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宁德时代连续两个关于“针刺实验”的视频,引发比亚迪激烈回应。
5月22日,宁德时代发布了一条视频,显示在进行针刺实验时,钢针并没有穿过电池包,而且还被电池外包装的钢板折断了。但视频发出后,引起了部分网友的不满,认为针刺实验的本质是为了模拟电池短路,而不是刺进或刺不进。
5月23日晚,宁德时代又放出了一条视频,视频中宁德时代的5系和8系三元锂电池都成功通过了针刺测试,这两款电池在针刺和静止1小时后,电池未出现剧烈的升温和爆炸现象。宁德时代表示:“宁德时代早在2017年就已经掌握了三元电芯通过针刺测验的技术,但是为什么没有推广?通过针刺测验=电池安全吗?”
这被舆论认为是对比亚迪自3月份刀片电池针刺实验视频发布后咄咄逼人态势的回击。当时,比亚迪放了刀片电池和三元锂电池在针刺实验下的不同结果,三元锂电池在针刺实验下很快引发了爆炸。之后宁德时代的董事长曾毓群亲自回应称:“电池安全和电池滥用测试是两回事,但有些人把通过滥用测试等同于电池安全。”
24日晚间,比亚迪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李云飞发布微博回应,称针刺试验的核心目的就是要让电池短路,以便观察电池的热失控;电池没短路就表明针刺试验失败了。紧接着的25日下午,一名自称为宁德时代工程师的@David 工科男在微博怒怼李云飞,称“针刺测试是模拟电池被金属物刺入的场景,电池针刺后一般会发生内短路,但针刺测试的核心目的不是一定要让电池内短路,而是模拟金属刺入的条件下发生热失控的几率”。
宁德时代的核心观点是,从技术上说,电池包层面有更优化的安全解决方案,单体电池针刺测试的实际需求已不复存在。而比亚迪的核心观点是,单体针刺实验不能避免热失控,成组或整包的安全性就根本得不到保证。
5月12日,工信部颁布了一系列电动汽车强制标准,其中包括“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这条标准被认为是针对三元锂电池的,因为从之前发生的自燃现象来看,多款搭载了三元锂电池的电动车从自燃到着火就在几十秒内。虽然三元锂电池存在安全问题,但是因为其能量密度高,很多车企仍然选择这种电池,同时玩家都还在研究升级三元锂电池。
十年前,奇虎360和腾讯上演了一系列的互联网大战,并走上了诉讼之路,这场战争也被业界形象地称为“3Q大战”。最终在工信部的调停下,“3Q大战”就此结束。
谁也未曾想,十年后的动力电池行业,一场新的“3Q大战”正在发生。
这几天各家媒体对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联手”带来的瓜已经梳理得十分详细,在此不再赘述,我们想谈谈的,是这场争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
一根“针”的背后
这是一根“针”引发的故事。
但动力电池的针刺试验并不是新鲜事物。早在1999年,美国先进电池联盟(USABC)学术报告和美国机动车标准(2464)标准中就有提到针刺试验,同时,都将针刺试验作为滥用试验列入,并不要求任何试验结果。(知乎 雷电法王张三)
为何这次针刺试验带来如此大的热度?微博上甚至有网友众筹做针刺试验。
不得不说,在电动化普及这条路上,中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十年发展,让曾经年销量不足3000台的新能源乘用车在2018年达到了百万辆水平,截至2019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81万辆。
基数的扩大,让消费者或多或少都在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到来自新能源行业的信息,这其中,自燃无疑是最直观也最有记忆点的信息。
切身安全,让电动车用户和潜在消费者都围观和参与到了这场争论中。
同时,随着行业蓬勃发展,许多产业链上的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表现着实让人肾上腺素飙升。
伴随着从去年年末起关于磷酸铁锂回潮的讨论,以及今年年初特斯拉将使用磷酸铁锂电池消息的不断发酵,国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龙头企业之一的德方纳米(300769.SZ),股价从2020年年初的约每股63元一路飙升,在2月21日达到历史最高值——128.89元。
可以说,这两天这场动力电池老大和老二的争论,不仅关系到了消费者的切身安全问题,还关系着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所以,针刺试验这样一个十分垂直的专业知识技术讨论逐渐演变成公共话题,并不让人意外。
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争什么?
