,必须要用大发动机。”

“所有的技术一个个排除。2009年,当时左董事长决策,那就搞电动车,马上搞。”他说。

“2009年,老徐回来了;2010年,周博士回来了,我们就一起练起来了。”

老徐指的是国轩高科高级副总裁徐兴无;周博士,则是华霆动力的创始人周鹏。这两家合肥本地企业,一家做电芯,一家做电池包,再加上江淮,“还有另外7家企业”,一共10家,“我们基本上合作没有断过,把技术搞成熟、把路走通,同时把合肥的产业链就拉起来。”

十余年投入一句带过,但其中甘苦,难对人说。

夏顺礼沿袭了开发发动机的严谨过程,转到电动汽车上,也是一样要求。最让他纠结煎熬的,是安全。

“电动车第一要务是电池包的安全。”夏顺礼说,“我们2009年就在研究这个命题。”

“老徐回来就跟我讲,电池太可怕,它会爆炸,单体能量不能太大。因为能量大了,爆炸能炸死人,这是不得了的事情。”夏顺礼和徐兴无两人商量,电池单体的电量不能超过20安时。“所以,我们就坚持小圆柱。”

即便小圆柱,成组为模组,模组再组成为电池包,安全性依然是个挑战。

不得不承认的是,电芯热失控是个概率事件。夏顺礼他们的想法是,如果电芯热失控,电池包、整车不起火,也能接受。

“我们周末就到宿松路,就现在蔚来汽车厂的地方,那时候没有人,是荒地,到这地方做实验。”夏顺礼说,“我们用电线给电芯加热,让单个电芯爆炸后,看周边电芯受没受影响。”当时,对于单体热失控的电池包影响实验,也没有通用检测标准。江淮自己制定了测试标准,连续100次的单体热失控,整包都不会热失控,才算过关。

第一代到第四代江淮电动汽车,一直都用磷酸铁锂电池。磷酸铁锂的本征安全,再加上模组、电池包的被动安全设计,让他们的产品相对安全性更有保证。

“2011年,我们推出了500多辆、私人购买规模最大的电动汽车。用什么证明磷酸铁锂确实比较安全?时间证明了。我的(第一代电动)车还在,还能开。”

到了江淮开始开发第五代电动汽车的时候,长里程电动汽车成为政策和市场的需求。三元电池成为业界都需要考虑的电池技术,所有的实验再来一遍。

“三元电池热失控的概率,是没有人能够绝对杜绝的。”江淮联手力神、华霆等企业,从电池配方,到模组、电池包结构开始,正向开发,并继续单体热失控的实验。到了2018年,夏顺礼认为,才算彻底解决了问题。2020年,他们给这一电池方案正式的名字,叫蜂窝电池。

“这么多年做了无数次实验,到现在可能有1万次了,大家各自付出的钱加在一块,可能有10个亿了。”他说。

2018年,长期主抓技术的夏顺礼开始担任江淮新能源的总经理,一体主抓研发、生产、销售,品牌也获得大众授权,开始采用思皓品牌。

2019年9月,江淮推出思皓E20X;2021年3月,又推出了思皓E40X和E10X,还计划推出思皓E40A轿车。

图片

江淮新能源思皓时代的产品线

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早期,江淮的新能源探索引领行业之先。

2011年江淮定向购买推广私人购买电动汽车试点,总量500多辆,是全国最大规模。

2012年,全国电动汽车销量为8500辆,江淮一家就销售了1422辆,市场占比达到近17%。

在2009-2012年的十城千辆推广阶段,2013-2015年全国88个城市推广阶段,江淮都是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之一,也帮助合肥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明星城市。

3

“双试点”城市的荣光

在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初期,全国有几个处长,在圈里颇为知名。

北京的许处——科委新能源与新材料处处长;杭州的何处——经信委汽车处处长;深圳的陆处——发改委重大项目协调处处长;上海的刘处——新能源汽车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处长。还有一位,就是合肥的戴处——科技局区域与创新处处长。

