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中央领导在文章中对电动汽车提出了几个问题,这本是一件极正常的事。但有人则揣度领导,疑问是不是中央对电动车的态度变了,我不以为然。由于工作关系,二十年前即接触电动车项目,一直持实事求是态度待之,曾有一位主管此方面的部长戏称我为”保守派”。现在我也较深地介入此项工作,也属于比较”持重”的一派。但此刻,我想说,搞电动汽车,应该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所谓不动摇,就是要搞清我们为什么要搞电动汽车。如果真的搞清楚了,就不会动摇,一会儿趋之若鹜,一会儿弃之如敝履。
电动汽车早已有之,1900年的电动汽车远多于汽油汽车。所以我对把电动汽车称之为”新能源汽车”一直持保留态度。但后来,汽油机、柴油机技术的发展显示其优越性,在减轻自重、降低成本、提高续驶里程方面远远超过电动汽车,于是汽柴油机成为汽车动力的主流,而电动汽车则保留在车间、机场、车站、码头、隧道、公园等不在乎自重和续驶里程而更在乎空气质量的场所。现在我们为什么要搞电动汽车,其实并不是因为电动汽车在成本、自重和续驶里程等方面已经达到或超过汽柴油机汽车,而是因为石油资源有限,终有用完的一天,应该找出能替代石油的能源并在汽车上很好地应用。在替代石油方面,其实也不只是电动汽车,还有天然气、甲醇、乙醇、二甲醚、生物质柴油等,其中比较能广泛供应使用的是甲醇,因为它像电力一样有着与汽柴油同样广泛的生产和供应的基础。可惜现在甲醇的生产过程能耗太高,不如电动汽车现实性强。我认为,现在搞电动汽车目标有二,一是做技术储备,等石油用完了,人家有电动汽车,我们也有。二是发展电动汽车技术,使其性能更好,工艺更先进,使用更方便,成本更低,将来大范围使用时好用。
但是如果不能客观地看清电动汽车,就会产生动摇。比如将电动汽车看成可以取巧的”机遇”,认为走电动汽车路线可以”弯道超车”。从企业来看干电动车可以一举超过辛辛苦苦干汽柴油汽车还吃力不讨好的主流企业;从国家来看,可以使中国一举成名为世界汽车技术的领跑者。存此侥幸心理就会摇摆不定,在电动汽车技术看好时欣喜若狂,在发现其实电动汽车技术还有很多难题时灰心丧气。另外还有一些人则更差,纯粹看领导眼色,领导重视时比谁都积极,领导提了几个问题,便以为风向变了,准备”闪人”。这样的人已落入”下品”,不算是动摇,因为他们从来就没有坚定过。
前不久与上汽胡茂元董事长讨论过此事,我完全赞同他的观点。我们应将电动汽车看作未来方向,应在此领域不懈努力,争取与国际大公司并驾齐驱,并尽可能应用混合动力技术降低油耗。汽车行业大企业的领导一直被批评为崇洋媚外,专事引进。其实这是误解。我们过去引进许多技术,是因为我们基础差,不如此不能追赶;而在中国已成为汽车产销大国的今天,面对可能作为未来方向的电动汽车,则应该坚定不移,认真研究开发,不如此无以跨越。我们过去做的和现在做的是一样的事,都是为了中国汽车工业强大,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所谓不懈怠,就是要积极努力,不以成功而骄傲,不因失败而气馁,有长期踏实工作的思想准备。向前看二十年,二十年来,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提高了好几倍,在技术路线上发明了混合动力、插电式等等,在电机的效率与控制方面也有很大进步。向未来看,电动汽车还有更多的难题需要解决。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把解放全中国看成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提出了”两个务必”。我看汽车行业在电动汽车上的进展也不过如此,也应该在电动汽车领域坚持”两个务必”。
所谓不折腾,却耐人寻味。什么是折腾?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朝令夕改是折腾。不遵循规律,不想艰苦奋斗,人海战术、拔苗助长、饮鸩止渴也是折腾。怎样才算不折腾呢?笔者试图讲几条。比如试点工作,应该精细操作,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不应急于扩大,也不应因为一辆电动汽车自燃而否定。顺便说一句,像高铁那样,昨天报喜,今天报忧,是不是有些”折腾”呢。再比如对于技术路线,现在全世界都在探索中,根据世界汽车组织的观点,政府对于技术路线应该保持中立,不宜于过早选定某技术路线,而否定其他技术路线。又比如政策,宜慎重考虑,广泛征求意见,一旦实施保持稳定。汽车产品开发,至少三五年为周期,一二年看不出全部效果。现在有些地方和部门制定政策,太注重近期效果,不考虑长远,泻药、补药一锅熬,结果是吃死了算。政策执行过了头,然后就改,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这不是典型的”折腾”吗?
也许是校友的关系,我很认同胡锦涛同志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这三句话。当前我们搞电动车,应该遵循这三句话。其实干其他工作,这三句话也有用。那怕是年轻人搞对象,用这三句话,成功率也会高。
( 编辑/李红 )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董扬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7087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