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市场
  4. 2012 中国新能源汽车靠什么寻求突破? 实录

2012 中国新能源汽车靠什么寻求突破? 实录

第一电动网 编辑部

  谢子聪: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各位长辈、各位领导,第一电动能够在新年伊始举行2011全球新能源汽车论坛,让大家能够聚在一起共同探索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首先为我们行业两位德高望重的,还在为我们中国新能源汽车奔波操劳的两位老人、两位前辈,一位是杨裕生院士,一位是陈全世教授,致意崇高的敬意!我提议,为第一电动能够举办这么一个活动,让大家就共同关心的产业发展问题各抒己见,听取各种信息,他们主办的活动非常成功,我们在此也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

  今天我们这个午餐论坛的主题比较大,跟下面的分会场的各个技术、基础设施环节不一样,主要讨论的是新能源产业发展如何寻求突破,说到突破,就是因为对现状不满,不满我们才突破。要破,我们今天就两个部分来进行讨论。第一部分,是问题所在,要突破什么,哪些是制约我们发展的重要因素,把它讨论一番。第二个是如何解决,有什么高招,有什么建议。围绕这两个部分来进行研讨。

  第一部分,我们先做一个互动,对2011”十二五”开局之年,整个产业发展满意与不满意。首先对2011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不满意的请举手,不到20%;对2011整个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满意的请举手。你们是来参与的,有什么意见,有什么想法,专家、泰斗们都在,让他们了解你们的心声,你们都不表态,那你们就成了什么了?对2011整个中国电动汽车产业不满意的请举手?50%以上。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30%-40%。对2011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满意的请举手,还是有人满意,看样子是挣钱了,挣钱了才满意。

  我引入这个话题是什么意思呢?2011年中国电动汽车军团,经过努力奋斗,经过这么多年的准备,原本在2011”十二五”开局之年准备有一个大的发展。可是结果呢?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撑,都很清楚,发展事倍功半,不是特别理想。那么原因何在?我们今年是”十二五”第二年,会怎么发展?会有什么结果?是不是能满足大家的期许?2011年、2012年,如果我们发展的基础奠定不好,”十二五”的计划会不会受到影响?把你生命当中最宝贵的时间和青春献给了这个事业的人,这五年将怎么度过?

  这些问题不仅是关系到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对这个民族来说也至关重要。因为二百年来,我们在工业革命的进程当中一直都是落后的;三十年改革开放当中,我们一直在学习、复制、追赶。今天新能源汽车这个产业,让中国人、让中华民族第一次有了一个机会,可以与我们以前的西方老师共同探索创新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之战,这是一个民族的尊严,不仅是一个企业,也不仅是一个专家、学者、科学家,而是我们民族自尊的商战。所以说这个国家要创新,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变成创新大国,需要在座每个人的努力。

  我们如何实现我们的目标?如何创造我们的辉煌?我们要好好的思考。所以就刚才的问题,大家的互动,我今天来向我们两位专家提出一个问题,先请杨院士就2011年的发展整个的状况,大部分人认为还是不太好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杨裕升:这个问题大家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刚才还是有一些同志认为比较满意的,有比较多的人认为不满意,还有很多同志没有表态。我的态度总的来讲是不满意,产业化进程不满意,科研工作的进程也不满意。

  产业化进程不满意主要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都在等这个规划公布,工信部牵头,国务院2011-2012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化的规划,国务院一直没有消息。去年从年初开始,过两三个月,工信部就通知一个消息,很快就批了;过两个月不批又说很快就批了,我记得中间经过了四次,说快批了,一直到年底都没有批。7月份温总理讲话之后,就等于把它搁置了;搁置之后,在北京几个城市都开始议论新能源汽车到底怎么发展,研讨会一个接一个。在北京曾经有一次是两个会同时进行,也就是说大家在等政府部门有些什么招,有些什么政策,都在等政策。

  另外一个我觉得不满意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观念,包括政府部门的观念,还有企业界、各界的观念,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有些不太适合、不太有利于电动汽车产业化的观念,在影响、在制约着这个行业的发展。这是主要的原因。

  谢子聪:谢谢。现在请陈教授说说他的看法。

  陈全世:我不想直接谈这个问题,我想第一个,你对2011年我们国家整个发展满意度有多少?你对你现在生活满意的有多少?我去调查,基本上都不满意,挣了钱的人也不满意,发了财的人也说这个社会太差,我虽然有钱,但是整天惶惶不可终日,没钱的人借钱也没地方去借;吃得好的人三高,吃得差的人饭都没得吃。我们要放平心态,我认为2011年我们的发展基本上是健康的,为什么?欧洲的欧债危机、美国拿我们的钱去打仗、日本的核辐射,大家吃海鲜都心有余悸。大家满意不满意?

