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车讯
  3. 评测
  4. 对话上汽集团领导高层 | MG、智己的出海情况与品牌规划

对话上汽集团领导高层 | MG、智己的出海情况与品牌规划

新出行

2023 年我国汽车产销量首次突破 3000 万辆,产销分别实现 3016.1 万辆和 3009.4 万辆,创历史新高。同时 2023 年外贸出口进一步迈上新台阶,去年全年汽车整车出口 491 万辆,同比增长 57.9%。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达 120.3 万辆,同比增长 77.6%,增速远超传统燃油车型。

而在 2024 年新年伊始,整个上汽集团零售量已经达到 45 万辆,海外达到 8 万辆的销售规模。

带着这样的销量成绩,我们也将对话上汽国际党委书记、副总经理-赵爱民、智己汽车联席 CEO -刘涛、上汽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管熠中。来看一看上汽集团以及智己汽车在出海方面都有何动作与规划。

一、上汽集团的出海成绩与品牌规划

- MG 品牌出海成绩

上汽全球战略从 2007 年起步,从贸易出口以来,MG 品牌一直作为上汽的一个核心的品牌在海外进行开拓。2023 年, MG 品牌的全球销量达到 84 万辆。而欧洲成为上汽首个 30 万辆的海外区域市场,MG 品牌在英国的销量近 10 万辆,在英国、西班牙纯电细分市场仅次于特斯拉,澳新和中东市场的销量突破 7 万辆。

MG 在发达国家地区的成熟市场,销售占比超过 50%。首款全球车 MG4 EV 登陆全球六大洲 80 余个国家,单车型海外销量在 2023 年达到 14 万辆。据悉,2024 年 MG 全球销量的目标将会是 100 万辆。

此外,MG 即将在日内瓦车展上全球首发亮相的 MG3 HEV Hybrid。它配备全新的 Hybrid Plus 技术,是上汽集团首款带 Hybrid 技术的产品。

- 智己品牌规划

过去一年,智己给自己大厂国家队这么一个定位,尤其上汽集团的技术、资金、人才等等方面的支援和 all in,去年在广州车展用了这样一个词,上汽集团用资金、技术、资源 all in 智己品牌,希望把智己推到智能化创新的最前沿。

去年下半年,从 8 月 26 日成都车展亮相,10 月 12 日宣布价格正式上市以来,三个半月的时间,LS6 超级爆款真正的做实了,帮助智己品牌总销量连续五个月实现了环比正增长,而且是大幅度的正增长,成为破局新赛道的新的销冠。

在智驾领域,去年 12 月 12 日迎来了双喜临门:一是获得首批 L3 自动驾驶测试牌照,而且是数量最多,自动驾驶研发进入全新的加速甚至可以说是加速度阶段。 IM AD 高速高架 NOA 在去年 12 月份全国开通,覆盖全国 333 座城市的高速路段。IM AD 高速高架 NOA 适用道路里程已经超过 40.6 万公里,真的实现全国直达。

并且智己计划在第一季度开通城市通勤模式,在没有完整覆盖城市 NOA 的城市,智己也会推出城市通勤模式。相当于在没有完整城市 NOA 的城市,可以在 70、80% 正常行驶工况当中,正常通过红绿灯,这个过程当中基本上实现城市 NOA 的体验。今年 6 月将推出无图的城市 NOA,今年年内也会把城市通勤 NOA 实现 100 座甚至 100 座以上城市的全覆盖。

渠道方面,MG 的海外优质渠道和运营资源,都将赋能 IM 智己品牌高效进入海外市场。智己计划 2024 年 L7 和 LS7 两款高端的双子星产品在墨西哥、中东、南美、东南亚市场率先进入。2025 年,LS6、L6 这两款双子星产品性价比更高,智能化也程度更高,L7 和 LS7 也会加速迭代,在全球更加主流的市场,包括欧洲,包括澳新的发达市场进行布局。

此外,刘涛总透露,智己 L6 首先看到的是惊艳的外观,更加厉害的是它背后的下一代三电技术,全新的智能化座舱的能力、技术以及最新的 GPT 的模型上车。以及我们三电方面,比如说超长续航电池的首次上车,以及整车集成控制大脑,这些全新的技术都将会用核弹级的方式在 L6 上进行落地。我相信惊艳造型背后,技术的加持才是这一辆车真正爆款的神秘潜力。

二、问答环节

1、智己未来会不会在欧洲采用租赁的模式?

