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企业
  4. “安全”的特斯拉,是消费者用生命买的单?

“安全”的特斯拉,是消费者用生命买的单?

功夫汽车

这个七月,特斯拉似乎有点“水逆”。先是其第二季度财报不佳引致股价大跌,后续更接连爆出Model S再次自燃、Model3被疑“偷工减料”等事件。

来到八月,这股水逆的趋势还没消散,特斯拉头疼的事情仍然在接踵而至。

而这次,却是特斯拉引以为傲的自动驾驶技术“遭重”。

据外媒报道,美国汽车安全中心正在考虑联手美国消费者保护组织、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和加州汽车管理局对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展开调查。

而调查的起因,便是由于今年三月特斯拉车主在使用驾驶辅助系统Autopilot时发生车祸身亡。

事故发生后,车主家属已经起诉特斯拉,这也是两个月来特斯拉因自动驾驶车祸导致的第二起诉讼。

一面是以“安全”作为宣传点,一面是诉讼缠身、机构调查,到底特斯拉自动驾驶是否存在问题?而事故频发的背后,到底是“人为”,还是“技术不成熟”所致?

“虚假宣传”成特斯拉自动驾驶“祸因”?

特斯拉因自动驾驶发生的车祸,最早是在中国。

2016年1月20日,一辆特斯拉ModelS在京港澳高速邯郸段行驶时,与前方道路清扫车发生追尾事故,司机不幸身亡。而这起事故,也被认为是全球首例“自动驾驶”致死车祸。

同样在2016年,一名司机在特斯拉Model S在佛罗里达州高速公路上使用自动驾驶模式时,撞上半挂车,导致其死亡。

之后在2018年的3月,一辆处于自动驾驶模式的特斯拉汽车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路障上坠毁,造成了一38岁的男子当场死亡······

进入2019年后,此类事故仍层出不穷。

今年7月,一位Model 3车主开启着AutoPilot的Model 3在左侧超车道行驶,遇到面前突然出现一排隔离桩时并未激活减速、变道或是紧急制动,而是一路冲了上去,最终连续撞倒多达11个隔离桩后才缓缓停下。

从现实情况来看,虽然难以明确将此类事故完全归咎于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缺陷。

但细究背后更深层次的缘由,或许是特斯拉本身对其自动驾驶技术“安全”的过度宣传。

前些日子,特斯拉发布了2019第二季度新版Autopilot安全报告。

根据2019年第二季度的情况显示,特斯拉在开启Autopilot的情况下,约每327万英里发生一次事故。

同时,特斯拉在未开启Autopilot但开启主动安全系统时,约每219万英里发生一次事故。

此外,在两项系统都未开启时,特斯拉约141万英里发生一次事故,而美国所有车辆平均发生事故里程为50万英里。

就报告结论而言,其实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首先Autopilot的使用环境更多的是在高速公路、或是封闭道路上,并非是城市道路的驾驶环境。而车辆在城市道路驾驶时,其实更容易发生事故。

所以,在样本量和测定环境就存在问题时,特斯拉自动驾驶是否真的像报告中显示的那样,比人类驾驶安全,尚且不能“盖棺定论”。

而特斯拉对“安全”的宣传,很容易让消费者在潜意识里形成——我可以很放心的让车自己来开,甚至出现放弃汽车控制权的情况。

现阶段,自动驾驶作为一个尚未完全成熟的技术,在开启过程中,仍需车主“全神贯注”的把注意力放在周遭交通情况上。

吴晓波在《大败局》里提到过关于创业者的“失败基因”,其中排在第一的,便是普遍缺乏道德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他们的生活都十分俭朴,为人真诚坦率,做事认真投入。”

“然而,在市场上,企业对民众智商极度蔑视,在营销和推广上无不夸大其词,随心所欲。这种种的蔑视、漠然和淡薄,最终必定会伤害到企业家自身及他们的事业。”

事实上,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技术尚未成熟阶段,便一意宣传其技术的“安全性”,显然是把“试错成本”推给消费者。

而这做法本身,似乎显得颇有些“不负责任”的意味。

最终,特斯拉也会“自食其果”。

技术和安全的权衡

就特斯拉现阶段的自动驾驶技术而言,在落地方面确实领跑一众车企。

不过,在自动驾驶这门大生意中,“速度”固然重要,但“做法”同样重要。

比如,满怀期待部署了自动驾驶技术,最终换来的却是事故和伤亡。

如果技术带来的是事故和伤亡,公司的声誉就会受到影响,进而自动驾驶技术的价值就会完全清零。

随后就是艰难的重塑自我——这是因为想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并不容易。

同时,在飞速发展的趋势之下,自动驾驶行业似乎仍难掩“集体浮躁”。

譬如特斯拉竭力宣传的背后,也是基于其对资本的“诉求”。

现阶段,资本的快速涌进、测试时间的不足和技术的相对不成熟,都有可能成为阻碍自动驾驶发展的因素。

因而,自动驾驶行业如何走向“规范化”,或许才是需要进一步论证的命题。

写在最后

尽管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可以辅助人类驾驶员驾驶,使人为驾驶更安全,但目前该技术还没有达到人类可以不掌控汽车操作权的地步。

而特斯拉这种“过度”宣传的做法,事故发生时便是难辞其咎。

但自动驾驶现阶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我们还需多面、辩证地看待这项技术。

从消费者角度来讲,对于自动驾驶的认知需要提高,主动了解相关技术,明确“辅助驾驶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概念以及系统应用的限定场景。

此外,我们既要谨慎看待车企的宣传,客观了解自动驾驶技术实际发展、应用情况,按照系统操作要求驾驶,同时也不该盲目关注负面新闻而忽视该技术的进步与引领的产业变革。

来源:功夫汽车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qiye/96445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60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