  但事实就是这样,相对于这些情况相比,中国还可以吧。实际上美国人虽然没钱花,但是过得也很滋润;虽然欧洲有欧债危机,但是欧洲人过得也不错;欧洲有海啸影响,核辐射似乎也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当然除了灾民以外。所以我们往前发展必然不是直线的,2009年工业增长17%,2010年增长12%,2011年截止到12月份是2.5%,2012年预计不超过5%。为什么?因为确实是基数也大了。

  另外是关于规划的问题,我倒觉得,有人说没有规划、没有指标,还不是往前发展吗?照样往前走。关键是不要对它寄予太大的希望,我认为我们对新能源汽车,起码对25个示范城市的政策已经足够优惠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发展,那就是拔苗助长,化肥太多了就被烧死了。有些企业就想趁着机会赶快捞一把,能挣钱就赶快挣钱,我觉得这不是搞事业。丰田的普瑞斯从1985年开始,今年卖了多少,到现在才挣钱;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纷纷开发豪华车,没有一个成功,只有丰田的雷克萨斯成功了。

  以我来看,现在的电动汽车没有几个真正是量产的产品车,都是样车、示范车,如果真正把它卖到社会上,可能比不卖影响坏的多,要不然就是这儿爆炸、那儿出事召回,因为我们确实没有经过实验。一个正常的车型开发至少要三年时间,车型出来以后要到吐鲁番做高温实验、要到海南岛做湿热实验,要到漠河去做耐冷实验。所以我认为我们的新能源汽车还要调整几年,把我们的技术搞得硬梆梆的。为什么以前轿车没有进入家庭?因为以前的时候路也没有修理,人们也很穷,汽车也没有造好,2003年为什么轿车进入家庭,因为路也修理好了,人们也有钱了,汽车也造好了,所以要有一个必然的过程。

  谢子聪:陈教授的话里面说了一个电动汽车发展规律的问题,如果我们违背规律,说2015年达到100万辆,那就有100万辆的风险;只有把质量搞得硬梆梆,才能发展。同时也给大家一个信号,到2015年以前,估计不会也不应该大力发展。

  第二个问题,2011年国家给了很多的政策扶持和支持,但是出现了很多怪圈。补贴政策出来以后,不但没有拉动、引领市场的大规模发展,反而诱发了企业利益之争,这是怎么回事?按照中国几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规律,是实验性的示范,改革开放先在深圳做一个点,做好了、做全了,然后我们再展开。可是这一次,为什么25个城市同时展开,还不完全成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东西就这么大规模展开,这个政策使对还是不对?对整个产业的发展是科学可持续的,还是带来了一些冒进和问题?

  杨裕升:你刚才这个问题更宏观了,实际上是牵扯到对于政府在”十城千辆”计划,后来发展到25个城市。对于这样一个政策的评价,我谈谈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十城千辆”开始的初衷,也就是十个城市、千辆车;后来发展那么快,是有些城市看到补贴,想要这个补贴,政府没有能抵住就扩大范围。现在看起来,做下来之后,的确问题还是不少。所以后来在2011年,政府有些官员就讲了,纯电动车现在还不成熟。不成熟,下面就有个出路的问题,一方面是示范,一方面说不成熟,所以就有一个真空地带、真空时段,这就影响了发展。

  刚才提到深圳,实际上也不是深圳一个城市,深圳做了不久,马上就开发了沿海14个城市。但是这个的确是邓小平同志领头,把这个事情抓得很及时。”十城千辆”计划,我觉得在做法上应该像放羊一样,你们做吧;但是从各个方面准备的都不太充足。我昨天讲到电池的问题,电池的质量、电池的水平,是不是已经达到25个城市内普遍的推开?因为这么大规模,尤其是各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本位观念,都想用本省市的电池。现在我们国家真正能够做好动力电池的,全国可能不超过十家,有人说只有五家,我想也就是五家到十家之间。那么多电池厂都在做电力电池,再加上都想用自己省市的电池,这样的情况下,电池出问题的几率就很多。

