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市场
  4. 补贴退坡差价由谁承担?车企与电池厂价格拉锯战难解

补贴退坡差价由谁承担?车企与电池厂价格拉锯战难解

高工电动车

今年以来,补贴大幅下降,“降低成本”成为了新能源车企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之下,整车企业对电池供应商提出了电池降价30%以上的要求。

补贴退坡差价由谁承担?车企与电池厂价格拉锯战难解

据了解,整车企业与电池厂就电池价格谈判,但双方心里可接受的目标价格相差太大,双方谈判就此陷入胶着。整车厂认为,补贴退坡产生的大部分差价应由动力电池企业承担,而电池厂则认为承担大部分成本压力并不公平。

业内专家认为,补贴退坡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走向市场化的必经阶段,2017年是补贴退坡的第一年,未来面临的成本压力还会更大。并且未来补贴完全退坡,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包括与外资品牌、合资品牌及传统燃油车的激烈竞争等。

因此,业内专家认为,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应通过技术研发创新、深度协作等措施共同渡过成本难关。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争夺未来汽车市场的话语权。

双方谈判陷入胶着

2017年补贴金额较去年综合退坡40%,客车方面最高幅度达60%。而由补贴退坡产生的差价达2-4.4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终端商对价格变化尤为敏感,显然,这部分差价由终端商承担并不现实。但是,如果补贴退坡产生的差价全部由车企承担,车企将面临巨大的亏损风险。

对此,整车厂认为,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占据着整车成本的30%~50%,且动力电池企业还有很大的价格下降空间。因此,补贴退坡产生的差价大部分应由动力电池企业承担,电池企业应该降价30%以上。

其中,不少车企相关负责人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成本普遍较高,车企的净利润并不高。如果车企长期承担这部分差价,企业将面临较严重的资金问题,甚至是生死存亡问题。

而湖北省汽车学会副秘书长雷洪钧也表达了动力电池企业应当降价20%且是必然趋势的观点,他认为,“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已经明确表示,财政补贴的核心对象是动力电池,而据相关部门数据统计,2016年近八成动力电池企业实现了利润增长。其中,净利润增幅同比超过100%的企业达到近50家。这说明,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政策制定是有科学根据的,动力电池降价也是有空间的。”

相反,动力电池企业认为,由电池厂独自承担补贴退坡产生的大部分成本并不公平。一方面,自2016年底以来,电池原材料大幅上涨,导致动力电池制造成本直接上涨近5%-8%。另一方面,整车厂降价诉求较为强烈,动力电池企业面临着“上下挤压”的发展窘境。

其中,中信国安盟固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刘正耀表示,现阶段,电池企业降成本的压力非常大,原材料价格上涨,降价30%困难非常大。同时,他认为,要做到“提质降价”的双重标准并不容易。“单纯考虑降低成本,而忽视品质和安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另一位不愿意具名的电池企业高层透露,“由于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电池企业现阶段最多只能降价10%,否则企业将面临亏损。”

实际上,在2016年底补贴政策还未出台前,整车厂就开始与电池企业进行洽谈,20%的降本要求已成为整车企业的集体诉求。2017年补贴整车出台,整车厂要求价格降低30%以上,经过几轮商榷,但由于双方心里可接受的目标价格相差太大,双方谈判陷入了胶着状态。

降价的要求

根据不愿意具名的某车企高管透露,“有些电池企业愿意降价,只是他们对车企提出了‘保证利润维持在25%’以及保证数量等要求。”

“我们也很无奈,电池企业要求车企承诺量,但谁来承诺车企的量呢?”上述车企高管补充道,在经历了目录重审等政策调整的系列影响后,各大主机厂2017年第一季度的产销量并不乐观。

降价直接导致利润空间的缩小。有不少电池企业认为,在电池需求总量不增的情况下,降价了就等于白白牺牲了利润,而销量却不能有明显的变化。同时,补贴政策由预拨改为事后清算,电池企业的资金压力本来就大。为此,部分电池企业对车企提出了“保证销量”及“保证利润”等要求。

综合来看,受目录重审、补贴大幅下降等影响,今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车总销量出现负增长。2017年是补贴退坡的第一年,未来几年还将面临更大成本压力。如果整车企业和电池厂依旧处于胶着状态,2017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将受到较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后续的发展。

此外,新补贴政策还要求单位购买新能源车要跑3万公里才能拿到补贴,且对能量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车企将更加谨慎地选择电池供应商,与更有实力的电池厂商达成深度合作关系。

因此,业内专家认为,2020年之前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时期,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应通过技术研发、深度协作等措施来共同渡过成本难关。对于车企而言,对于车企来说,除了通过整个产业链的提升及供应商成本下降之外,更多的是通过技术进步来降低成本;而对于动力电池企业来说,从技术研发着手,提升产品合格率,是降低成本的一种有效途径。

来源:高工电动车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50912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48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热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