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说,没有200亿(元)就别来造车。但张海亮却说,“我们不需要200亿(元)也照样做到了”。
2017年底,天际汽车正式起步,在天际汽车董事长兼CEO张海亮的掌舵下,2018年7月ENOVATE品牌发布;同年11月中文名正式确定为“天际”;一年后的2019年12月,天际ME7第一台量产车正式下线。
一切原本都在按计划进行,不料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天际汽车的既定节奏。
由于在供应链方面有部分供应商位于武汉及海外,无法正常为产品的生产提供服务,天际M7的交付延期了半年,直到今年9月19日才姗姗来迟。
迟到的半年时间,天际曾多次面对外界质疑。甚至,有些人已经将天际在造车新势力版图里划上了叉。
“凛冬时刻对于动脑子、有准备的企业来说是好事。”事实上,过去的半年,天际并未按下暂停键。近日,张海亮在接受汽车商业评论专访时表示,上半年,他带领团队重新梳理供应链,潜心打磨产品,尽管交付比预计的时间有所推迟,但“在此期间我们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希望为用户打造超越期待的极致产品”。
如今,天际位于武汉及海外的核心供应商已全部恢复供应,全力备产,为接下来的交付积极准备。
张海亮和天际团队的星辰大海
张海亮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创业者,一切都是从零开始。“以前做的工作是在1后面加很多的0,现在是从0到1,压力会变大,但是里面也会有不一样的乐趣和成就感。”
实则不然。无论是张海亮,还是天际汽车的核心团队,都有着丰富的造车经验,深度参与和见证过无数经典汽车产品的诞生。这也是天际汽车与其他造车新势力本质的区别。
掌舵者张海亮曾被视为“上汽集团最有潜力副总裁”,从供应部经理兼计划物流控制部经理、规划部副经理、产品工程部副经理、人事与行政执行经理等多部门高管一直干到总经理职务。
在上汽大众干了二十余年的他,敏锐地意识到中国汽车工业正在驶入科技融合和智能制造的快车道。
于是,2016年他告别上汽,投身互联网造车,开启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业旅程。一年后作为创始人担任天际汽车科技集团董事长兼CEO,同时还带来了一众汽车牛人的加入。
除了掌舵人张海亮,天际汽车的核心团队中还不乏曾在上海大众从事汽车开发近20年,担任过上海大众技术中心执行总监,拥有丰富的整车开发、部门管理和跨文化合作经验的首席技术官牛胜福博士;曾任上汽大众售后质量高级经理、质量改进高级总监、外购件质保部部长,参与建造和管理上汽大众六家年产能超过30万辆、两家超过10万辆的工厂的首席制造官刘岩博士;曾任职于上海汽车发动机厂、上海汽车工业销售总公司、上海大众等公司,先后在供应、销售、大客户业务线、集团业务运营线担任重要职务的首席营销官陈敏等牛人。
如今张海亮和他的团队正在将多年的造车感悟倾注于打造真正适合消费者的梦想之车。张海亮强调,“新旧势力之间的融合不仅仅是制造的融合,也是人才的融合、技术的融合。”
人才是创新的根本。以张海亮为代表的天际汽车核心成员几乎全部拥有20余年以上的深厚造车经验,管理层及员工来自大众、通用、保时捷、沃尔沃、捷豹路虎等世界一流车企,同时天际汽车团队中也有不少研发人员来自手机、智能硬件、互联网等领域。在天际汽车人才队伍中,研发人员占到其员工总数的一半以上,而智能化、车联网方面的研发人员又占研发团队的一半。
正是凭借“汽车+互联网”的人才战略,天际汽车打造了一支实力超强的整建制造车团队,在新造车领域独树一帜。
坚持正向研发 拿无短板的产品说话
张海亮过去二十年的经验让他深谙技术对于造车企业的重要性。他曾多次强调,对未来具有决定意义的部分,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智能座舱方面的人机交互及整车控制,这两个核心部分必须自己做。”
在张海亮的带领下,天际汽车作为少数拥有正向研发能力的新造车企业,借助成熟技术人才梯队,迅速构建了囊括整车、造型、底盘、车身、电子器件、新能源动力、车联网再到自动驾驶的完善自主研发体系。
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平台架构是关键。天际汽车前瞻性布局全新电子电气架构——iMA智能数字化架构,包括网络架构、硬件、驱动层、应用层及云端5个层次,融合了整车、IT、互联网领域的相关技术,具有自我升级和更强兼容的能力,可满足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整车控制等多场景需要,为用户提供一个不断拓展、全时进化的数字世界。与传统汽车的平台架构不同,iMA架构的核心并不是以往的硬件平台开发,而是将重心放在了软件、网络、交互系统以及其他新功能。
全新架构下,天际ME7应运而生。张海亮介绍,“天际ME7在智能驾驶水平和智能座舱体验方面都是业界领先,包括5+X屏即时互联、AI语音助手小天、遥控泊车等等这些功能,不管是媒体还是用户,体验过的人都给出极高的评价。”
专访时,张海亮自信满满,“就天际汽车来说,我们没有短板,不仅没有短板,还拥有传统车企无法企及的因子。”
比如用户思维。虽然不少车企也在讲用户思维,但真正能够落地的少之又少。张海亮指出,今年下半年或将成为C端需求崛起的拐点。因此了解用户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天际汽车在这方面拥有绝对的优势。”张海亮表示,天际汽车在成立之初就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贯穿在产品研发、渠道建设、服务体系打造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
“我们一直在强调‘5+X’的概念,希望为用户提供的不仅仅是一个出行工具,更是生活方式的无限延展。我们希望将产品打造成一个智能生活空间,坐在车里就像待在家里一样舒服、自由,人们可以无障碍的分享、交流,同时很好的与外界连接。”