2006年,戴兵从部队转业至合肥科技局。刚进局里,戴兵没有固定的工作职责,“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2009年,合肥市决定申报“十城千辆”试点城市,这个事的具体工作,就落在戴兵头上。

当年,合肥的安凯客车听说,国家要启动“十城千辆”示范工程,写信给市委市政府,请政府牵头申报。时任市委书记孙金龙非常支持,指示科技局组织调研全国新能源汽车情况。

当时电动汽车当然是新鲜事。戴兵知道合工大有老师研发了电动汽车在校园里开,还和江淮、奇瑞承担了国家科研项目。但是实际应用,合肥还是没有的。

按照市委书记指示,合肥市调研组第二天就出发了,先后来到武汉、长沙、株洲等地调研,几个地方的先例,让合肥市觉得可以做。科技局组织工大、安凯、国轩高科等单位一起编制了推广方案,经过充分论证得到了国家部委的认可。

2010年1月23日,在安徽合肥纯电动汽车示范运营启动仪式上,30辆纯电动公交车正式投入18路开始运营。时任科技部副部长曹建林到场,向合肥公交集团授予纯电动公交钥匙,标志着全国首条纯电动公交路线在合肥开通。

图片

合肥纯电动汽车示范启动仪式

全国首条公交路线当然是荣誉,但参与者都知道运营的坎坷。寒冬腊月,国轩高科用40天时间建了一个充电站。但是,这批公交车实际续航里程只有150多公里,经常是一半在充电,一半在运营。

“车子问题也不少。比如高压开关都不是车规级的……一旦出现问题我们肯定就要研究,对电动汽车的成熟,就起了很好的作用。”戴兵说。

纯电公交跑起来不久,主管新能源的四部委又发布通知,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对满足支持条件的新能源汽车,按3000元/千瓦时给予补贴。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5万元,纯电动乘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

江淮在研发纯电动乘用车,合肥申报试点也有基础,但是根据江淮的进度,出车的速度还比较慢。当时担任合肥科技局局长的朱策一行到江淮,说服了江淮提前半年推出产品,并决定提出申请。

合肥顺利又获得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成为全国6个“双试点”城市之一。

2011年4月17日,合肥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仪式在江淮汽车技术中心举行。时任科技部部长万钢到场指导。当年,江淮汽车585辆纯电动同悦轿车批量进入私家车市场,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领域首创国内、乃至全球最大规模的示范运营。

图片

合肥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启动仪式

“模式也进行了设计。”戴兵回忆说。“一开始他们想直接推出租车,通过高强度运营来完善这个车。我们觉得,出租车影响面太大,所以还是在内部让他们员工、供应商先试。”这就是所谓的定向购买模式。“第一批车我们跟得也比较紧,一年多时间基本上解决了大概300多个问题。对车子的改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起跑比较快的合肥,在随后多轮新能源汽车推广试点中,和北京、深圳、杭州、上海一起成为典型推广城市。

戴兵曾经总结的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合肥模式”:“统”“促”“扶”“束”。

“统”,包括统一思想、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合肥推广新能源汽车以来,经历四届领导班子,一直都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至今,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总召集人都是市长。在政策方面,合肥跟随中央节奏,每个阶段,甚至每年都有对应政策出台,持续推动合肥的推广工作。比如,推广政策统一要求小区配建充电基础设施,比部委政策还早提出。

“促”是促进定位,促进投入,促进产出。投入方面,“这几年政府投了很多钱,真金白银地支持。像纯电公交,全是财政买单。”

“扶”是扶持开发、扶持生产、扶持推广。“束”是双向约束、渐进约束、有效约束。就是对品质粗糙的产品要有效约束,别把市场搞乱掉。

“合肥模式”卓有成效,推广量一直是全国前列。2013年时,合肥新能源汽车推广能占全国20%;2019年上半年,合肥累计推广突破20万辆,约占全国总量的5.86%。

