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芯片也想定义汽车了?

芯片也想定义汽车了?

1 月 26 日,高通举行了以「重新定义汽车」为主题的发布会活动。看了发布会后有个疑惑,现在连芯片企业也想来定义汽车?

软件定义汽车已经让汽车企业很烦恼了,现在连做芯片的都想定义汽车,那么定义汽车到底是谁的事?

越来越像电脑、手机的汽车

高通发布会的重点就两个: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芯片。

首先面向下一代智能座舱域控架构,基于第 6 代 KryoTM CPU、HexagonTM 处理器、多核高 AI 引擎、第 6 代 AdrenoTM GPU 以及 SpectraTM ISP推出第四代骁龙汽车数字座舱平台。

其次对标英伟达与Mobileye,推出了Snapdragon Ride平台,提供一整套的软硬件,包括安全系统级芯片、安全加速器和自动驾驶软件栈。

汽车生态看越来越像电脑、手机,越来越有意思。

电脑的生态非常清晰,CPU就Intel、AMD两家在玩,Intel还暗地里扶持着AMD,怕AMD哪天倒闭了自己变成完全垄断的企业,没法玩下去了,其他硬件则基本标准化围绕着CPU在转(当然因为比特币挖矿的原因显卡火了一把);软件层基本是Windows,Linux更像是在服务器及开发端的工具。

所以Intel可以开发布会发布下一代芯片,而微软可以开发布会发布下一代操作系统,电脑的定义权在WINTEL手中,整机企业就是攒机的,性能与体验基本说了不算,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做这些无用功了。

手机稍微好了一点,一条线是强大的苹果,从下到上全是自己的封闭生态,定义权全在自己的手里;而另一条线是Android+ARM的组合,因为两者并不是那么强势,一个是开源一个是软核,所以产业链上的玩家还有自己的话语权,从做SOC的高通到手机整机厂家都在开自己的发布会,宣传自己的理念,打造自己的品牌,所以大家都分了点定义权,达到了的生态平衡。

回到汽车,智能化是汽车未来发展方向已是行业共识,汽车未来研发的重心也基本会集中在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两个模块,取得了这两个模块的定义权也就基本取得了未来汽车生态的定义权。

把智能座舱与自动驾驶的技术架构简单拆分(这里不讨论细节)的话,基本与手机电脑类似。

最底层CPU的核心层,这块跟具体的业务关系不是那么大,目前看基本是ARM为主,与ARM产生竞争的也就是Intel与MIPS,这块的竞争不是很激烈。

再往上是芯片的集成层SOC及板载层,这块跟具体业务的关系就已经十分的紧密,比如算力、AI都在这层解决,这里的企业就非常的多了,比如高通、Mobileye、英伟达、华为等都在做,国内新兴科技公司地平线、寒武纪也聚焦于此,竞争相当激烈。

以上两块都可以看成芯片层。

再往上OS层,这块是软硬件的接口,有两个维度,一个是OS定义的维度,现在很多车载应用系统都叫OS,那么这里也就错误的将他们当成OS,另外一个是系统的维度,现在的OS是大都属于某一零部件,比如车机的OS,而车载OS并没有真正出现。从这两个维度来看OS就非常的多了,几乎做智能座舱的企业以及著名Teri1都有自己的OS。

最后就是用户应用与用户服务,这基本是整车企业的事情。

所以,芯片层决定着汽车智能化的未来,决定了智能化可以达到的高度,不过这个未来是共性的,是整个生态共同努力的结果。而每个企业个性的部分则要通过自身的软件以及数据打造差异化,这也是OEM未来品牌建设及构建竞争力的核心。

卡脖子的芯片

过去对于中国的汽车企业来说,最卡脖子的技术就是三大件:底盘、发动机变速箱,都觉得这是汽车的心脏,是核心竞争力,但是都被世界大厂垄断着。最近芯片卡脖子的事件让汽车产业意识到自己原来快进入消费电子行业了,汽车智能化并不是那么遥远,而在中国汽车智能化的赛道上,这一卡更关键。

现在讲软件定义汽车,而软件的背后是硬件的支撑,硬件的核心是芯片,离开了芯片的发展直接定义软件,就是空中楼阁。这就如发展二十年的中国互联网的经验,一直在应用层发展,忽略了底层技术,因此遇到了现在各种“卡技术”的问题。

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没有软件的定义,没有需求来源,芯片也就无从发展。所以智能汽车发展是一个软硬平衡的过程,需求与技术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

这个循环由谁引领?软件定义汽车是以用户为中心,但是用户知道自己的要的是什么嘛?电脑跟手机已经告诉我们了——他们不知道。就像pc市场上由Intel芯片的升级引领市场需求,手机的升级也是硬件不断引领APP应用的升级。

目前来看芯片是整个智能汽车木桶中,最卡脖子的部分。所以对智能汽车来讲,芯片终将定义智能化的发展,芯片定义智能汽车。

OS定义用户体验,数据定义服务

智能汽车对用户来讲,一个是体验一个是服务,传统汽车的体验由主要由汽车性能提供,比如加速性能、舒适性能、安全性能、气味、NVH等等,而智能汽车芯片会是通用化的,个性化的部分是什么?

各自的OS(OS+应用软件)将会取代传统的性能指标,成为用户体验的重要部分,这部分功能OEM不去做,会有互联网公司去做。

最后所谓千人千面的服务由数据定义。数据是客观的,采集数据,处理数据,数据挖掘的工具也是客观的,但所有这些的逻辑是主观的,数据不可能完全反应客观事实,但比人的感知更加接近客观事实。

所以未来用户服务会从人的主观主导向客观数据主导的过程,实现数据定义服务。未来的智能汽车,“芯”是通用的,但是体验和服务仍然是个性化的。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车巴客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37289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59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大牛作者

车巴客

硬核/有趣,专业/热情的汽车科技自媒体。 合作方式: WX:carbucks001 e-mail:shannon_ji@163.com

  • 236
    文章
  • 11336
    获赞
阅读更多文章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