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市场
  4. 32 万 8,造不出宝马 X7,我跟你没完!

32 万 8,造不出宝马 X7,我跟你没完!

geekcar

昨天,售价 32.8 万元的理想 ONE 2020 款正式量产下线。

理想 ONE 是怎样炼成的?这个话题可以从很多维度去解读,但在我看来,理想 ONE 诞生的过程,就像是一场以用户和车企为主角的「集体造车狂欢」。

在中国的汽车行业里,这极不寻常。

「奇葩」的量产前迭代方式

在汽车行业,一辆新车的诞生,简单来说,一般会经历如下几个阶段:首先,进行产品规划和产品定义,以「闭门造车」的思路做设计和研发,然后做出试制车,在全国甚至全球进行各种功能性和耐久性测试,然后解决出现的问题,再测试,进而开始量产(SOP),最后通过一个盛大的上市活动,把新车推向市场。

外界开始接触到这款新车,一般是从「上市」开始的。在这个环节之前,一般来说很少有用户能参与其中,但理想 ONE 是一个奇葩。

理想 ONE 的不同在于,在整车量产之前,粉丝和准车主已经充分了解了产品细节,通过车展、展厅等体验渠道,再加上官方和创始人的信息披露,这台车已经再无神秘感。从设计造型曝光,到试制车亮相车展,再到后来公布配置、开放预订、邀请媒体和用户试驾,每一个环节,理想团队主动与外界同步信息,且都收获了巨大的曝光量。

在国内,似乎还没有哪款车在量产之前就经历如此多的关注和讨论。即使放在新造车阵营里来看,也不多见。

伴随着信息对称而来的,是理想 ONE 准车主们对产品的海量反馈和建议。其中有两个密集时段:一是今年上海车展,这是理想 ONE 实车第一次亮相车展这种场合,不少准车主慕名而来进行静态体验;二是后来的媒体、用户试乘试驾活动,从静态到动态,他们更全面了解了尚未量产的理想 ONE。

理想 ONE 在量产前的产品迭代的主线是什么?其实是准车主们提出对产品的种种建议,然后理想团队酌情予以改进的过程。

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

比如,不少准车主静态体验展车时,都不喜欢理想 ONE 棕色内饰的配色,后来理想团队对其加以调整,修改后的棕色内饰方案,在视觉效果上明显更好。

(最初的理想 ONE 棕色内饰配色)

(改进后的理想 ONE 棕色内饰配色)

也有人吐槽吐槽座椅舒适性问题,理想团队修改了椅型,并且加入了软枕。

再比如,准车主试驾后吐槽胎噪和隔音问题,2020 款理想 ONE 就加入了第二排双层隔音玻璃,还升级了静音轮胎

另外,原本没有的感应式尾门、点烟器接口等配置,也是在准车主强烈建议下最终出现在量产车上的。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改变,全部发生在理想 ONE 正式量产之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研发测试」阶段。

传统车企是怎么迭代产品的?在一款车几年间的销售周期内,可能会在年度改款车型上改进用户集中反馈的某些问题。但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多,所有的产品定义和修改,几乎都是由整车厂主导的。

对于一家车企来说,在量产前频繁对产品设计、功能和配置进行修改,其实并不容易。在理想 ONE 身上,很多改动甚至是在 PP3 试制样车之后发生的。每一个改动,都意味着要和供应商做大量的协调工作,如重新开模具,还得再进行新的测试和验证,当然,也很考验整个项目的成本控制。

细小的改动背后,要做的工作其实相当多。

不得不说,理想团队的工作效率、决策链条和用户思维确实非常厉害,才会实现这样的量产前迭代。但之所以非常注重准车主的反馈,也是由李想的那个著名观点所决定的:「对于理想这样的团队来说,可能只有一次出牌机会」,所以,他们必须保证第一款产品能满足大部分准车主的需求,以此保证销量,并积累口碑。

这几年「C2B 造车」的概念在业内极受追捧,理想 ONE 的诞生,就是一次真实的尝试。

32 万 8 造 X7?

当然,一台车最终是由车企造出来的,所以对于用户的种种反馈,是否采纳还是由车企说了算的。

因此,理想 ONE 在量产前的多次小幅迭代,迎合了准车主们的一些需求,同时也遭致了不少吐槽。

对于一些用户建议,理想并没有采纳,如大家普遍期待的 HUD 抬头显示。这个其实可以理解,毕竟,这是一个高成本配置,并且要涉及到仪表台模具的重新设计、挡风玻璃的更换等等,在即将量产前作这样的升级,几乎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产品变化,让准车主疯狂吐槽。最典型的就是第二排独立座椅扶手。原本的双扶手,因为在上下车时可能会有安全隐患,在量产时改为单扶手,这个亮点配置的缩水,招来大量不满。

(如果想了解更多的用户建议和吐槽,可以去微博围观@理想汽车,或者去看「理想汽车」App)

说到底,它的本质是「用户预期管理」。必须承认的是,在「用户预期管理」这件事上,李想其实做的非常「危险」:通过他的种种发声,用户对理想 ONE 抱有极高的预期。这些预期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产品对标宝马 X5 等豪华品牌中大型 SUV,但是价格只有它们的一半甚至更少。在微博上,李想本人没少拿理想 ONE 和宝马 X5、X7 进行对比。

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助于用户更好的认知和理解一款新品,可以算是极为高明的广告文案,但也无形中拉高了用户预期。

标题那句「32 万 8,造不出宝马 X7,我跟你没完」,正是在这种心态下所产生的,这句话来源于 GeekCr 粉丝群里的一位理想 ONE 预订车主,虽然是一句调侃,但所有人(尤其是准车主)都对理想 ONE 抱有非常高的期待,却是事实。后来,大家真的开始以宝马 X5 甚至 X7 的标准来要求理想 ONE。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用户是不应该被指责的,因为这就是潜藏于我们内心、很正常的消费心理。不能否认的是,这些用脚投票的人,真的在理想的造车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有了他们的意见,才有了后来理想 ONE 的种种改进,这让它离「好产品」更进一步。

只是,在下一款产品推出时,理想团队确实得把「用户预期管理」做得更好。

对于一家新车企来说,让用户参与产品研发,这事儿挺酷,但它其实是一把双刃剑。

这种做法会被大量模仿吗?我觉得至少现阶段很难。理想汽车之所以能做,和他们的用户运营、社会化传播以及企业文化息息相关,而这恰恰是传统车企们所缺少的。

而另一方面,理想 ONE 收到的大量用户反馈,恰恰反映出这个团队造车经验的不足,而这却是传统车企的强项。他们在这方面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更懂得如何在车企和用户的利益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最终的产品成熟度当然也会更高。

所谓的 C2B 造车,当然是一个道阻且长的过程。但不管是初创团队还是老牌车企,如果忽视了用户需求,可能就越来越难以做出好产品了。

来源:geekcar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104110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30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