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创业板第一股,特锐德骨子里烙刻着创业的基因。
2004年,于德翔从国家电网带出23名技术人员,在青岛创办特锐德,主攻箱式变电站。5年后,特锐德上市,成为创业板第一股,在高铁、电网及新能源高端箱式供电设备方面市占率均超过60%。第一次创业成功后,特锐德并未耽溺于细分领域里的成功,而是把目光放在了更广阔的赛道上。
2014年,特锐德二次创业,创办特来电,进入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5年砸了50多亿元,科研人员数量和科研投入金额均超过全行业的50%,再次做到行业龙头。这个决定与行动,对一家营收和净利润不高的企业来说,意味着一场“豪赌”。
近期,证券时报“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在行动”采访团走进特锐德,证券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何伟与特锐德董事长于德翔面对面,展开深度对话。
“二次创业过程真是挺苦的,风险也很大,实际上我们就是做了个‘豪赌’。”于德翔对此并不否认,但“赌”的背后是有逻辑和战略考量的。
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是分布式新能源与智能网络结合,新能源车取代化石能源车辆。在他预见的未来中,每一环都离不开能源管理。
特锐德,正是新能源管理系统建设的先锋队。目前特锐德子公司特来电在全国已建成23万个充电桩,市占率40%,相当于第二名、第三名的总和。充电量近三年实现飞跃式增长,2016至2018年分别为1.2亿度、4.4亿度、11.3亿度,复合增长率超过200%,今年以来的充电量已超过2018全年。高投入拖累了上市公司业绩。不过,对于近5年来持续的重金投入,于德翔认为“投对了”,公司已构建起规模的高壁垒和宽阔的护城河。
“世界最大的箱式电力设备研发、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充电网生态公司”“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能源管理公司”——这是特锐德独有的标签。面向未来,利用大数据平台,特锐德串联起了电动汽车生产企业、电池企业、终端用户,在为中国的新能源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同时,也为未来布局广阔的新能源赛道。
查理·芒格把新兴行业中公司的崛起形容为“冲浪”。对于特锐德而言,需要等待的,就是在巨浪到来的那一刻站上浪尖。
“2018年,特来电实现盈亏平衡,这是一个拐点,未来3到5年会有巨大利润增长空间。”于德翔指出。从行业趋势看,未来收益可期,潜力巨大,对于投资者、共建合伙人,这是最好的回报。对于特锐德,也将迎来早已期待的收获期。
来源:证券时报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qiye/101732
以上内容转载自证券时报,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