总量在上升,但占比不复当年之荣耀。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安凯、江淮两大龙头近几年发展不力,配套零部件企业难以独善其身。

合肥,需要新的力量。

4

引入大众

2015年10月30日,李克强总理回到了家乡安徽。

上午,李克强到江淮,考察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情况。在当时董事长安进的陪同下,他坐进一辆电动汽车驾驶座,还到车头、车尾询问各个零部件情况。

图片

李克强视察江淮

在与江淮员工交流时,有人提出希望和大众汽车合作,李克强欣然表示,要给江淮“做媒”。在当天与德国代表团的会晤上,他就向德方提出了这一意向。

大众江淮的合作起点很高,但是过程却很曲折,结局也是出乎意料。

李克强“做媒”之时,中外车企合作模式基本上就是合资,但是当时有外资乘用车企只能和两家中国企业合资的惯例。

经过双方长久磋商,2017年6月1日,还是李克强和默克尔的见证下,江淮与大众正式签署合资企业协议,共同成立一家股比各占50%的合资企业,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提供相关移动出行服务。

2018年11月28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西班牙首相佩德罗·桑切斯的见证下,大众汽车、江淮汽车及西雅特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合作方将共同开发一款电动汽车平台,用于生产江淮大众车型,同时江淮大众也将于2021年前引进西雅特品牌。

合资公司建立,车型准备好,正当人们以为江淮大众又是一次经典中外合资案例时,中国对外资开放了合资股比,大众汽车不断加码在合肥的投资。

2020年5月29日,大众汽车入股江汽控股,持有江汽控股50%的股权,安徽省国资委持有江汽控股50%的股权并仍控制江汽控股。大众中国还对合资公司江淮大众进行增资,最终持有江淮大众75%股权。

当年12月,江淮大众改名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而江淮汽车,则成为双方对等合资的主体。

这一下子,大众将自己在中国的布局重心转移到了合肥。大众安徽成为大众汽车在中国的嫡系。除了买下江淮的一个工厂之外,大众将会在合肥投资超200亿建设全新MEB平台工厂,年产能将会达到30万,而根据规划未来7年时间中,年产量将会达到35-40万。

此外,同在2020年5月29日,大众汽车还与国轩高科签约,投资约11亿欧元,获得国轩高科26.47%股份,并成为大股东。

由此,大众汽车在合肥也投下前所未有的重注,希望以合肥为基地,在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延续它在中国市场的优势地位。

5

投资蔚来

和大众相比,蔚来更早成为合肥汽车人的骄傲。

2016年5月,蔚来宣布和江淮签约,共同打造一个具备高端全铝车身生产线的世界级智造工厂――江淮蔚来先进制造基地,生产蔚来的车型。

这种方式,蔚来和江淮称为共同制造,而且在研发方面,江淮也有参与。不过这种模式还是被业界称为“代工”,也引领行业之先。

蔚来为什么选了江淮?

蔚来董事长李斌谈及当年选择代工对象时,和2家合资品牌和3家中国品牌谈过,但是江淮最终胜出,有四点原因。

首先是江淮的决心。江淮希望通过这件事实现“互联网+”的创新,把这当成是战略选项。其次是,江淮愿意投资建一个全新工厂。第三,李斌和江淮团队互相信任。第四,他认为江淮是一个有进取心、上进心且稳健务实的公司。

另一位主角,敲定和蔚来合作的前江淮董事长安进,说法类似。

安进对媒体说,“他说要做汽车,他告诉我想怎么做,又想用什么方法去做,要做到什么样的水平,他能够说服我。我也告诉他,你这个方法我能给你实现,我们相互信任,就一拍即合了。”

