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3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1-9月,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722.59万辆和1700.09万辆,同比增长8.08%和7.04%,增幅环比持续回落。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8522和38163辆,同比分别增长2.9和2.8倍。相比于2011-2013年新能源汽车8159辆、12791辆和17642辆的销售基数而言,呈爆发式增长,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进程已然提速。
增长驱动因素
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汽车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产品售价偏高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一直是制约新能源汽车快速推广的主要因素。2014年新能源汽车爆发增长的背后,一方面是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至战略高度,政策性补贴和优惠政策持续加码,导致消费者购车成本大幅降低;另一方面,全国各大城市充电设施的推广和建设提速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起到了间接的促进作用。
刺激消费政策持续加码
2014年以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交通部等多个中央部门出台了新一轮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明确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7月13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五部门公布《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汽车实施方案》制定2014-2016年政府机关购买新能源汽车最低比例为30%,并逐年提高。意在公共领域建立示范效应,并逐步推广到私家车消费领域。
8月29日,工信部发布“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目录(第一批)”,目录涵盖的车型范围较广,包含纯电动轿车、客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客车等,共23家车企的113款车型入选。各地政府也陆续公布新能源补贴车型目录,以及免牌照、地方财政补贴等细则。
8月6日,财政部、工信部等发布《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自9月1日起全国正式实施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相当10%的优惠力度,将起到明显的刺激作用。
上述政策详细且透明,有利于优秀品牌的市场推广。除此之外,电动车实行扶持性电价、打破地方保护、放开新能源汽车企业准入等多项举措也在逐步落实。我们认为,未来较长时期内,进一步扶持的政策和细则仍将陆续公布,新能源汽车市场步入快速成长的轨道。
破解充电设施建设难题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是决定新能源汽车推广进程的关键性因素。2014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充电设施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推动公共服务领域率先推广应用等,旨在贯彻落实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国家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同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电动汽车用电价格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确定对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用电实行扶持性电价政策,给予电动汽车发展更实质性的支持。
值得关注的是,在中央五部门的《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汽车实施方案》中,不但提出按照“企业投资为主、政府鼓励引导、形成工作合力、积极稳妥推进”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加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更重要的是,该方案将充电设施提升到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高度,要求地方政府将其纳入到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随着中央政策相继落实,作为充电设施的主要推进主体,各地政府对充电设施的规划、支持和监管政策也将逐渐明确。
充电基础设施投入大、建设时间长,各地虽然相继公布建设计划,但资金问题严重影响到建设进度。据中国证券报2014年7月报道,国内知名PE中科招商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正在与比亚迪(002594,股吧)合作成立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基金,重点在全国各地建设充电桩基础设施。该基金注册资本金10亿元,将在全国有条件的城市引导发起成立城市新能源汽车子基金,按照母基金投资5%计算,资金将放大到200亿元,计划在全国88个试点城市进行充电设施布局,该金融创新的举措有助于解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瓶颈。可以预见,未来以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构建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络的多渠道融资模式将是长期发展大方向。
对汽车制造企业的影响
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应用将为部分车企迎来长期发展机遇,现阶段主要利好具有成熟新能源车型的制造企业,如比亚迪、上汽、北汽等。但目前尚未形成规模效应,产业化过程可能较为漫长。静态来看,2014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在总销量中占比不足1%,对整个行业影响有限;但大型整车制造企业竞相布局,战略升级意义重于短期收益贡献。
2014年9月16日,交通部发布《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0年在公交、出租与物流领域推广新能源汽车30万辆。由于城市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产品领域政府干预相对容易,30万辆的推广目标应能实现。加之新能源私家车领域市场化启动,新能源汽车将成为未来汽车行业增长的新引擎。伴随汽车产销量增长,规模效应将导致新能源汽车成本降低,私人消费空间逐步释放。就企业信用水平而言,我们认为,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储备将成为其长期持续发展和市场竞争力分化的潜在影响因素。
来源:和讯债券
作者:张莉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34949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