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市场
  4. 封面故事 张建平:电巴快跑!

封面故事 张建平:电巴快跑!

第一电动月刊 姜蒙

每一天,每一秒,你都会遇到一个决定,一个可以改变你一生的决定。对有些人而言,这句话就像个谜。

公元2000年的时候,中国已经完全摆脱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一轮注定要震惊世界的经济景气周期大幕拉开,时任总理朱镕基手中的三张王牌都已打出:房地产改革、粮食改革、金融改革,WTO谈判已近尾声,所有在其后十年将对经济全局发挥重大影响力的事件和决策,在人们不经意间,都已悄然发生。

就在这一年底,移民美国五年的张建平回国,开始了他人生最大的冒险。”可我那时候不觉得是冒险,和很多回来的人一样,我们都心潮澎湃:机会终于来了。如果知道(这么难),我就不回来了”。

”自费公交”上路记

2006年6月18日,兰州市民发现,31路电动公交车序列里多了两辆”不带大辫子”的公交车。当地新闻媒体说,这是兰州”开创科技”自主研发的卡式电池组纯电动公交车,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且已进入北京科技奥运项目。

开创科技,就是上海电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前身。张建平和他的早期股东一道,从2004年开始驻扎兰州,租厂房、买设备、招工程师,真刀真枪地练起来。他们最初的设想是生产电动公交,卖给兰州公交,同步配套换电站。但是,没人愿意买他们的产品,就是租也不愿意。

兰州公交的人说:”全世界、全国都没听说过的东西,你让我们来试?”

没办法,张建平决定:自己买车、自己改造,免费提供给公交。2006年,他自掏腰包购买并改装的电动大巴开始在兰州示范运行,并率先为兰州31路公交车建设了一座简陋的换电站,同时着手研发快换系统设备和纯电动车的周边设备。对于这种近乎疯狂的举动,有朋友劝:你要搞换电站,怎么去搞车?还要把车免费送给人家用?

”如果我们当时不这么做,那就不知道又要等几年,我们与奥运会的缘分可能就没了。”

这个大胆的决定,换来了单车5万公里的路试数据,换来了快换设备的第一轮实况测试,换来了换电站的完整建设及管理经验。但是,它花了500多万,花光了当时公司所有的钱,还欠了一屁股债。

不管怎么说,在回国五年后,终于可以看到自己的梦想奔跑在大街上,张建平是满意的。从2004年到2006年,他和他的团队在兰州”一直熬着”,希望通过努力换来信任和支持,换来一个具体的成果。这个目标实现了。

回想起那段时间的工作和生活,公司董事黄军英不禁有些唏嘘,”当时的生活条件真的很苦。一般人都是能上不能下,在美国生活优越的张总却好像比任何人都更适应那样艰苦的环境。”

”苦么?”,张建平乐了,”没事的时候,我们就打乒乓球。生活上我没有什么不适应的,原本就在那里长大。兰州那段时间,对我们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虽然一直在亏钱,但通过实际运行,我们最初的设计理念在不断改进和优化,那是弥足珍贵的原始积累。”

那两辆31路电动大巴在服役五年之后退役,被开到北京电巴的厂区门口,静静的安放,如今已落满灰尘。”将来,它们会放进我们的博物馆”,张建平说。

北京、北京

”我们的转折点其实是2004年转战北京。现在想想,如果当时没有果断突围,我们当时就都‘牺牲’在兰州了!”说起当年毅然决定进军北京,张建平后来一直都觉得很庆幸。

为啥要进北京?他给出的理由是:兰州的机加工能力太差。而电巴副总裁杨烨却说:”他当时说我们要拿下三大战役: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所以要进北京。”

又一个疯狂的想法。杨烨和她的同事们,呵呵笑着,他们是那么相信他,可当时他们也根本不信(三大战役)。2006年12月,他们在通州宋庄安了家,公司取名为:北京电巴。

2008年北京奥运会,只有两年了。初到北京,举目无亲,他们必须主动出击。他们当时请了很多人去通州宋庄的工厂,去看他们的换电模式演示。其中有两个人,后来成为电巴的”贵人”。一个是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孙逢春,一个是原科技部秘书长石定环。

”他们参观过后,对我们的技术、产品是认可的。但那时候换电模式的应用尚存很大风险,奥运会会不会采用都是个很大的问题。”张建平心里忐忑,他的三部曲:第一步直奔奥运会,第二步拿下世博会,第三部攻占亚运会。奥运会是重中之重,关系电巴的生死存亡。他清楚,如果不能得到奥运的认可,快换模式想要在市场中自然生长,电巴恐怕等不到那一天。