李斌是安徽太湖县人,所谓的信任,可能也有家乡因素。

江淮蔚来工厂不负众望,先生产了蔚来ES8、ES6两款产品,后来又生产EC6。今年4月7日,这个工厂下线了第10万辆量产车。

图片

江淮蔚来工厂

从2018年5月27日的第一辆开始计算,10万辆仅用了35个月,创下同价位高端SUV细分市场的最快记录。

这过程当然也不是一帆风顺,除了早期爬坡困难,2019年下半年-2020年初,蔚来资金链近乎断裂。虽然靠卖车、增发获得了现金回笼,但是危难之际,来自合肥的投资框架协议给了蔚来信心,蔚来也就和合肥结下了更深的情谊。

当时的情况,李斌对媒体讲述过,经由安徽省国投董事长陈翔的介绍,李斌和时任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对接了融资意向。仅一个多月,双方就签订了框架协议,并计划4月签正式协议。

我们在合肥,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4月底的一个晚上,一个合肥的饭局。时任合肥市委书记宋国权,李斌、安进在座。即将接任宋国权的虞爱华也在。

“李斌的蔚来生病了,进了ICU。需要打一针。如果现在来一针,蔚来可能还能出ICU。如果晚一点打,李斌可能就是在ICU醒过来,看见我,说一声:‘老宋啊’,就又要昏迷。所以,这一针要早打。”

宋国权5月7日离职,但是仍然签字同意了合肥几家国有投资公司投资蔚来的文件。宋国权向在座各位解释,为什么要在离任之际拍板。

图片

宋国权(后排中间)见证蔚来中国总部落户合肥

这是蔚来-合肥故事当中的一个高潮段落:家乡政府出手,救李斌、蔚来于水火。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战略投资的70亿注入,蔚来立解生死之忧。

其实合肥的出手并不意外,宋国权说,“毕竟蔚来是我们合肥生产的。”

蔚来也“知恩图报”,不仅中国总部落户合肥。后续要扩建的产能也基本明确落地合肥。

2021年3月,蔚来和江淮又携手,成立江来先进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江淮占股51%、蔚来占股49%。这个公司,等于宣告双方联合制造的承诺,继续延续,蔚来算是托付了目前可见的“后半生”。

除了加码自己和江淮的合资制造公司,蔚来在合肥还要扮演更多角色。

4月29日,合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正式开工建设。这个产业园规划目标很大。总面积16950亩,园区先期投入500亿人民币,规划整车产能100万辆/年,电池产能100GWh/年,预计总年产值达5000亿元人民币。

这个产业园,不是单给蔚来用的,但是由蔚来与合肥市政府共同规划。运营新桥产业园的主体,就是江来先进制造技术(安徽)有限公司。

规划中,产业园将引入上百家关键配套企业,如芯片、半导体、电机、电池、零部件、常规的汽车零部件等,与蔚来自有的整车制造工厂一起,构建起了一条从原料到整车的完整产业链。

蔚来,俨然已经是合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的龙头企业。

在仪式上,李斌致谢合肥对蔚来的支持:“蔚来从‘重症监护室’到现在,离不开合肥政府的支持。”

已经调任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宋国权,也在座见证。

6

老合肥模式VS新合肥模式

从新能源汽车示范、试点时期的合肥,到现在挑战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的合肥,已经有很大的不同。

上一阶段,合肥政府牵头,将产、学、研聚集在一起,再动员使用方,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应用,打造了全国瞩目的合肥模式。

仅就新能源汽车而言,如今的合肥更加自信,希望向更高目标发出挑战。

2020年11月13日,合肥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该文件提出,到2025年,合肥全市新能源汽车整车以及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度自动驾驶智能网联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新能源汽车与交通、能源、信息通信等实现融合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超过千亿,整车产能达到100万辆,质量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成为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这些目标不够简单清晰。

2020年10月22日,合肥市政府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明确,合肥市要深入实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认真落实市委提出的加快建设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的要求,以更大力度推动新能源汽车合肥造、合肥产、合肥用。