关于租赁的问题, 无论是在海外市场,还是在中国市场,用户的需求才是真正的产品导向。 我们以前跟爱民书记交流很多,其实海外的租赁市场占比很高,如果客户有这样一个消费习惯,我们一定会设计符合用户消费习惯的产品。

2、智己未来到海外市场,跟 MG 品牌是怎么区分,渠道商又是怎么区分,销售团队、旗舰店大概是什么样的区分?

我们过去花了大概近一年的时间在讨论,MG 和 IM 到底什么关系?品牌定位、渠道、团队、营销方式。我们很认真请了海外的经销商代表、海外的销售代表、产品代表,每一次会议只要碰到经销商,尤其是去年国门开放以后.我们都一起讨论。包括,怎么看智己,智己跟 MG 是什么样的关系?

各位媒体老师,实事求是地来讲,智己在海外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 MG 长期积累起来的品牌优势或者网络的优势,海外的经验或者渠道的能力,这是我们必须要充分使用的,这是上汽集团巨大的财富。

在渠道这一块,我们会从 MG 的经销商体系当中,“好中选优”来进行自己渠道的建设。比如说,刘涛总讲到,对 L7 这个产品,中东、墨西哥、南美这些市场,经销商很多都非常的感兴趣,非常有实力。在空间比较充裕的地方,他们会建独立的展厅。当然我们不拘泥于一定要做独立的展厅,但是要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我们高端的产品,并且要有独特的设计,这是我们对他们基本的要求。智己可以和 MG 放在一起,也可以做独立的展厅,能够体现自己的高端智能的品牌的形象,这是我们对它们的要求。

在欧洲市场上,明年智己将会投放适应欧洲市场的产品,我们也会在欧洲一千多家的经销商体系当中我们选择优秀的经销商。欧洲的空间都很小,我们会建设 IM 和 MG 共享的空间,来实现 IM 的销售。

团队这一块,像这一次我到新加坡,IM 品牌对销售的要求,与 MG 品牌的要求相比,差异比较大。智己是高端智能化的产品,MG 属于大众化的普适的产品,这里面差异还是比较大的。我们在选经销上的时候,选团队的时候,更倾向选择有高端豪华品牌经验的团队,有经历过的高端产品运营的团队。

    在售后体系建设方面,售后体系和 MG 也是不一样的,这是以软件为基础的产品,MG 毕竟还是在机械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产品。MG 将来也会往上走,也会跟 IM 进行连接,但是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在这些方面倾注大量的心血做这些事情。我们逐步地从今年开始走出去,把 IM 市场打出来。

3、MG4 在欧洲,像导航之类的,很多通过 Carplay 连接。智己是主打智能化,国内智能化还是很领先的,怎么在海外市场体现出来?

MG 现在更多的是用 carplay 进行导航,MG4 在下一代产品,在今年会装入谷歌导航、YouTube 等。我们跟它们进行艰苦的谈判,谷歌全球要求很高,要多少辆,要多少体量,或者知名度,才会跟你合作,随着 MG 在海外声量的提升,这些大牌也愿意和我们合作,包括 YouTube。

从车机系统来说,过去可能在海外的运用上,我们存在一些障碍,但是 MG 在提升,在新一代产品上肯定会有比较大的提升。智己,我相信也是这样。国内智己是斑马系统,斑马系统怎么走到海外去?怎么尽快的适应海外的市场的需求,确实还有适应性的修正,把 MG 的经验嫁接过去,这个对我们导航这一块来说,不是大的问题。

4、MG 未来有没有计划在纯电方面丰富我们的车型?

我们还有一个新的平台,我们更加具有竞争力的平台,我们也会投放市场,叫 E3 平台,这个产品上也会衍生出很多适合欧洲市场的产品。MG 最大的优点,上汽集团强大后盾的支持下,我们有非常丰富的产品投放。我们有14款智能电动的产品,在未来的两年多当中,要逐步投放到全球市场上,并且都是参照 MG4 EV 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进行全球化的开发、研究和投放。

5、智己的 L6 和 LS6 到欧洲以后,它会做哪些产品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欧洲的不同的产品用户的需求?

