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9.0级大地震,影响相当巨大。关心汽车产业发展的同行,都在思考着此次地震对全球汽车格局、对中国汽车产业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饶达预言,日本关键零部件的缺货对中国整车厂的影响,或将在四月中下旬显现出来。这个预言有依有据。而张少华老师看得更加长远,在《全球反核声浪不断,氢燃料汽车或将步态踉呛》一文中,表达了对于氢燃料汽车的前景的担忧。
氢燃料电池汽车,近些年来本来就是发展缓慢,商用的前景遥遥无期。根据张少华老师的推理:”利用核电电解水,为氢燃料电池汽车源源不断输送”口粮”,曾被视为未来汽车走向新能源的一线曙光”。而现在,大地震,核泄漏,燃料电池汽车貌似是更加前途渺茫了。笔者觉得这个推理中,有一些不妥之处。
1. 氢燃料电池使用的氢气与核电没有必然联系
张少华老师在文中提到了”有关专家”的理想计划:利用核电电解水,制得氢气,氢气在燃料后又变成水,回到海洋中。没有污染,同时产生的氧气还有利于人的健康,真是两全其美。
这确实是一个很理想的计划,可是离工程实际太远。即使核电 100%安全,氢气也不可能全由核电制取。相反,即使核电全部取缔,也不会影响氢气的产量。
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核电发电,电解水制氢,这两个工艺流程分别在两种工厂中进行。将核电站与电解制氢厂进行耦合建设,并不会带来额外的收益。换句话说,电解水制氢与核电站的唯一关系就是:电解水要用到电,而电的一部分是核电站发出来的。这一部分的比例在2020年会达到5%,前提是中央没有改变大力发展核电的战略。
有些核电站会有附属的制氢设施,但那只是为了保障核电站一些流程的安全,而不是为了生产氢。
中国的电力结构中,80%是煤电,最近几年有所降低,但降低比例不超过2%。煤电是污染比较大的一种发电方法。中国的电力构成也是反对电动汽车发展的论据:用电驱动车,并没有减少污染(实际上即使这样算,也还是减少的了)。而核电站,以及更加绿色的太阳能、风能、水电的发展,就是为了改变电力构成,从而使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的减排效应更加显著。可是,即使完全放弃核电,氢燃料电池汽车仍然是更节能的、更减排的,影响微乎其微。
2. 中国每年有600万吨的副产氢,可供680万辆燃料电池大客车使用(2008年数据)
现阶段,燃料电池汽车能够达到示范运行标准的,基本还都是大客车,而不是小轿车,这是由于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特性决定的。根据某行业咨询报告,燃料电池大客气平均一年行驶14400km,消耗882.32kg氢气。中国化工产业每年有600万吨的副产氢,可供686万辆燃料电池大客车运行,或者供2700万辆乘用车运行。而2007年中国营运客车总共才164万辆。
到2050年,即使燃料电池车发展迅速,占汽车保有量的8%,副产氢也基本可以满足所有燃料电池乘用车的运营使用。所以说,氢气的供应,相对于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压力。
再给出另外一个数据,中国2000年到2007年,化工产业氢气消耗量增加了500万吨/年,增加速度不能说不快,可是氢气制取方面依然没有说有任何压力。光是这些氢气增量,就够40年后中国所有的燃料电池汽车使用的了。核电站缓建而损失的那些电能,对于制取氢气来说,基本没有影响。
总之,愈演俞烈的全球反核风波,对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可能还没有对中国盐业的影响大。张少华老师的观点,可能有失偏颇了。
( 编辑/李艳娇 )
来源:搜狐博客
作者:综合报道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4510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