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领域有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是,温度比较低的时候,续航偏低、电池放电能力也会下降,解决这个问题又需要一定的技术和成本投入,但是实际应用的频次其实也不高,如何平衡成本和现状,给用户一个比较好的“低温”用车体验,各个玩家都想出了不同 的应对方法。
PTC+柴油加温系统
威马应对低温环境的策略是,配置PTC和柴油加温系统。
目前, 2.0版本的热管理系统,柴油加热工作范围拓展到-30℃—20℃,只应用在东三省、新疆、西藏等有极寒地区的车型上 。官方数据显示,这个热管理系统最多可增加20%的续航(大概100公里)。
但是根据电动知士在12月份用EX5做的一个测试显示,选装了这个系统的北京和上海和没有该系统的广州,续航打折率居然相差21%,完全没见到威马宣称的增加20%续航的功能,PTC和柴油加温系统的贡献在哪里?
如果按照威马这套系统的工作方式,柴油加温系统的作用是当电池包小于0度时将其温度保持在0度,当时测试的时候北京温度在-1-2度,上海温度在9-13度,后者应该是不用柴油加温系统的,所以从平均电耗来看,是优于北京的,但是柴油加温系统带来的优势并不是很明显,加上当时的测试环境下上海比北京本来就有先天的温度优势。
所以归根到底,威马推出的这款 PTC+柴油加温系统在提升续航上,并没有什么优势,而且网上还有人长篇大论说这个选装的系统一旦开了就关不了,对这个系统的体验感很差,加上柴油燃烧给动力电池冷却液加热的方式不环保,所以推广起来应该很难。
实质上,这套柴油加温系统就是给车增加了一个热量来源 ,里面配置了一个小型柴油热风机,内部配有燃油泵、高压燃油雾化器、火花塞、燃烧室等,配置了一个6L的油箱。
包括PTC的整套2.0版本的热管理系统,威马定价9800元,但其实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利用电子水泵、液冷板等部件结合的电池热管理方式,价格远远低于这个,并且很多部件还可以跟空调和电机电控系统共用,所以在价格上是真的没有什么优势。
这个系统的优势在于,这个柴油加温系统不受温度限制,能解决电动车在极温情况下的工作问题,并且柴油是随处可得的,不像热泵系统那样受温度限制,所以从便利性上来应该是比较容易被接受的。
热泵空调中的补气模块
热泵空调在低温情况下遇到的困境是,室外换热器的结霜和化霜,以及蒸发温度低、吸气比重和系统流量小,并且压缩机过热等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制热量的衰减。
有一种解决方式是,通过补气保证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压缩机的排气温度不会过高,从而保持高效工作状态。
一家专门做压缩机的上市公司申请专利中,就提到了这个补气模块。
从部件来看,该模块中包含板式换热器、分流膨胀阀和分流单向阀。
在输出端,补气模块分别与外部换热器(4)输出端和内部蒸发器(10)输入端相连;在回流端,补气模块与压缩机(1)回流口相连。
1.压缩机 2.气液分离器3.第一截止阀 4.外部换热器 5.储液罐 6.第一单向阀 7.热泵电子膨胀阀8.第二截止阀 9. 第三截止阀 10.内部蒸发器11.第一膨胀阀 12.内部冷凝器 13.补气模块 14.板式换热器 15.分流膨胀阀16.分流单向阀
制冷模式下,制冷剂由压缩机1口流出后,进入内部冷凝器(12),制冷剂分为补气路和主路通过补气模块(13),补气路制冷剂分流膨胀阀(15)节流后流入板式换热器(14)进行冷却,然后经补气口进入压缩机(1),主路制冷剂直接进入板式换热器(14),流出后由分流单向阀(16)流出通过热泵用电子膨胀阀(7)节流后流过外部换热器(4)与室外环境进行换热,最后进入压缩机。
补气模块除了可以调节压缩机的排气温度,温度较低的时候还可以对外部换热器除霜, 提高换热系数,即便在-25°C的环境下也能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
电机堵转技术
所谓的电机堵转技术,就是把电机绕组当做加热电阻使用,配合电机产生的废热,来给电池组加热。
这项专利技术出现在特斯拉Model Y中,当乘员舱与电池都有制热需求,并且电池急需加热以满足快速充电或动力需求时,可以通过控制阀系统(208)使电池循环系统(204)与电机循环系统(206)串联,通过电机堵转加热的方式给电池快速加热。
至于电机堵转功率的大小,是通过热管理系统根据电池包需要的温度来进行调节的。
根据专利显示,堵转技术主要是应用在热泵系统不工作的低温环境下,这个时候电机当做加热器来使用,温度在-10℃~10℃之间的时候低压PTC配合热泵(部分工作状态),其他温区就是热泵空调高效工作区间。
其实,特斯拉的热管理策略已经演化好几个层级了,从最开始的电池产热 到电池+电机电控产热,再到利用电池+产热部件+环境产热,在环境温度极低的情况下,利用电机堵转给电池进行加热,这一切都是通过软件进行精准控制。
目前市面上见到的低温环境制热策略无非是额外增加一个加热模块,或者在原有部件上提升低温环境下的制热效率,此后的研发可能也会沿用这个思路,但是在解决低温情况下制热问题的同时,怎么最大化提高制热效率和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就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了。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NE时代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18041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