他必须、也只有赌下去,何况情况并没有那么糟。

很快消息传来,奥组委承诺要在奥运村和运动员场馆使用零排放车辆。电动汽车要进行大规模商业化运营,需要快速更换电池,以解决充电时间过长等一系列问题。快换技术早已被张建平团队申请了专利,由于已经有兰州经验,电巴的快换技术和设备制造能力也趋于成熟。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越来越显示出”非电巴莫属”的模样。在关键时刻,孙逢春、石定环等人的”专家级举荐”,起到了推波助澜之力。

之后,参观、考察纷至沓来,北京科委、公交部门、交通部门、科技部……一时之间,电巴门庭若市。”当时,我们的设备虽然不多,但是流程演示得很顺利,他们看过后都觉得很好。”说到这里,张建平仍然有些激动。

决定性的时刻出现在2007年4月份。”我们将车开到了北京奥运大厦楼下,北京奥组委最后拍板,我们通过了审核。”同时,电巴和北京市公交公司共同向奥组委提交了零污染、零故障的承诺书。

公司成立四年来,他终于拿到了第一张订单:760万,来自北京奥组委。

”当时脑子有点木,经过那么长时间的磨练,(奥组委)用我们的方案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压力好大,因为我们承诺了,要肩负起一项不容出错的政治任务。”

他们做到了!北京奥运会期间,电巴负责的电动公交快换系统,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截止2011年5月底,运营电巴快换模式的车辆已经行驶了超过1200万公里,更换次数超过16万次。

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有三家同类企业同时竞标的情况下,世博组委会最后并未采用其中任何一家的方案,而是直接找到了有着奥运会成功运营经验的电巴;同年的广州亚运会,电巴更是毫无悬念地当选为换电站运营总包单位。

明星是怎样炼成的

在2007年4月之前,电巴从来没拿到一张订单,可产品和运营却一直在花钱,因此,它一直缺钱。

采访中,张建平多次非常真诚地谈及曾经和当下陪同自己一起艰苦创业的伙伴,话语间除了感激还是感激,”电巴绝不是我张建平一个人的,没有他们,我一个人什么也做不成。”

”守得云开见月明”,杨烨性格爽朗,2004年盘掉北京的”舍冰女子俱乐部”,支持、跟随张建平至今,”他当时拿着一段电动汽车电池快换的视频,跟我大谈绿色能源,哎呦,谈的那个美好,我心动了。就想,人活着得干点有意义的事儿吧。”

”他有超强的煽动力,也有超强的行动力”,刘亚齐,电巴副总裁,平正温和,张建平20多年的老友,说起往事哈哈大笑。

2009年,为接下世博会工程,上海电巴成立,又引入一位新股东戴卫东(上海国民实业董事长)————世博局要在工程结束后再结算,电巴又没钱了。

”我佩服他的毅力,我相信他这事能办成。”戴卫东说。而据张建平自己称,电巴的核心团队,大多都是这样”交友不慎”被他给拉进来的。”一直就是这样,边打仗、边找人、边筹钱”,杨烨笑着说,”每一步,都有贵人相助,呵呵,神了。”

然而,张建平也有过被自己信任的伙伴深深刺痛的经历。

2007年,北京奥组委的合作意向刚刚明确,公司的系统程序员就不见了。”当时我们整个团队已经进入了急行军状态,他却不声不响地跑回了兰州,回去后就要求公司给他5万块钱,再涨三倍工资,否则就要撂挑子”。

当时,快换系统的所有程序都是由这名工程师编写的,他一走也就意味着这些程序顷刻间变成一堆垃圾。没想到倔强的张建平硬是不答应,不惜花费巨资在北京找程序公司合作,重写程序!

这件事让张建平对原先的管理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说从那以后电巴对所有工程师都进行技术分段,而不会让一个人全盘控制整段技术。

一次次困难,一次次危机,作为明日之星的电巴,在煎熬中成长,慢慢脱去稚气、脱去浪漫,变得更加理性、务实、凶猛。

E-station:电巴快跑!

