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过去50天,刚在法兰克福车展全球首发亮相的全新大众LOGO就迫不及待出现在大众所最倚重的中国市场。
一同亮相的还有四款带有新标识的新车型,包括在MEB平台打造的全新电动车序列ID.的首款量产车型ID.3。
如果说,e-Golf,e-Bora和e-Lavida这三款基于MQB平台的国产电动车带着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试探与过渡的意味,那么,基于MEB平台打造的ID.3以及为ID.3打头阵的ID.初见,则向全世界宣告大众对电气化时代制霸权的志在必得。
大象转身,已准备了整整四年。
一年之后,专为中国准备的ID.初见将正式量产登陆中国市场,面向全球的ID.3也将通过上汽大众实现国产并在国内上市,正式打响大众电动化战役的头炮。
在崭新的标识和新车背后,千亿棋盘已经布好。
与宿敌丰田在各种新能源技术路线全面开花不同的是,大众几乎把赌注全部押在了纯电动车身上,为此计划投入700亿欧元(约等于5462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已逼近大众800多亿的市值。
成则王,败则亡,这样的all in无疑相当凶险。沃尔夫斯堡将在这场浩大的赌局中登顶成圣,还是没落沉沦?
铤而走险的 all in
如果你还记得2015年的那次柴油尾气作弊事件,就不难理解大众为何如此铤而走险。
335亿美元的巨大代价让踟蹰于转型与变革门前的大众终于下定了决心。这一年秋天,文德恩在引咎辞职前,完成了他作为大众CEO的最后使命——发布“变革 2025+”战略。
骄傲了数十年却因“排放门”蒙羞的沃尔夫斯堡人,就此开始了大众集团有史以来最大的变革。
2017年9月,大众启动了业内最全面的电动化战略“Roadmap E”,目标是到2030年,集团的整个车型阵容全部实现电动化。
在汽车行业百年一遇的重大变革面前,所有传统汽车制造商都打开了通往电动时代的那扇门,但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像大众这么激进。
根据今年4月在上海车展公布的计划,大众将在十年内推出近70款电动车型,到2028年,计划在全球交付2200万辆纯电动汽车。
2200万辆,相当于2018年全球纯电动车销量的11倍,全球汽车销量的四分之一。
(ID.3)
焦点还在于“纯电动车”。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在商界摸爬滚打数十乃至上百年的汽车制造企业更是深谙这个道理。丰田、本田、现代甚至宝马都对氢能源展示出极大的兴趣,老成持重如丰田,甚至还在混动、插混均有布局和一定建树,大众却执意地把未来十年都押在了纯电动技术路线上,这无疑是一招险棋。
如此all in且激进的主流传统车企,除了大众,可以说找不出第二家。
豪赌中国市场
所谓“兵行险招,剑走偏锋”,大众这么做,有它的理由。
当下,不论中国还是欧洲,都在加速升级汽车环保标准。去年欧洲淘汰了NEDC标准,开始使用WLTC油耗标准(全球轻型车统一测试规程),我国多地今年7月起实施的国六排放,采用的就是WLTC标准。
WLTC本质上是对实际驾驶状况的监测,在即将于2020年颁布的欧7排放法规的要求下,达标内燃机的车辆成本将比电动车更贵,这必将倒逼车企转向电动车谋出路。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对发展纯电动车的信念无比坚定,每年靠中国市场贡献大约四成销量的大众汽车,不得不以此来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路线。
也正因此,大众的大象转身,对中国市场寄予厚望。
(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冯思翰)
“到2020年,大众集团预计向中国客户交付40万辆新能源汽车,到2025年,交付量增长到150万辆。”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中国CEO冯思翰在10月31日“遇见新大众”发布会上公布了大众的计划,未来两年,大众集团还计划发布30款新能源车型,并针对核心量产车型实现本土化生产。
如果不是丰田终于在2019年向天下昭告自己的纯电动野心,并在短短几个月内火速与中国多家车企(一汽、广汽、比亚迪)、出行平台(滴滴)、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合纵连横展开合作,另一边,售价有望下探至20万区间的国产特斯拉也进入交付倒计时,大众推进电动化进程之心不会如此急切。
大众汽车计划在2022年底前,将电动车年产能提高至约100万辆,这个数字将超越特斯拉。位于上海安亭和广东佛山的两家工厂明年起将生产电动车,年产能将达60万辆。
按照大众汽车描绘的愿景,至2025年,在全球范围内年产100万辆MEB车型,其中三分之二产自中国;同样至2025年,其在中国销售的车型中,将有25%-35%的车型为纯电动汽车。
前途迷雾重重
大众all in纯电动车的打法,是一盘很凶险的赌局,成则抢占全球新能源市场高地,败则一塌涂地,全球数一数二的汽车帝国将就此沉沦,迅速被其他巨头所代替。
大众成功的概率有多大?
目前来看,这是一条迷雾重重的道路,横亘在大众面前的风险至少有三个:
一是消费层面,消费者对纯电动车的接受度一直不高,私人市场没有真正被激活。
以锂电池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动力电池一直存在技术天花板,导致纯电动车普遍存在续航里程短、充电时间长、容易自燃自爆的问题。
要解决锂电池的不足,或许只能寄希望于固态电池。但现阶段,固态电池还存在技术不够成熟可靠、成本太高的短板,至少在5年时间内,这些问题都无法妥善解决。
二是产品层面,大众纯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售价和安全性,与竞品相比是否有竞争力。
ID.3和ID.初见的车型参数目前还未公布,但从大众现有的三款纯电动车来看,270-300公里的续航里程,竞争力并不明显。
三是资金压力,在传统燃油时代,光是打造MQB平台就耗费了大众500亿欧元的研发投入,而电动化时代的研发开支压力比燃油时代更为巨大。
在推动电动化战略落地的过程中,研发、工厂改造、三电系统和零部件以及充电配套设施,都各自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大众未来计划投入700亿欧元,其中200亿欧元投资电动车、500亿欧元投资动力电池,而数百亿欧元投入进去,何时能够盈利仍是个未知数。
这三个风险紧紧相扣,成为悬在大众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密切影响成败。
但如今箭已上弦,大众不能回头也无法回头,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了,要么引领下一个时代,要么被时代淘汰。
来源:汽车大事记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qiye/102571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