回到这个问题的本身,它到底是卖给谁的? 目标用户和市场需求才是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方向, 分为两层:

一层是基础的门槛条件。关于进入法规层面的更改已经完成,完全满足欧洲或者其他国家法规的要求,安全的要求,这些方面的要求都会在产品当中全部做掉,我们 L6 和 LS6 全部做掉,完全可以投放。

比基础要求更高的就是用户的需求,还是从行业角度来看这个需求。对我们来讲,更多的是把平台的带宽做到很宽。我是 800V 和 400V,我们的电轴也可以兼容两个平台,以后欧洲就看它的速度,如果从竞争的角度来讲,用 800 有 800 的基础,用 400 有 400 的基础。

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做的比较多的创新,从软件和硬件的解耦,软件和软件的解耦,核心目的是让分级别的智驾solution能够比较灵活的供给不同的市场。 不光是在欧洲,在中国也是一样,卖 40 万的车,卖 20 万的车,卖 10 万车的时候,自动驾驶系统软硬件配置差异会比较大。因为不同价格段,对物料成本的承受力不一样,我们在软件智能驾驶方面也要具备这样的灵活组合的能力。

在今年初开了一次大会,内部宣贯了今年主要的智己产品的迭代方向,就是一年一迭代。第一年将会实现,中国一个整车产品项目,从立项到真正 SOP,我们实现 12-18 个月的迭代速度,这个向消费电子行业学习并且借鉴过来的方式。像苹果或者华为的手机,都是这么玩的,基本上一年一迭代的问题。如果有三个产品线就可以创造三个波峰,每四个月一个波峰,一年四个波峰基本上包圆了,节奏非常好。

 原来德国车、日本车都是 40 个月迭代一次,迭代的速度实在太慢。今天的用户更多地把智能电动车看成是大号智能终端,而不是汽车。整个行业都面临这样一个挑战,只不过智己这个方面做的更突前一点。我们今年就会实现,一个新产品从立项到 SOP 18 个月,明年可能是 12 个月,这背后是解决了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是敏捷和规模化的问题。软件必须敏捷的,恨不得每周更新一次,每一个月大变样。但是整车的物理架构,传统思维当中很难快速迭代,一个架构用 15 年、10 年,整车也要用 4、5 年,今天 L7 18个月已经全部上市,未来 L6,LS6 每年都会迭代一次,以后就像一年一代新产品,就像手机那样。

既然背后有这样的能力,真正能够通过软件解耦,软件硬件解耦实现规模和敏捷的平衡,我觉得这个是我们特别核心的一个方向,未来一定要突破的一个方向。 哪怕这个方向再难,我们也要拿下,这个不光是海外,国内也一定要明确这个情况。

如果具备真正敏捷迭代开发的能力,背后对应的是平台带宽足够宽,而且在带宽上迭代的速度足够快,海外用户有什么需求,我们可以更快的提供, 这是我想表达的点。

6、去年上汽总出口量是 120.8 万辆,这个数据里面新能源车和电动车的比重大概都是多少?

在 120.8 万辆当中,24% 是 NEV 新能源汽车,包括 BEV 和 PHEV 都在,大概 30 多万辆,1/4 的量。应该说,这个结构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满意,但是我们觉得随着全球的新能源化的趋势,我们感觉到有所放缓。但是在 PHEV、 HEV 的趋势会加大,在产品布局上都在进行产品的布局。

ICE 和 NEV,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各自的优势,以及在进入海外的过程当中的挑战,这个实际上是基于,始终坚持以市场的特点研究为核心,去进行产品的布局。比如说欧洲在前几年倡导的高补贴的政策,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我们抓住了这个机会,MG 快速的进入欧洲,在新能源汽车上取得长足的发展,未来的趋势也是要紧紧抓住。欧洲从德国、法国,包括反补贴调查,包括新能源政策取消,包括北欧地区新能源政策取消等等,这些取消的政策说明了,确实这个高补贴的情况是不可持续的。

因为消费者使用电动车以后,发现电动车用起来好用,操控性各个方面,车子的舒适型都很好,需求高速的增长,对政府的支出压力非常大,所以才会出现北欧地区补贴的取消,英国的取消,法国针对中国生产电动车补贴的取消等等。

这些政策的取消意味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要凭硬实力的,竞争的激烈程度进一步加剧。真正的从整个欧洲的销售结构比来说,主要的国家,像德国、法国还是新能源汽车占比比较高,北欧的新能源汽车占比比较高,但是意大利、西班牙渗透率还很低,在 10% 以下,5%、8% 这样的水平,东欧更加少,5% 以下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对于传统燃油汽车来讲还是有机会的。这是对发达市场。