“全国新能源汽车之都”就是清晰目标。

在通往这个目标途中,合肥已经有了“新合肥模式”。

当时的龙头,是本地企业江淮、安凯,现在则是蔚来、大众,格局更加开放,视野更加宽阔。

在产业链布局上,上一阶段以聚齐产业链为目的,现在则是升级。响应中央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围绕强链补链,合肥市启动了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在12个行业配备了“链长”。其中,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链长”是合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文松。

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上,虽然合肥2009年就确定了纯电驱动路线,但最近一期规划,也提出支持燃料电池系统、氢能储运、车载储氢等技术,并计划2025年实现规模化运营。

老合肥模式下,政府虽然出真金白银,但是局限在科研资金,购置补贴,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补贴。新合肥模式下,政府出钱的方式很不一样,国有投资公司成为了重要的参与者。

蔚来的70亿投资中,来自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合肥建投)、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合肥建投是合肥国资100%控股企业,安徽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公司是安徽省投资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子公司,也是安徽省国资的下属公司。

在老合肥模式阶段,合肥并没有重资本投入,戴兵认为和产业发展的规律有关系,“导入期肯定不可能搞那么快。”

但是,如今新能源汽车到了产业爆发期。“这些互联网企业,华为、百度、苹果、小米都造车,纷纷介入,因为已经到了爆发期。”

对于合肥而言,如果不是在新能源汽车导入期就有积累,也不能赶上爆发期的这一波红利。

在新能源汽车之外,合肥还在蓄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

对智能网联汽车,合肥的思路是筑巢引凤,以智能网联汽车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吸引企业前来。

根据建设方案规划,合肥未来两年将启动七大重点项目建设,其中包括:5G智能网联汽车公开道路示范区、合肥港智能化改造、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云计算平台、新能源充电桩、智能网联汽车封闭测试场、国家智能网联电动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及5G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中心,投资总规模近45亿。

2020年8月,5G智能网联汽车公开道路示范区——包河区塘西河4.4公里智能网联汽车示范线,已经投入试运行。这也是安徽省首条5G自动驾驶开放道路示范线。这条示范线,可以为开发、测试车联网和5G应用场景的企业提供实测场景。江淮汽车、江淮大众、安凯汽车等多家企业的无人车跑上示范线。

图片

江淮无人驾驶汽车

顺应合肥从新能源汽车向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探索的趋势,合工大汽车工程技术研究院牵头建设了“安徽省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创新中心”、“安徽省智能网联暨新能源汽车远程监控与数据服务中心”两大平台,此外,目标为国家级检测中心的“智能网联电动汽车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合肥)”,转由包河区政府牵头筹建。

合工大对合肥的智力支持,也从步入第三阶段:智能网联汽车的监控、测试和数据平台。

“新能源汽车之都”遥遥在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早早布局,合肥的目标能否达成还不知道,但是在竞争城市当中,合肥呈现出领跑的趋势。

7

为什么是合肥?

很多省会城市,都不受省内兄弟城市的待见。

合肥也是。安庆人“看不惯”,觉得抢去了他们的省会地位;芜湖人看不惯,觉得之前经济还不如芜湖呢。

确实,1952年,安徽省会从安庆迁往合肥时,合肥只是一个拥有5万多人口的小城。

但是,合肥的发展速度飞快。“合肥这20年,应该是发展的最快的时间。”戴兵说。

GDP是合肥实力的一大体现,2009年到2019年,合肥的GDP涨幅347.61%,全国重点城市中涨幅第一。2020年经济十强省会当中,合肥已经排名第九。

图片

现如今,合肥的在安徽扬眉吐气;放眼全国,也可以挺直腰杆了。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合肥有今天的机遇,也是令人艳羡的。

为什么合肥能取得这样的增长呢?

先问一个小问题,合肥为什么敢70亿赌蔚来?