”三大战役”之后,电巴公司的专业形象和过硬技术在业内得到公认。新的挑战随之而来,而且作为一家民营公司不好应对————知识产权保护。

”很多公司找上门来想合作,我们当然很欢迎,大家可以一起合力将事业做大。但有些公司一边在同我们谈合作,一边又在对我们的技术进行模仿生产。”说到这些,张建平笑得很无奈。

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技术的知识产权往往面临着威胁,比如电巴公司的高压平面连接技术。”现在有不少人想抄袭我们的产品,只是最后很多技术的细节他们无法掌握,才又找到我们寻求合作。”

”这条路,我们是国内最早上路的人,我们了解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并且我们已经很好地解决了。后上路的人,不会比我们走得更快。”在技术层面,张对电巴非常自信。但是,在战略层面,他仍然充满忧虑。

为了应对这种战略威胁,张建平必须做出新的决定。首先,电巴已在全球150个国家,对快换系统申请了专利。其次,他的团队正在考虑对某些涉嫌严重抄袭的企业,在国内提起法律诉讼。第三,他要加快E-station理论模型的推广和第三代设备的开发。

”前面两条,都是防守,第三条才是进攻”,张建平说,”我要跑在所有人的前面,靠的是我们自己的技术和理论突破能力,让他们即使想抄,也跟不上。”

”我们对E-station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刘亚齐说,”起初是机器人、电池包,后来我们发现,能源供应站不仅仅应用在电动汽车上,它可以应用在许多地方。”

张建平补充说:”加油站就是一种能源站,只不过不是电力的。我们要构建的,是基于电力的能源站,不但可以给人们提供电力能源,而且本身也可以作为智能电网的有机组件。”

他指出,电巴正在开发的集装箱式可移动换电站(每箱储能1000千瓦时),是E-Station的第三代产品,第一目标,是对加油站的加油机实施部分替换。但那只它应用的一小部分,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把上百个集装箱合并起来,就可在很短的时间内为一座城市提供照明用电。由于它是可移动、可自由组合的,将使电力供应的弹性大大提升。

刘亚齐认为,E-Station理论和产品的提出,是电巴2011年度的重大突破,国内外多家用户已经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沟通,电巴的长期价值将为此获得重大的提升。

[page]

再回2000年:你会怎么选?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问:张建平2000年底回国,2004年到兰州,这中间3年,他都干嘛了?

”思考、折腾”,张建平说。2001年,他注册了电巴,和当时的合伙人”一起构思,并在同年将这一思路通过当时技术并不先进的3D动画演示出来”,张建平向我们展示了十年前的那段珍贵视频,”那个时候,我们就已经提出了‘电车分家,电池租赁,电网介入’的完整理论模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换电站理论模型。”

但是那时他并不专心,他在中美两边跑,做生意,甚至还投资了一个生物医药实验室。

2004年,张建平在美国从一位朋友那里看到了他们正在研发的电动轿车,他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能代表汽车产业未来的划时代产品,也很快发现了这项产品的严重不足————电池太重。”他们当时用1万多颗18650电池串并联成电池组,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这么笨重的电池在实验室阶段用还勉强可以,但肯定没法商业化。”于是,张建平把他的”快换模式”向朋友提了出来。

正是那一次,”快换模式”真正在张建平的世界里扎下了根。就像汪洋中的小船找到了灯塔,他终于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换电站。

那一年,他47岁了,举家移民美国已经9年。换电站这个梦太大,他发现自己必须全部回来,回到兰州,回到人生的原点,寻找能够托举他巨大梦想的根脉。从兰州起步,进北京、到上海、下广州,他一路跑着,越来越接近海洋。

命运的轮回是如此奇妙,一开始他以为,每一步都是自己在决定,自己在选择。后来才突然发现,这些选择和决定,是都已经准备好的,只不过被他遇到了。

他遇到了这些决定,从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改变了刘亚齐、杨烨、黄军英等越来越多的电巴人的命运,也在某些时空内改变了体制与市场的互动关系,创造了一个举国体制下的”电巴奇迹”————无背景、纯民营,拿下这个国家在过去三年中最重大的活动的电池快换业务的总包权。

坐在北京电巴杂草丛生的厂区院子里(他们很快就要搬家了),回想这十年来他走过的路,他的苦与乐、梦与痛,回想他当年在美国”住别墅、开奔驰、打高尔夫”的中产生活,我们问他:重回2000年,如果让你再选,你会怎么做?

他眯着眼睛,狡黠地反问:”你说呢?”

附文:

E-station的基本概念

E-station(能源站),指可实现充电、储能、放电一体化的能源补给站。它是构建未来智能电网、物联网、交通网的基础单元之一,利用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系统对电池包实施全面管理,以实现”车电分离”和”充放电一体化”的目标。

E-Station(能源站)概念及理论模型由电巴率先提出,是贯穿电巴发展历程的基础概念:兰州充电站为E-Station基础模型应用,快换机器人为E-Station第一代产品,可移动集装箱一体化充换电站是第二代产品。

( 编辑/李艳娇 )

来源:第一电动月刊

作者:姜蒙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7590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1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