事实上,张海亮向市场交出的ME7正是这样一个极致的、智能的产品。它所搭载的5+X智能科技座舱,拥有众多新奇的科技配置,可以全面满足用户的娱乐需求、生活需求甚至是办公需求,智能网联功能非常突出。
最终目标:做到除海外企业的行业前三名
过去,新能源市场主要是造车新势力的比拼,而如今,造车新势力在经历淘汰赛后,新的竞争进入2.0阶段。
从刚刚过去的北京车展不难发现,电动汽车领域除了有风头正劲的蔚来、理想、小鹏这类新势力代表,更有大众、宝马、奔驰等一众豪华、合资企业的加码入局,除此之外,北汽、东风也陆续推出高端新能源品牌,上汽也宣布正在规划高端电动车“L项目”,华人运通也推出了首款车型高合HiPhi X。
天际ME7的上市,意味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即将开始。在张海亮看来,这才是天际应该出征的战场。
“竞争才刚刚开始,目前的‘玩家’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造车不分早晚,势力无谓新旧,就算不是马拉松,至少也是中长跑,绝不是百米冲刺。天际汽车不会去做谁的追随者,而是要去做行业变革的引领者。”
张海亮并不介意外界对天际速度的质疑。在他看来,企业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节奏,“如果总是盯着对手而忽略了消费者、总是盯着竞品而不是盯着产品,那这家企业注定无法成功。”
在他判断,智能新能源车依然还在产业变革初期。从中长期看,电动车渗透率仍有长足的提升空间。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汽车销量为2576.9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0.6万辆,占比仅有4.68%,可以说仍处在初级阶段,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0%左右,未来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电动车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总的市场容量问题。”张海亮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充电设施的快速建设,到2023、2024年左右,电动车成本会与燃油车处于同一水平线甚至更有优势,竞争力会非常强,甚至在2024年迎来电动车市场的爆发。
基于对行业趋势的判断,张海亮为天际汽车做好了长期规划:从现在到2023年之间,每年推出一到两款车型,每一款车都打造成精品,成为中高端智能汽车的普及者。而最终目标是要做到除海外企业的行业前三名。
问及天际ME7的销量目标,张海亮表示要从长期来看,“没必要太在意短期销量”。
新融资到位 IPO提上日程
团队和技术保障硬核产品落地,天际36个月后再战,已然是蓄势待发。伴随着量产车型天际ME7的交付,天际也迎来了新一轮融资的加持。
10月13日,天际汽车宣布,已完成超过50亿元人民币的新一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地方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大型国有银行领投,资金将用于后续新车型研发、智造、销售渠道及服务体系建设、品牌营销推广等工作。由此,天际汽车已开启IPO准备工作,计划于2021年IPO,Pre-IPO轮融资也已启动。
在市场和融资环境严峻的情况下,天际汽车新一轮融资的到位,意味着资本市场对其造车实力的长期看好。张海亮透露,“本轮融资完成后,我们同步开启Pre-IPO轮融资,计划2021年上市。”而具体上市地点,他表示暂未确定,“无论是科创板还是海外市场我们都持开放态度,届时要视整体融资情况和市场情况来定。”
张海亮表示,现有资金完全可以满足上市前的需要。“李斌曾说,没有200亿(元)就别来造车,事实证明,我们没用200亿(元)也照样做到了。”据了解,除了首款量产车ME7,天际第二款量产产品也蓄势待发。
张海亮将其归功于天际在资金上的更高效的利用。“我们拥有一支具备深厚行业底蕴的实力造车团队,在新车型研发、生产智造、营销体系构建、服务等方面都具备丰富的经验,这一切保证了我们能更好地利用融资的资金推进企业的高效运营,最终为用户打造出极具竞争力的产品。”
问及如何看待“未来主流汽车企业将不超过五家”的说法,张海亮直言“定论有失偏颇”。他认为行业的巨变必将造就一批懂得用户需求、能给用户打造好产品服务的企业和品牌。“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相较于一百三十多年的汽车产业,以特斯拉成立来算,起步十来年的智能新能源车依然还处在产业变革初期。“未来这么大的市场规模,显然绝对不可能3家企业就能消化的了,也无法满足市场千变万化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三家论’的论调必将不攻自破,市场期待百花齐放,消费者也希望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可以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竞争也可以最大化让利给消费者。”
正如张海亮所言,企业的成功与否,核心在于其商业模式、产品、服务是否具有差异化的优势,是否能够满足用户需要,是否能够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如今天际汽车已赢得下半场竞争的入场券,在汽车商业评论看来,只要继续稳扎稳打,天际汽车这个“慢牛”势必会在下半程的竞赛中以更强的耐力和经得住市场考验的产品踏入第一阵营。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商业评论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31083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