  现在我们整个的布局还不够细致,需要好好再完善。所以去年下半年政府组织的检查,我觉得是有必要的,可能还晚了一些。我觉得要有一个经常性的、常设机构来指导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而不是说出了问题临时组织一些检查组去检查,而是要有常设机构及时的领导,这样才能把这个事业做好。

  陈全世:我很同意杨院士的意见,”十城千辆”计划问题确实不少,实际上在”八五”期间是七个城市,没有十个城市,后来才扩大到十个城市,千辆汽车,但是实际上现在这个计划没有人去管。杨院士说放羊,我觉得比放羊还惨,放羊还有放养娃,每天都点数;咱们这个事根本就没人管,所以我觉得管理体制没到家,没有人去检查,到后来不行了才临时组织一个队伍去查一下。所以我觉得这个事从好的来说,要引起重视。

  从被动来说,两会期间代表们可能要提出这个问题,要是再不去做,科技部的万刚就不好交代了。因此我觉得管得不是特别顺,有的项目钱都拨下来了还没有合同,管得比较差。世博会结束了,我说你们项目验收了没有?他说我们想验收,但是钱都花光了还没有合同。

  但是城市之间也是有差别,本来经济也有差别,我原来的意思是想示范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有钱的、环保比较发达的地区;有些地方是没有条件的,拿过来做也是烫手山芋,没有好处只有义务。再加上去年地方政府换届,大家关注的都不是”十城千辆”计划了,是我的椅子、我的帽子。因此我觉得管理确实有问题,现在没搞清楚,国家现在投入这么多钱,也没有一个管理办公室,四部委谁说了算也说不清楚。因此也可以说我们的工业、我们的人民对政府太信任了,也对政府太依赖了,政府不说我们就不做,一切行动听指挥,令行禁止,没有令就不能行,实际上企业不能这样做。但是我觉得不管谁管谁不管,我们该做的事情还是要去做,希望在里面尽快的去套钱捞一把的,我估计可能会很郁闷;我们这是一个新兴的战略产业,要耐得住寂寞。

  谢子聪:谢谢!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是在创造一个辉煌,是在实现一个梦想。要想这支军团有战斗力,必须上下一心,必须有合理的、科学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方法。我们今天在这里讨论国家的一些政策,不是要批评它,是提出一些反思和建议,让它走得更好,这是我们的目的。

  刚才我们说了,一个军团司令部如果在战略思想上出现了偏差,或者说不完善,那么它是第一要做好的,因为头都不正,龙是舞不起来的。真正的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目前所出现的问题和这个混沌的现象,很多是由于我们对创新不够熟悉。因为我们这个民族几百年都处于一个学习型的民族,我们把西方所有的东西拿过来学习,我们三十年改革开放,推动新兴产业的法则是学精、学习技术精髓、商业模式;买全,把它全部买过来,大到产品技术生产线,小到产品说明书、文件,全部买过来,然后复制,逐步国产化。

  而唯有在新能源汽车这件事上,目前我们没有西方老师给我们成熟的思想,因为他们从老师变成了同桌,共同探索新能源汽车发展,这样的状况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而我们政府的惯性思维是刚才我说的那八个字。如何从一个学习型的民族,把握历史的机遇,变成一个学习创新型的民族,是我们在座各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否能够事半功倍,是否能够做成的一个重要问题。

  我今天在这里跟两位导师、两位老人一块来探讨这些问题,是要让我们跳出三界外,不要仅仅看在产品技术上、电池上,因为商业化的视角跟产品技术的视角是不同的,而所有技术的研发最终目的是要进行商业化。

  下面我进行第二个互动。我是这么理解的,产品是为市场服务的,因为没有市场的产品是没有价值的。技术是为有市场的产品服务的,因为这个产品技术再花哨,做出来没人买也是没有意义的。同意这个观点的请举手;好多都不表态;不同意这个观点的请举手,这样挺好,起码没有人反对。我为什么要做这个互动呢?现在阻碍我们的发展问题是目前的商业模式与技术路线之争,也就是充电与换电模式问题。那么评判充电、换电的标准什么?我们在发展期间争论是对的,说明大家都在想问题。但是评判争论得有个标准,标准是什么?标准是充电也罢、换电也罢,哪个能帮助产品实现市场竞争力。同意这个观点的请举手;反对这个观点的请举手。