有观点认为,这场争论背后是技术路线之争。
但对于三元路线还是铁锂路线,业内早有共识。
“两种路线是并行状态,并不是非此即彼,关键在于需求。铁锂电池存在性能提升的天花板,从动力电池的长远发展考虑,以高镍三元为代表的高能量密度路线依然是主流方向。” 北理工材料学院教授苏岳锋告诉第一电动网。“从特斯拉推出的产品就能很清楚地看出,低续航、成本导向的产品使用铁锂电池,高续航产品使用三元电池。”
虽然宁德时代的三元电池更为大众熟知,但根据第一电动研究院统计,2019年宁德时代磷酸铁锂国内搭载量为11.2GWh,领先排名第二的国轩高科近四倍,是国内目前搭载量最大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单体供应商。同时,对于磷酸铁锂的研发投入也在持续,据悉,在2019年底,宁德时代磷酸铁锂单体能量密度已达180wh/kg。
而比亚迪方面,目前市场在售的10多款车型,所搭载的也无一不是三元电池,为了磷酸铁锂路线而放弃三元,比亚迪不会做这样的买卖。
那么,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这几天来来回回几番争论,到底在争什么?
2016年8月,苹果发布了一条iPad Pro的新广告,主题为“什么是电脑”。广告中,简洁扼要地历数了iPad Pro的各项优势配置并声称比传统的笔记本电脑更灵活、更优秀。
没多久,微软用 Surface Pro 4 迅速做了回应——“这就是电脑”。同时,还另外拍摄了四条广告短片,其中一条广告,Siri竟成为了主角之一。
广告中,面对 “是否拥有英特尔酷睿 i7 处理器呢?完整的微软 Office 软件呢?触控板呢?外置接口呢?”的连环发问,Siri十分尴尬并回答说:“我只有键盘。”最终落下了自己狂欢的小旗。
(来自微软Surface Pro 4广告:iPad Pro根本不是电脑)
这与近几日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的争论是否十分相似?只是相比微软和苹果的同框PK,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隔空斗法似乎显得绅士些。
微软和苹果的这一次广告,仅仅是他们长达30多年对于“什么是电脑”争论的冰山一角,其内核是一场关于技术话语权的争夺战——谁来定义电脑?这背后,更是PC行业黄金时代的技术更迭史。
对于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他们争的是谁来定义动力电池的话语权,或者说到底是谁更有资格定义“什么是好的动力电池”?
作为曾经的行业霸主,比亚迪不会甘心一直屈居第二,而要想改变行业格局,从现在的行业霸主手中争夺话语权,往往需要能够打破格局的创新产品或者服务。
显然,刀片电池承担了这样的使命,这是这场争论的起点。
寡头战争之后……
在这场舆论战争中,比亚迪已先“立”,占了先手,宁德时代虽然有些被动,却依然拿出了自己的“破”题之道。
但在这场舆论战的背后,一场“刀刀见肉”的战役或许正在打响。
5月14日,据路透社报道,有消息人士称,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芯成本为60美元(约428元人民币)/kWh,电池包成本为80美元(570元人民币)/kWh,高镍NMC电池包的成本则接近100美元(713元人民币)/kWh。
(摘自路透社报道)
5月21日,有媒体报道,据内部人士消息,宁德时代磷酸铁锂模组度电成本降至500元内,并已向不同车企客户开启报价,以此数值推断,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包成本将在600元左右,与路透的报道基本吻合。
“动力电池价格战已经打响,即便宁德时代不打,LG化学也会打。”有业内人士对此评价。
对于这些报道,一位接近宁德时代的人士告诉第一电动网,“随着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动力电池的成本有下降空间,但路透社的信息并不准确。”该人士还表示,宁德时代在市场上一直是比较贵的产品,即便是降价,也是类似CTP这样的技术创新带来的降本,而非挤压利润。
虽然该人士表示,宁德时代不会挑起价格战,但降价已是市场的大势所趋,动力电池市场寡头间的战争已经开始。
而这场老大和老二之间的战争,极大可能如同当初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一般形成双赢局面。但这对于一众二梯队玩家来说,不是件好事,除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还有外资电池企业在虎视眈眈,规模效应带来的巨大能量会让剩余市场越来越小,在这一过程中,能力较弱的企业将被快速淘汰,后来者也很难跨越巨头们修建的宽广护城河。
为了打破这样的寡头态势,类似特斯拉、辉能科技这样的企业也会加速新技术研发的进程。
而以上这些残酷的竞争,对于消费者、对于市场,却无疑是重大利好。
今年下半年开始,包括北汽新能源、吉利、上汽新能源等多家自主品牌都将在20万元以下的主流市场推出600公里续航的车型;由于磷酸铁锂电池成本的快速下降,400-500公里续航的紧凑型车型,价格很快能下探到10万元以下。
宁德时代与比亚迪的双雄之争,或许已经投下催化剂,让电动车与燃油车成本对价的到来时间持续加速。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邓娅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117018
本文版权为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违反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17001180190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