其他市场上,像中东地区不缺油的地方,电动化始终很低。玩车的人买特斯拉玩一玩,电动车很少,因为它油丰富。我们在传统油车开发上也会加大力度。我们有 14 款新能源汽车的投放,还有十几款传统燃油车的投放,来适应不同市场对汽车产品的需求。传统能源车的竞争有很多主流的 OEM 在传统燃油车的投入,投资的力度已经减缓,更多的来自于中国车企在传统车领域的竞争。在墨西哥市场上,他们都知道基本上都是中国车在那打,即使国际知名的 OEM 也是在中国生产的车子,在那边进行竞争。

7、智己敏捷出海,敏捷出海的意思就是跟之前的出海的方式的创新点主要是哪些?

关于敏捷出海的问题,敏捷的背后主要希望借用上汽集团已经有的这么多年建立的海外优势资源。上汽集团已经有两千多家的网点,有上百个国家有我们的分公司,这方面的优势。海外业务非常复杂,无论是准入、法规,当地的经销商、网络、服务,非常的复杂。中国也是有这个问题的,中国幅员辽阔,如果真正做过一线营销的同学,如果你有一个特别强的本地投资合作伙伴,造一个店,开一个渠道,开一个网,上牌,这都可以让我们的客户满意度提升,这是非常大的变量,在海外更加如此,因为壁垒和门槛更高。

    这个维度上,既然上汽建立非常强的海外的网络,我们没有理由不借用我们母公司给我们带来这么强的资源优势。 我们将会充分的借用这样的集团赋能,实现能够相对快速的出海。 对爱民总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品牌,也需要一个过程,对我们来讲肯定是轻量化,毕竟我们是一个创业公司,这方面降低工作的负荷,这是敏捷非常重要的一个道理。

    补充一个小点, 敏捷还是要有技术,要有产品,要有相应的能力。 刚刚我讲到关于产品方面快速迭代,比如说我们在欧洲去做自动驾驶,虽然在中国自动驾驶,大家都免费了,欧洲还要交钱,竞争环境不一样。 但是我个人相信,智能化、智能驾驶还会成为未来欧洲非常重要的竞争优势。

如果在竞争当中需要很强的适合的市场的智能驾驶,不一定非要到最高级别的智能驾驶,可能 L2,L2.1、L2.2 就够了,但是你有没有能力迅速给出 L2.1 的解决方案,这个很关键。我们的非常强的合作伙伴 Momenta,在欧洲已经设立分公司,而且不是一年。对欧洲路况,欧洲交通法规,欧洲驾驶的习惯和数据对于模型的训练,把智己的智能驾驶,在欧洲已经做了很多的布局。毕竟 Momenta 是人工智能 AI 驾驶的公司,它也会有其他的客户,它也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从 L2 开始,L2.5,L2.9,L3 都有解决方案。对我来讲,可以很敏捷的应用它各个级别的技术适应不同的客户和市场。

8、欧洲或者海外的市场消费者不像国内那么卷,对智能化的认可度、重视度不是那么高,怎么用我们产品智能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更好的说服消费者,说服这个市场?

还是回到这个问题的本质,还是市场竞争,用户到底需要什么?您问的关于智能化,欧洲人不是那么看重, 我是这么看的:智能化是全球不可逆的趋势,只是可能市场的启动有先后。 中国品牌在这两年卷到这个程度,很多行业的专家也没有想到,反过来逼着我们智能化进一步加快,越来越快,无论是软件、硬件都在迅速的起飞。我相信欧洲不会说,未来不要智能化,无非是稍微慢半拍。    

我们在驾控基因上,在新三电来看比较传统的汽车价值方面,因为欧洲人的交通环境,跟中国不太一样,如果用了相对比较低效的早期辅助驾驶,在欧洲这样的小马路上体验比较差。也许这是他们不愿意使用早期智能驾驶的原因。现在包括智己、华为这样的智能驾驶,已经进入到这样一个高阶的程度,欧洲很多人投资交流过程当中,他们认为下一步用户需求也会迅速往那方向转。但是有一个障碍,欧洲很多车型,包括特斯拉要收取很高的费用,如果很好的体验,满足欧洲小马路,同时价格几乎免费或者就是免费,这个会改变。从这一点来讲, 我们有两个机会。