  不管现在国网的商业模式还是整车厂的商业模式,不是国网说了算,也不是整车厂说了算,也不是专家学者说了算,而是市场说了算。就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请杨院士谈一谈。

  杨裕升:我想不单单是观念的问题,在这两三年当中,发展什么样的电动车,这个问题也在争论。在”十五”期间,科技部倡导的是燃料电池为首,后来又改成纯电动。到”十城千辆”的时候,又把混合动力作为重点,70%的补贴给了混合动力。在这个过程当中,大家都在摸索,搞混合动力的人有他的道理,尤其是日本的普瑞斯,当时是突破200万辆,最近销售超过300万辆;赞成搞插电式的,美国把它作为重点。现在不是说不像国外学,还是要跟的,我觉得我们政府跟的观念很强,真正自己来分析中国的国情,中国的电动车到底该怎么发展,没有进行认真、科学分析。

  我最近几年在报纸上发表不少文章,前年年底我还出了一本文集,里面我提出很多看法,其中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就是铅酸电池微型车不再做;第二个就是搞增程式车,增程车也不是中国人提出来的,而是美国人搞出来的,但是一直没有搞起来。这是公交车很重要的一个方式。去年国家的混合动力车始终是没有从重点上撤下来,而且政府官员又在强调搞混合。政府在到底发展什么样的车型上没有搞清楚,如果把增程车搞出来,我觉得充电、换电就不是问题了,根本就没有换电的必要。

  主持人提的这个问题,我的看法就是,不管是公交车或者是家用车,轿车前年年底科技部开始立为一个项目,把增程车在我们国家发展好,我觉得这样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

  陈全世:我总的认为我们国家的政策应该再宏观一点,别管得太细了。我记得”八五”结束讨论”九五”计划的时候,天津经贸委开会,让我也去参加。我坐他们的车去的时候,他们在车上问我,陈教授,你看我们的电动汽车还有希望吗?我说希望不大。他说那我们怎么办?我说管汽车的人太多了,不管汽车就有救了。我觉得管得太宽了,应该宏观的提目标,不要具体的提出路线,指点这个、指点那个。在企业面前你就是专家,在专家面前你就是官员,别在专家面前也充当专家,官员要把角色搞清楚。我觉得我们的官员管得太细,管的都是一些不该管的事。所以我觉得政府不要对民营企业指手划脚,说这个是对的、说那个是不对的,他不是裁判员,他毕竟不是在一线在搞科研,不要管得太细,管得太细容易出问题。北京市请很多专家做顾问,这是对的;新能源汽车,政府的顾问角色非常观念,政府对了我们的产业发展就对了,政府错了我们的产业发展也就错了,所以专家一定要把握好方向,给政府提供好咨询。

  杨裕升:我们国家电动车的发展,政府虽然管得多,但是有这个背景,因为我们国家主要的几个汽车企业都是国营企业,民营企业想介入就要闯关才能进得去。现在国资委、发改委对国营企业的管理是根具体的,这些企业的老总有自己任期的指标,他任期指标达不到,工资就受损失了,甚至下一届就没有他的份上。所以这个关系是打不破了的。

  在电动车上,民营企业的思路比较先进,创新比较强;国营企业在电动车上的创新比较少,动作比较慢,没有起带头作用,而是起了一个拖后腿的作用,这对我们电动车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我希望能够放开政策,让民营企业很好的去发展电动车,尤其是微型车,从我们国家的技术能够达得到的标准,政府可以去做;但是不要全等国营企业,国营企业要发挥他们的作用,但是也要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

  谢子聪:有人说,中国现在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一个怪圈,怎么怪?军团司令部四个首长,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参谋部尚处探索创新阶段,主力部队忙着利益之争,地方政府混沌不知道,搞不明白就开始冲锋,这是对我们行业的一个写照。对不对,大家心里有杆撑。今天这个论坛,我们要把根本看清楚,对我们下一步发展,我们是出力也罢、出思想也罢,少走弯路,目标就是一个,把我们这个行业发展起来。

  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向我们两位老人致意最崇高的敬意,谢谢大家!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编辑部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10411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35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热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