其实回溯合肥招商引资历史,可以发现,70亿不过是“小手笔”。

2008年9月,地方财政收入仅160亿元的合肥,就敢承诺提供90亿元资金,并给予系列政策优惠,与京东方共同投资175亿元,建设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合肥为筹措资金被迫停建地铁。

“现金出资的30亿元市里拿不出来,我们和新站各出了一半。”这里的“我们”,就是合肥建投,也就是蔚来的投资方。

拿到合肥投资的京东方时来运转,又相继建成8.5代线、10.5代线,由饱受争议的“烧钱机器”变成全球液晶面板巨头。而京东方对合肥的回报也是非常丰厚:投资超过1000亿元,拥有2万多名员工、年产值400多亿元。

京东方项目之外,合肥令人惊叹的投资是芯片。2016年,合肥产投与北京兆易创新公司合作,启动安徽单体投资最大的产业项目——总投资1500亿元的长鑫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动态存储芯片基地。

2017年10月,合肥建投与台湾力晶集团合资建设合肥晶合集成电路公司,总投资128亿。

为了引进更多产业,合肥建投还曾跨国并购安世半导体,斥资10亿美元成为第一大股东。但是由于产业落不了地,只好变成财务投资。

这些大手笔投资多数开花结果,以长鑫、晶合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在合肥生根发芽,开枝散叶,已发展到近280家。

“国资平台,好多地方政府基本上都有。合肥也有,当然不是风险投资,而是根据自己的已有产业的市场需求,也有相应的储备,所以才决定投的。”戴兵说。“因为合肥国资之前投了这两个大的项目,已经有一定经验了,所以对蔚来的判断也比较准。”

这些产业发展的大手笔,在合肥人自己看来,说不上赌,“风投”也说不上。

戴兵回忆,合肥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热点城市之后,很多人带着项目来谈落地,要的资金、政策也很高。但是合肥市领导与相关部门的辨别力还好,绕过了很多“大坑”。

原因也简单,合肥组织一个项目评审会,既有合工大等院校的专家,也有江淮、安凯的一线高管,项目的真实性、可行性,洞若观火。“江淮这些企业,做事情还是比较踏踏实实的。”戴兵说,踏实做事,不急功近利,对行业的判断就更准一点。

要再追溯合肥新能源、智能网联的智力来源,还要回溯到合工大、中国科技大学等等院校种下薪火,延传文脉。

除了合工大为汽车行业输送的人才,中科大的存在,可以说硬生生将合肥拉成全国科研、创新的高地之一,也为合肥当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奠定了基础。比如现在最为热门的人工智能领域,就有大量中科大师生的身影。

“国内的人工智能创业知名企业或者是独角兽企业,一半以上的都是科大出来的。”戴兵说。

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新能源汽车子基金合伙人兼总裁、曾任合肥国轩高科总经理的方建华,将合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模式归纳为“原始创新—成果转化—抢占产业制高点—爆发式增长”路径。

他撰文写道:“正是合肥与中国科大这对相依相恋的‘城校搭档’数十年的共生共融、协同创新,才使得合肥的创新发展基因一步一步显露,在每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过程中,能够把握住发展的机遇。”

兴教育,促创新,几十年播种耕耘,才有今天枝繁叶茂。

合肥正走向新能源汽车之都、智能网联汽车高地,蓝图徐徐展开。

赵韩教授已经荣休,潘轶山等合工大师生还在继续研究、产业化落地电动、智能技术;夏顺礼要带领江淮重新回到新能源主流车企之列;蔚来和大众在合肥投研发、建工厂……

合肥的过往,只是序章。当前的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虞爱华讲,这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戴兵说。

——END——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电动汽车观察家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49436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73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大牛作者

电动汽车观察家

《电动汽车观察家》持续提供新能源汽车的真实信息和诚恳意见 微信订阅号搜索:evobserver

  • 1142
    文章
  • 66181
    获赞
阅读更多文章
热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