第一,驾控, 欧洲人非常喜欢。反而在中国讲高端驾控的故事,还是碰到很多挑战。在过去几年,智己这个标签,如果不是各位专业的媒体老师帮我们撑着,普通用户很难真的理解到智己车的底盘是一直“很顶的”,中国的消费者, 60% 多将近 70% 还是首次购车,欧洲是 80% 全都是二次购车,对车,对动态,对操控的理解不一样。中国碰到一些宣传高端智能驾控的压力,在欧洲是机会。

第二,智能化。现在似乎看起来欧洲人智能化慢半拍,但是很快就会赶上。我们在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的积累就会迅速成为他们新的卖点。 除了智能驾驶,我们智己能力不光 for 智能驾驶,要溢出给人机共驾的那个人,就是驾驶员。欧洲那么小的马路,我们的智能盲区监测, 我们一键AI贴边,一键循迹,一键脱困,我相信在北京的胡同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也受到欧洲胡同用户的喜爱,逻辑是一样的,真的解决他们在日常驾驶的痛点,而不是炫技。 这个逻辑在中国,还是在欧洲都是一样的。

9、有没有讨论过智己在海外会推出除纯电以外的新能源车型?

这是特别好的问题,我们有过一个转变。原来智己的定位就是智能电动车,没有其他的能源形式。以前电动车的发展速度会更加快一些,从理想开始撕开了一个增程式电车的市场,而且判断这个市场时间窗口还是OK的,不是特别短,我们原来认为这个窗口比较短。我个人还是觉得增程式技术是一个过渡技术,随着电池技术的进步,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电容进一步的紧凑化、小型化,我个人还是会更加偏向BEV未来会更快的渗透率会提升。

但是这个过程当中,增程式市场的机会也不容所失,去年我们迅速调整了产品策略,我们后续也在规划一款增程式,但是这个增程式和今天的增程式肯定是完全不同的。因为逻辑上讲,其实今天的增程式主流 150-200 公里的增程式已经碰到很大的瓶颈,一方面没有 800V,为了便宜,相对来说两套系统要混,充电速度比较慢,续航里程比较低,上海这个地方就有很有意思的情况出现。传统增程式的车型在很多充电站不受欢迎,因为充电速度很慢,老的磷酸铁锂电池充的比较慢,更高倍率快充的电站不太喜欢老的增程式车充电。

另外增程式,150-200 公里续航,冬天打一个汽车,100 多公里,而实际上在内环,不说中环,内环在上海加油站的加油枪源,你能加油的地方越来越少,这个对于短续航的增程式车型是很大的挑战。什么逻辑?如果你在中环上班,如果加油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少,你是不是开着一辆 200 公里续航的电车,几乎每天都要充电,因为你加油变得比原来要难,不能说不能加油,肯定比原来要难,而且上海加电越来越方便。

我们做一个调查,静安寺附近方圆 5 公里加电比加油来的方便,无论是吃饭还是看电影。这很有意思,今天的增程式的确帮助我们撕开一个完全以前不存在的市场的口子,但是我们规划的下一个增程肯定跟现在的完全不一样,要基于那个时刻,比如说今后的市场环境会有我们对增程式全新的解决方案,这个解决方案是今天市面上没有的。

10、这几年的海外团队的人数变化,还有未来的团队规模是多少?

海外团队这几年的变化是挺大,挑选了 200 多个人,举集团之力,我们充实了很多优秀的,愿意到海外去经营的,来自全集团各个企业的人员。同时在外也招聘很多,充实到我们的队伍当中。

团队规模,从现在来看,真正 Local 的员工,上汽海外有 2 万多,并不是全部做国际营销的,还有生产、物流、整车制造等等。未来,随着建厂趋势的加快,规模会越来越大。今年的渗透率,五百万辆当中一百多万辆是来自海外,作为海外来说,我们的贡献度始终稳定在 30% 的量级。

结语

MG 一直都是上汽集团海外销量的中流砥柱,我们在国内所熟知的荣威等等车型在海外也是以 MG 的品牌进行销售。但从专访中我们也能看出,智己将承担着高端化的任务,从专访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刘涛总对于海外的形式以及智己未来的布局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其将来会是怎样的表现,还请一同期待。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新出行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carnews/pingce/220484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61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