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这是一篇来自行业人士的投稿,对于特斯拉中国这几天以来的公告解析。许多分析的确很有价值。一家两年前,哪怕一年前依然站在价值观顶端的车企,为何当下陷入如此的窘境。不仅特斯拉中国的人应该看看,所有的行业从业者也应该看看。
特约作者:南海鳄神
特斯拉的车顶维权事件在今年上海车展媒体日第一天,以一种啼笑皆非的方式开场,发酵至今已第五天。这五天来越来越多的媒体方,包括自媒体,加入其中,各种声音都有。
很多人不解为什么一起小小的「制动失灵」维权为何能惊动那么多中央媒体?甚至还出现了一些阴谋论。
今天,我们通过回顾、拆解特斯拉在维权事件之后的五篇半公告,回答许多人心中的小疑问:特斯拉为何被围攻?
4.19 下午,第一篇公告,核心:此人乃超速违章事故车主
特斯拉的第一篇公告行文不严谨,完全没有严肃对待,比如第三自然段里的「据了解」就不应存在,因为这是特斯拉作为被维权方及品牌方,最清楚的信息。
第二段里关于车主如何进入场馆,说一嘴「据了解」也就算了,自家的事为何还要「据了解」?
除了行文的随意,文章刻意强化车主的「超速违章事故」记录,希望通过给维权车主添加负面标签的方式,降低其公信力。
4.19 深夜,第二篇公告,核心:重申不妥协
蓝框部分,有点类似今年 1 月全棉时代的那篇致歉公告,罗列了大量企业正面信息。凡是在公告里这么写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点深植于脑海:
我没错,我优秀着呢。既然你们看不懂,那我就趁这次道歉公告再说一遍,昭告天下。
其次,第二篇公告篇幅很长,但行文相比第一篇更口语化和非正式化,无法想象特斯拉的公关团队经历了什么,才能在风口浪尖上发表这样的公告。
最重要的,是重申了陶琳的不妥协论,将一个不愿受封建桎梏压迫的硬核科技热血男儿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纸面上。
至于收尾的那句「大家所有的批评,我们都虚心接受」,其实看完全文的人都能感受到其中的不屑。
4.20 深夜,第三篇公告,核心:可能有问题的是服务,严守产品没问题的底线
很多人幼稚地以为,在多方施压下,特斯拉深夜挂网的这篇公告是服软的标志。但请注意,这才是本次事件中第一篇水准合格的公关稿,没有过多赘述(废话)和自我吹嘘,放低了姿态,让许多人产生了特斯拉服软的印象。但如果本着严谨解读公关稿的方式来分析,就该知道公关稿不会有一个无意义的词。
这篇公告中,最后那句「对自身不合理的、不符合服务准则的问题和服务流程进行梳理并整改……」才是全文真正的核心:产品没有错,如果你们都觉得有错,那我就承认服务没做好。
至此,当「特斯拉服软」的标题和消息满天乱飞时,特斯拉并未低下它高贵的头颅。
4.21 深夜,第四篇公告,核心:你们爱咋咋地,我认栽不认输
不用多分析,重点依然在全文最后一段。这种赌气式的文字,看起来是第二篇公告作者执笔,如果你认识特斯拉公关团队的人,不妨帮我求证一下~
4.22 晚,第四篇半公告,核心:我同意《中国市场监管报》的报道方向
一般情况下,位于舆论中心,正在接受调查的企业,是不可能转发任何第三方媒体报道的,噢,特斯拉中国除外。
特斯拉官博转发这篇报道的原因,相信是因为其中的一段话:
「关于事故发生前 30 分钟车辆的状况,特斯拉方面是这样叙述的:在车辆发生事故前的 30 分钟内,驾驶员正常驾驶车辆,有超过 40 次踩下制动踏板的记录,同时车辆有多次超过 100 千米每小时和多次刹停的情况发生。」
整个报道内容非常简单,其中信息也具有争议性,网上支持反对的声音都很热烈。
但从我的角度看,《中国市场监管报》在文末直接引用特斯拉员工的这段叙述是欠妥的,因为整段文字其实类似第一篇公告,暗示维权车主激烈,甚至危险驾驶。但如果对以上数据稍加分析,会发现这种诱导不完全站得住脚:
既然暗示车主开得很快,我们不妨假设车主均速50,30分钟行驶25km,25km 里踩40脚刹车问题很大吗?
今日腾讯《棱镜》记 者驾车到事发地勘察路况,发现交通繁忙,在繁忙的车流里轻带刹车减速是正常操作,40次一点不多。
另外4次刹停问题很大吗?25km停下来4次,红绿灯是否是更合理的解释?我们不能因为车主有超速记录,就轻易对其他数据背后代表的含义下结论。
4.22 深夜,第五篇公告,核心:调查已按流程全面启动,车主消失了,谁有问题一目了然
这篇公告依然是赌气式的罗列大量细节,充分证明特斯拉抱持开放心态,全力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并将所有可公开数据提供给维权车主,一点没做错。
至于结果?不好意思,车主消失了,家属也联系不上,细思极恐。
至此,五篇半公告拆解完毕。一家在关键时刻得到中国大力支持的外国企业,始终以这样的态度对待车主、公众和媒体,我想这才是此次被围攻的原因所在。
我期待真相的到来,但真相不会是这件事的结尾。
目前,已经有不少声音,提出国家应对车企,尤其是智能电动车企的数据管理及数据安全制定相关政策,包括数据储存地、哪些数据该保留多久、如何向调查部门开放,以最大程度保障消费者利益,让行车数据在事故和争议发生后,不再是一个黑匣子。
这个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也极其考验有关部门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智慧。智能电动汽车行业方兴未艾,如今社会已基本认同这是中国一个必须抓住的机会,甚至是避开中等收入陷阱的密码之一。
新兴的行业总是脆弱的,过度监管将掣肘企业的发展,无监管则令消费者信心动摇,最终依然影响行业发展。
我相信中国政府的智慧以及智囊团对行业洞见的深刻,但特斯拉维权事件,很可能让还处在观望和酝酿阶段的政策提前到来,届时,整个行业将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电动星球News蟹老板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45362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