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浮沉不定,从四部委联手查骗补、三元锂电池禁用商用车、国家补贴标准重新修订、到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推翻、动力蓄电池补充规范出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可谓上演着一幕幕的步步惊心。政府一方面制定了“2020年500万辆”的推广目标、“2025中国制造”的创新战略,一方面又不时的出手给产业发展泼冷水。政府是不考虑企业的感受任性而为,还是为产业发展呕心沥血操碎心?第一电动网作者在2016国际电动汽车及管件部件测评研讨会上采访了行业专家宁国宝,他从一个生动有趣的角度谈了一些对政策调整的看法。
宁国宝
宁国宝表示,从“十五”到“十三五”这个纵深的时间轴来看,会比较好理解国家政策的调整。对于政府来讲,整个新能源产业就像是一家企业,如何经营发展这个企业,政府进行了一些列的尝试和调整。 “十五”的时候,产业的发展跟随国家支持的科技项目走,后来发现,这种发展方式有一定的偏颇,许多国家支持推广的新能源汽车没有被市场接受认可,这个问题就是国家规划的路线和市场选择的路线不一致。
再看现在,政府放松了对企业的约束,让其自由选择技术路线发展。这样的策略有一定优势,但也使得很多技术薄弱的企业进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导致的结果是搅乱了行业,产品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从国家规定技术路线到依靠市场引导,可以发现政策的制定是需要认证和推敲的,发现政策出现漏洞就要及时进行修补,否则就会导致市场的混乱。例如2015年6-8米客车产量的疯狂增长,原来已经濒临破产的企业又死灰复燃,如果任由这些企业野蛮生长,将会对市场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把产业比作一家大公司,那么这家公司生病了就要诊断医治,才能让它健康成长。所以今年年初就开始查骗补,第一步是把蛀虫挖出来。以补贴查骗补作为切入点,然后开始治理动力蓄电池的盲目扩张。从去年开始,就有许多电池企业扩建场地、增加产能,但是这些产能的扩增是维持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进行的,重复进行产能建设,而不思考技术提升,等到国家补贴下降,势必会造成电池产能过剩,所以需要国家给电池企业打一针强心剂,让企业头脑清醒,才能不盲目的往前走。治理电池企业的同时,也要整车企业进行规范,通过新能源汽车推广目录与一系列新国标执行挂钩,对产业进行一次洗礼。受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企业盲目进行产品投入,预计今年产能会高于市场需求。
政府为产业看病开药,但能不能治好,还要看未来3-5年之后中国新能源汽车是否还有竞争力。如果那时国外的企业进来了,通过核心部件一点点把中国市场蚕食掉,那么新能源汽车也就和传统汽车一样,最终走上拿市场换技术的老路。从新能源汽车应用角度看,国内目前做的相当不错,电动汽车基本所有的技术国内都有,但有两部分能力是薄弱的,一个是制造技术,一个是传统元器件。这些看似基础的部分,如果成为不可替代就是命门,车企就会十分被动,甚至成为这些企业打工的对象。
虽然通过政策调整对产业进行洗礼,是新能源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经的疼痛期。但就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来看,目前用户是半个市场,政府是半个市场。政府态度不明朗,企业就不能放开手脚,企业需要政府一个承诺,才能定下心持续投入研发和生产,希望相关政策能在6、7月份落定,以便稳定产业在下半年好好发展。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肖莹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43642
本文版权为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违反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17001180190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